APP下载

烟水江南 金陵流韵

2020-11-09朱从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游学金陵文脉

朱从国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当地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资源,都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血脉相连。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经过时间的淘洗,不少作品成了不朽的经典篇章。“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这是南朝诗人谢朓对美丽南京的诗意描绘。金陵地域文化融合了南京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精神,承载着独特的金陵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烟水文化,是地域文化中的一颗闪亮明珠。

这些年,我与建邺区的语文同仁们,坚持开发实施“‘金陵文脉读写行”的语文选修课程,根本目的在于重拾传统的游学方式,践行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学习江南烟水文化,延续金陵文脉的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游学是古老而有效的综合学习方式

壮游无止,是中国的古风。游学(也叫研学)作为读书人知行合一、大效天下的一种求学方式,历来令仁人志士所看重。像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徐霞客、王阳明、顾炎武等无一不是在艰苦的游学生涯中开阔眼界,修养身心,提升自我的。他们或游走山川,明性见理;或采风访俗,辑录成章;或寻师访友,以求同道;或追思先贤,走访遗迹……在案头和山水间、在认知自我与见贤思齐中,积累了广博的学识,磨砺了坚强的品格,践行了高远的志向,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们的很多作品都被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用。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举措,列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学好处太多,它把学生带入一个无比广阔的天地。在这个天地中,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用言语去表达,展开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式学习。中国大地上的山水、历史、人文以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悄然无痕地改变着、充实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行走”中以搭建教室外的文化现场为重要课堂,可以称之为“路上的课堂”,老师与学生同行,更加近距离地彼此沟通、彼此了解。当师生以一种不局限于考试、答疑,而更以一种超越功利,追逐精神、灵魂高度的姿态呈现时,教育的本真、本质的力量显现得更为突出了。

2018年北京四中的于鸿雁主编的《北京四中人文游学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暑期“江苏十佳阅读推广人”张静主持的“悦的读书会”开展的文化行走活动、南唐国史研究专家何剑明教授主持的“格致古社”的“千寻南唐”文化寻访活动,曾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读写行”赋予古老的游学活动以新的内容

“读写行”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到一个地方,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学、文化,或者带一本书去旅行,边走边读,写下自己的体验感悟,创作任意文体的作品。读、写、行结合,汲获养分,滋润生命,健康身体,充实灵魂。对学生而言,行在路上,眼见耳闻,又肯动脑,肯定能学不少知识,还能联系已学知识锻炼各种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行”的最基本解释是: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踪。除了这些基本意思外,还有“行动、践行、修行”。“读写行”中的“行”跟游学,大体相同。读写行,也可以叫写读行、读行写,它是文化的行走,它且学且游,不是游而不读,不是游而不学,更不是读而不游,学而不游。读后有行有写,行中有读有写,行前有读有写。读自然山水,读历史古迹。读成语对联,读诗歌散文,读学术著作,读戏曲小说。行江东江南,游金陵姑苏。吟诗作对,评述时事,抒思古之幽情,写性灵之文章。

今人诵读鉴赏古人作品,终归有点纸上谈兵,不能了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今的学生虽然不可能重走前人路,但有了一定的行走经历,更能积累知识,更方便理解前人的作品,在与文本对话中,穿越时空,与前人交流,与外地人(外国人)交流,并产生更多、更强烈的同感共鸣。

三、“‘金陵文脉读写行”的操作流程

1.编写《“金陵文脉”读本》。在建邺高中特级教师胡云信老师的带领下,一批热爱江南文化的青年语文教师参与编写了《“金陵文脉”读本》。《“金陵文脉”读本》由八个专题组成,内容涉及山水、园林、历史、人物、文学、艺术以及地方风俗和特产。每个专题以经典选文為主体,以思考感悟、活动设计、资料链接为支撑,通过文本线、文化线、活动线、读写线四线交织,构成整体。《“金陵文脉”读本》选修课程的主旨定位:亲近金陵文化,感受名城魅力,读美文,学语文,提高探究、审美、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开展活动。一是阅读活动,以《金陵文脉读本》为基础,教师另外再推荐阅读书目。如《儒林外史》相关章节,《世说新语》相关语段,《金陵文萃》相关内容。二是旅行考察。可以学校组织学习小组到附近考察,如登临赏心亭,漫步秦淮河,抚摸古城墙,瞻仰夫子庙。还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自由组合结伴前行。三是围绕学习项目搜集资料。如夫子庙的小吃、秦淮河的古桥、南京大街的紫薇花、消失和变迁的古地名、历史名人的足迹等。

3.成果制作。

每一种成果报告的形成都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定向导入:交代研究的方向和将要达成的目标。

(2)确定项目:分为积累知识型、活动组织型、合作探究型、专题写作型。

(3)指导方法:如文献研究的方法、确定论题的方法、对比分析的方法、撰写小论文的方法等。

(4)研究过程:学生研究程序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六个步骤:

第一阶段:进入情境。第一步,熟悉文化;第二步,确定课题。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第三步,搜集资料;第四步,研讨探究。

第三阶段:表达交流。第五步,成果表达;第六步,交流评价。

4.展示、交流。可以交流阅读体会,可以展示考察结果,可以发表各类文章,可以表演、可以制作、可以品尝。

5.多维评价。可以是书面测试的学习结果的测评,可以是征文评比,可以是美篇制作,可以师生互评,也可以将成果上报。

四、金陵文脉

南京则素有“诗国”“诗城”“诗都”之美誉,是一座蕴藏丰厚的诗意之城。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吟诵南京的有名诗词有上千首,其中广为流传的也有上百首,这在全国城市中是极罕见的。《南京诗歌地图》选取了85位历代名家名作97首。根据诗词内容,书中还穿插了明代朱之蕃编、陆寿柏绘的40幅南京图像咏诗,几乎每个景都有对应的诗词。《南京历代名歌》收集了南京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30首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南京音乐曾经的辉煌,也是作品所处时代的缩影。21集电视文化系列片《金陵吟》,遴选南京历代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程章灿、成林编著的《南京历代经典散文》是“品读南京”丛书中的一本。本书选录了南京历代经典散文的代表作品,其中魏晋南北朝6篇,唐五代两宋8篇,元明清13篇,现当代15篇,合计32篇,这些散文都是历代散文名家品读南京的心得记录。这些散文中以描写叙述居多,对山水南京、人文南京和历史南京有具体翔实的记载,然亦时时杂以感慨咏叹,呈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南京土地上产生的诗文是浩如烟海,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文心雕龙》《千字文》《诗品》《永乐大典》《桃花扇》等,最伟大的作品自然是《红楼梦》。

南京外秦淮河西南角的河南岸是南京城最早形成城池的“越城”所在地。南京这座城市的创建者是陶朱公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73年灭了吴国。第二年,他带领越国士兵在南京的秦淮河畔筑起了越城(也叫范蠡城)。古都南京建城史由此开始计算,距今2500多年了。

就像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所写的那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是一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妓。”

当然,“金陵文脉”课程开发的意义还远远不止乎语言和文学。南京出生或活动过的作家很多,他们的作品也很多;南京有相当多的作家故居和其遗留的历史活动场所,还有纪念馆等物态化建筑;南京产生的作品中所描述的典型人物、风土人情、地域景观等大多有迹可循;南京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丰硕。

五、实践过程

学校如果想有效地开展游学行走类教育活动,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魄力,这涉及学校安全责任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在游学主题、游学内容、游学组织策略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近几年,“‘金陵文脉读写行”目前已经设计和实施的活动主题(活动项目或者叫学习任务群)有十多个。比如“南京是块宝地”“天下读书种子”“乌江绝地话项羽”“燕子矶头‘想一想”“金陵第一明秀山”“千古词帝李煜”“一江春水说南唐”“凤凰台上凤凰游”“把栏杆拍遍”“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城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座朝天宫,半部金陵史”等。行走地图已涵盖南京甚至周边的著名景点(如褒禅山、醉翁亭等)。整个过程概括起来有“选择地点——确定主题——整编材料——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总结评量”等基本环节。

以《天下读书种子》为例。

1.选择地点。雨花台烈士陵园,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壮观的烈士纪念物群。但有关它的历史人文方面的情况,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

2.确定主题。方孝孺墓在雨花台东北岗,《儒林外史》中曾写到古人游方孝孺墓的故事。方孝孺墓旁现有一块碑上所刻文字为“天下读书种子”,“读书种子”之说出自姚广孝。活动就以此为主题。

3.整编材料。

(1)《儒林外史》中有关古人游方孝孺墓的故事。

(2)《明史·方孝孺传》选段。

(3)明朝祝枝山的《野记》中记载的一个因果传说。

(4)资中筠《方孝孺之死与布鲁诺之死》。

(5)景清传奇。

4.设计方案。指导老师团队,由一位老师执笔,大家讨论,明确时间、地点、参加对象、活动内容、老师分工、学生分工,向学校报批。

5.组织实施。按计划,印发讲义,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讲解。学生现场观察、谈论、交流、记录,老师现场解答疑问。负责摄影的人拍照、录像。

6.总结评价。上交文章,编辑小报,印制文集。阅读训练。

“读写行”,把课堂从校园、教室扩展到更广大的山川大地上和历史时空中。

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形式把南京地区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与中学教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培養学生家国情怀,形成健康人格,这是值得探索与实践的课题。驻足、行走于文化名城金陵,学生感受的是南京历史的源远流长,滋生的是作为南京人的自豪与文化自信,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感染,打通的是纵贯古今的思考。

“读写行”是实践,也是理念,“‘金陵文脉读写行”,可以扩展为“‘江苏文脉读写行”“‘江南文脉读写行”等活动。“读写行”大有可为。

[作者通联: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猜你喜欢

游学金陵文脉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文脉
寓教于游,从“新”出发
曹文轩说“文脉”
金陵十二美女瘦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