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壁赋》中“月”的艺术功能

2020-11-09王金茂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旷达赤壁赋清风

王金茂

苏轼传奇的一生,迭宕变化的经历,使其诗文内蕴深厚,含蓄隽永,令人难忘;而他在文中所展现的磊落情怀,旷达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之中的顽强生命力,感染、温暖了许多失意之人,让人们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力量;他的文章圆熟地运用自然物象,编织经纬,绵密严谨,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他的《赤壁赋》一文,以月写景,以月说理,写月释情,借月成线,融哲理诗情为一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一、以月写景,景中含情

文章开篇,作者就从正、侧两个方面,刻画了月景的美丽。江上待月,泛舟吟诗,以古诗勾起我们月下的联想。“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景美情切,这是侧面写月。“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句,东坡用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摇曳生姿的形象,一如多情徘徊之人,留恋牵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是月光和水岚交织在一起的样子,形象地展现了水天融为一体的美景,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月。这两处,正面写月,景色优美。接着,东坡用“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写出了月光明澈,水光天光相接相连,乘船在晃动的水面上,内心所产生的乘奔驭风、恍如仙人的奇特感受。文章再次用側面描写的方法,刻画迷离恍惚的月景,千年之后,如在眼前。

二、以月喻理,理通古今

假借问答说理,是辞赋常用的方法,《上林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歌颂了统一的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形象,又对统治者有所讽谏;《赤壁赋》也是这样。文中借主客问答,设问说理。赋先以“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引出话题,为说理做铺垫。紧接着“主人”以水、月为喻,借答释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作者指出“变”与“不变”,其实是有相对性的,从小的方面看,是变了,如果放到无边的宇宙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变,所以“又何羡乎”呢,我们不必为眼前的变化而悲哀,而应该取山中的清风与江上的明月这些“无禁”的永恒之物来调节内心,达到内在的平衡。作者以月为喻,驭繁就简,说理通透明白。

三、借月释怀,美不胜收

在《赤壁赋》中,苏轼借月表达了自己的美学理想,让我们真实感受到至纯极美的形象。苏轼说“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清风有声,明月何色?如果从具体的色上来说,明月无色,而着苏轼之色,那是作者心中纯净的底色,是磊落旷达风骨的本色。苏轼爱月,是因月华皎洁无尘滓,可以象征纯洁无瑕的品格,和既进取又恬淡的人生境界。这样的品格和境界,可以毫无遮掩地展示于世人面前,让人们在透明的纯净里,感受人格的魅力,从而更增加人、文之间共通的美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却因为乌台诗案遭遇贬黜,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更是被一贬再贬,身如飘絮,如果没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能走出人生低谷,创造文学高峰的,正是因为他有着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般超凡脱俗的纯洁本性,他才能够在最黑暗里也能找到光明,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始终保持着旷达底色。

四、以月为线,线串全篇

《赤壁赋》巧妙地运用“月”这一形象,或引用,或描画,或歌咏,经纬分明。全文以“月”开篇,作者由畅游待月写起,清风荡漾中,想起《诗经·国风·陈风·月出》里的诗句,既切合此景,更切合此情;紧接着,明月升起,转而写月升之后恍如仙境的景象,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扣弦而歌的“歌唱”。歌以咏怀,文章突然由喜而悲,引出文中“何为其然也”的提问,这一问,引出曹操的《短歌行》诗,引出了“赤壁之战”的故事,更引出了“而今安在哉”的追问,为进一步的说理埋下伏笔。紧接着借古人今事、人物大小的对比,生发出“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引出下文关于“变与不变”的哲理阐释。整篇文章,启承转合,环环相扣,绵密细致,结构安排圆熟合理。

细读《赤壁赋》,无论是文章的写作技巧,还是蕴含于文中的景、情、哲理之美,无不让人咀嚼涵泳,回味无穷;而那一轮明月,虽经千载,依然在文心中荡漾。

[作者通联:安徽霍邱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旷达赤壁赋清风
9月,清风送爽 高远辽阔
旷达者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旷达者
对比前后赤壁赋
旷达者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爱的清风
Way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s rural area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