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双修”战略下郑州黄河湿地景观设计探究

2020-11-09武钾赢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景观

武钾赢

摘 要:在郑州建设大都市区、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应基于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论与实践的审慎思考,将郑州黄河湿地作为研究切入点,紧跟国家“黄河战略”的部署与统领,结合黄河湿地的危与机,寻求黄河湿地景观综合治理的模式与具体实施策略。文章以“生态实践智慧”对“善”的追求为着力点,展开对郑州黄河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从郑州黄河湿地的概况、现状出发,探究郑州黄河湿地景观设计细则,对景观构成要素进行梳理,为郑州黄河湿地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郑州黄河湿地;生态实践智慧;景观

“城市双修”的基本纲领“生态修补、城市修补”和基本思路“摸清状况、找准问题、理清思路、提出策略”,是城市由工程设施系统构筑的城镇转变为由自然系统统领的人居环境,缓解生态坏境恶化的有效举措。根据《郑州黄河中央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2019-2027年)》(征求意见阶段)和《河南黄河湿地公园群概念规划》等文件,黄河流域郑州段作为河南打造黄河湿地公园群的先行区,重任在肩。湿地作为被纳入城市绿地系统、独特的公园类型,位于水陆交接处,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湿草甸、滞蓄洪区、滩涂等区域,以保护生态、自然野趣、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为主要内容,注重强调景观价值与文化属性。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国家“黄河战略”、“城市双修”战略等大环境的驱动下,从景观设计方面对郑州黄河湿地展开深入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郑州黄河湿地

(一)湿地概况

《郑州黄河中央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2019-2027年)》(征求意見阶段)是界定郑州黄河湿地规划边界与范围的依据:郑州黄河湿地自西向东涉及巩义、荥阳、惠济区、金水区、郑东新区、中牟,总面积24.30平方千米,其中东西跨131.18千米,南北跨20.15千米。湿地建设项目重点包括巩义市伊洛河文化、荥阳湿地生态体验、花园口历史文化展示、中牟鸟类栖息地等。郑州黄河湿地旨在通过生态补水、退耕还湿(林、草)、封滩育草、鸟类栖息地保护、湿地污染治理等工程,使全面建成后的郑州黄河湿地构成生态系统连贯、湿地环境完整、生物多样性强的黄河湿地生态长廊,作为郑州大都市区的生态安全屏障。

(二)湿地建设现状

郑州黄河湿地作为郑州市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项目,旨在通过郑州黄河湿地生态修复,构建大都市区生态屏障,打造“黄河战略”新高地。目前,荥阳、中牟段已经开始实施,从植被恢复、水体修复、护岸工程、生态服务设施建设、特色景观等方面着手。根据郑州黄河湿地的现状,可发现其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优化、提升空间,如:水体形式单一;湿地植物群落景观不完整;硬质铺装面积过大;水陆交接缺乏过渡空间;景观设施不完善,使用频率较低;对地方文化挖掘不够,地域性景观特色较少等。巩义“小三亚”位于巩义市康店镇,非汛期时黄河滩有水、有沙滩,加上周围有山,环境十分优美,随着游玩人数的增加,系列湿地景观问题开始出现,缺乏整体规划、功能分区不明显、设施不健全、景观形式单一等问题较为严重。

(三)湿地建设原则与程序

在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湿地建设应全面把握系统保护(生态系统连贯、环境完整、资源稳定、生物多样等)、合理利用(动植物价值、自然资源、科研科普、休闲观赏等)、协调建设(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等设计原则;遵循编制设计任务书、界定设计边界与范围、基础调研与分析、设计论证与设计实施等设计流程。

二、郑州黄河湿地景观设计

“城市中重要的系统有两个: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平衡与否是一个城市好坏评定的重要依据。”湿地景观也是同样的道理,以自然为主导,植被遵循自然演替的规律而发展,各种植物相互竞争、逐步适应,最终构建完整、稳定和连贯的生态系统。根据湿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条件、现状,确定其指导思想与遵循原则,划定功能分区、测定环境容量,从游览方式、路线、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部署。

(一)功能分区设计

湿地公园的分区规划应该在场地本身的固有特征及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安排进行规划,可对以下几个功能区进行考虑:

重点保护区:物种丰富多样、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重要湿地,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区域内设置禁入区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和原产地进行保护,设置临时性禁入区保护繁殖期的鸟类及候鸟区。贯彻“保护为主”的设计理念,以最小的人为干扰为前提,根据需要设置小型设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可开展湿地相关科学研究、保护和视察等工作。

湿地展示区:重点保护区外围设置,将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以及自然景观做重点展示。该区域可结合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规划设计功能性的建筑及设施。生态系统和自然形态缺失区域,应加强恢复。

文化展示区:设计是基于对自然的尊重,并且延续着场地的文化,“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是黄河湿地建设的重要遵循。文化展示可以根据湿地地段、所属地区,结合区域特色文化进行景观设计与展示,如伊洛文化、古荥文化、农耕文化等。

游览活动区:在湿地敏感度较低的区域设置,以湿地为主体进行休闲、游览活动。认真处理游览方式与活动内容,适当设置游憩设施,避免对湿地环境造成破坏,加强游人安全保障。

管理服务区: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较低的区域设置,考虑到该区域内的人工建筑物、构筑物体量较大,存在短时间内人流量较大的情况,采取最小干扰的解决方案。

(二)水系设计

“海绵城市”“山水林田湖草”“弹性城市”等都围绕水治理展开,从储蓄、渗透、净化等方面切入。水系作为湿地的重要内容,应遵循水的自然循环,设计时需注意: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整体出发,做好排水和引水系统的调整,保证湿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设计好水体污染源的流向处理,在改善水质的同时营造多样的水体景观。

在进行湿地公园水系规划时,对地表水的规划处理,应在整体考虑的基础上,尽量把不同形态的可见水体(河流、滩涂)贯通成相对完整、贯通的湿地水域。湿地的水岸区域及其环境往往是湿地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的栖息地,多采用蜿蜒曲折的自然式水岸形式,同时结合驳岸形式的处理及植物的搭配,保持岸边景观的层次与多样性。

(三)道路系统设计

满足一般城市公园道路系統设计的基本要求之外,结合湿地的性质,从保护、改造、利用三个层面考虑,根据使用需求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联系可分为:第一,主干道,联系入口与各功能区,主要满足步行和对湿地环境不构成污染的交通工具通行;第二,次干道,通往各景观节点的道路;第三,游园步道与简易步道,供游客游览通行,有浮桥、木栈道、土路等形式。道路平面形式以曲线为主,结合地势的变化,处理好坡度,为游客提供动态赏景点。为减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在原有道路体系基础上进行完善,注重与城市道路的联系,构建完整的交通路网。考虑到湿地性质,道路材料以自然或仿生材料为主。

(四)植物配置设计

湿地植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湿地植物是指在沼泽地、泥炭地或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中生长的植物,狭义的湿地植物是指生长在水陆交汇处、土壤潮湿或有浅层积水环境中的植物。根据植物生长环境的差异性,湿地植物类别有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等。其中生长迅速、容易管理及功能性较强的水生植物被广泛应用,主要有狐尾藻、浮萍、眼子菜等;湿生植物在季节性淹水、局部水淹下长势良好,不宜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常见有芦苇、蒲草、藨草等。

湿地植物的作用:通过构建植物群落,为飞禽、鱼类、微生物等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湿地内生物物种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净化水质、改善水体;创建湿地植物景观;加固驳岸。

植物设计:湿地以湿地植物为主,同时包含一定的陆生植物(旱柳群、柽柳群、杨树群、白茅群等)。从保护和改造两方面考虑,把握保护为主、适当补种的原则进行植物设计。把握整体性原则,注意水岸植物高地错落的组合形式,应考虑四季交替变换问题,选择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搭配种植,保证不同季节都有景可赏。陆生植物尽量选用乡土植物,构建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错落结构,能耐短期水淹的陆生植物,如柳树、迎春、水杉、枫杨等可以选择并种植在水岸交接处。

(五)建筑与小品设计

根据需要湿地可布置少量的功能性和服务性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包括景观附属设施及小品等。其中功能性、服务性建筑主要有湿地文化展示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设备房、值班岗亭、卫生间等;景观小品主要有凉亭、观景台、廊架、桥(木质、竹制、石质)等。湿地建筑及设施应根据公园的整体性质采用简洁质朴的形式,并结合其本身的功能及性质合理选择布置:在湿地展示区中心或重点地段设置湿地生态展示馆;在景观优美处设置凉亭、观景台、栈道、栈桥等;在观光游览区,结合游览活动的类型及特点,规划布置各种景观设施。

三、结语

本文在“城市双修”战略、国家“黄河战略”的指导和引领下,以生态实践智慧、“全要素设计”、景观设计等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从功能分区、水系、道路系统、植物配置、建筑与小品等景观要素方面出发,对郑州黄河湿地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剖析与相对全面的梳理。侧重于对郑州黄河湿地所处地区共性问题与通用设计手法的解读,缺乏对不同区段以及特色文化、特有自然资源等的针对性探究,后期将会对伊洛文化在景观中的运用与表现、恢复型湿地中人工恢复重建举措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涂宏涛,李华,钮子鹏,等.浅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0(2).

[2]吴蒋杰.湿地公园滨水景观设计初探[J].现代园艺,2020(10).

[3]于景平.城市生态湿地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哲学意蕴[J].大众文艺,2020(5).

作者单位:

郑州商学院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再看三峡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