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与路易斯·康建筑作品与设计理念对比
2020-11-09孙安
孙安
摘 要:如今,现代建筑发展趋于模式化与均质化,建筑设计更偏向于视觉形态,而对于建筑形式、结构、材质、功能的深度设计相对较少。文章通过对伊东丰雄与路易斯·康两位不同时代的建筑大师的作品分析比较,探讨他们对建筑形式、结构及功能的理解与认识,了解其设计理念并加以吸收,推动国内建筑设计发展。
关键词:伊东丰雄;路易斯·康;设计理念;空气流动;主辅空间
伊东丰雄与路易斯·康是两位不同时代的建筑大师,伊东丰雄是一位现代建筑大师,而路易斯·康设计的建筑作品处于工业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伊东丰雄从事建筑设计已达五十多年,并于2013年3月18日,获得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凭借自身对当下建筑设计的理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其代表作有银色小屋、风之塔、仙台媒体中心、岐阜媒体中心等。路易斯·康是一位工业化时代的伟大建筑师,曾获得过美国建筑师协会(AIA)颁发的纪念金牌,路易斯·康具有极其出色的建筑理论研究与实践,其建筑理念与作品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起到很强的推进作用,其代表作有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萨尔克生物研究中心、金贝尔美术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等。
本文拟通过对建筑师伊东丰雄与路易斯·康的作品进行比较,解读他们的思想,分析其建筑设计理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对不同时代的两位建筑大师思想与理念的浅析,对今后国内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一、伊东丰雄与路易斯·康的设计理念
伊东丰雄的建筑生涯开始于对“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的憧憬与失落[1]。20世纪中叶,受到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化、泡沫经济等社会变化的影响后,伊东丰雄开始深入思考建筑设计尤其是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认为受现代主义与全球经济化的影响,大都市的建设已趋于均质化,并向着无视人性的道路前进,他认为有些重要的东西在城市的不断更新中被无情抛弃。于是他开始对当下建筑设计进行解读,希望找回建筑的可延续性,于是他总结出以下四个要点:一是恢复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恢复地域性,三是继承土地固有的历史与文化,四是重建人际关系与社区的场所[2]。抓住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多地抓住使用者的精神需求。
“静谧与光明”这五个字可以很好地描述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他认为建筑不仅存在于社会、经济等层面,更应该存在于精神层面,即体现人性意识,所以建筑应是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结合。他说:一栋建筑物不可度量的精神,有赖于其可度量的实际情况与构建[3]。由此,他提出了空间的心理秩序和物理秩序,即“主辅空间”的理念,而光、材料、结构的应用成为他的建筑语言,为其建筑精神所服务。
虽然伊东丰雄和路易斯·康处于不同社会时期,但从他们的设计理念来看,他们都希望打破建筑的固有属性与时代背景,研究建筑与人的关系,挖掘建筑中人性的层面。伊东丰雄曾提出:所谓自然更应该是一种超越形式的感知体验。康在一场演讲中曾主张:建筑师不仅只是在设计上将房子盖得更漂亮,更要提出让大众能有更美好生活的设计方案。他们的理念也都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对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仙台媒体中心与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一)伊东丰雄——仙台媒体中心
仙台媒体中心是为了代替老化的西公园仙台市民图书馆而建的,该建筑于2000年8月竣工,2001年1月正式开馆。仙台媒体中心由仙台市图书馆和艺廊等组成,包括仙台市民图书馆、开放式广场、艺廊、咖啡馆、商店等,在功能上属于一个复合型公共建筑,建筑总面积为21682.1平方米。
仙台媒体中心由六块楼板、十三根管柱,以及覆盖在结构之上的玻璃表皮所组成的地下两层、地上七层的现代建筑,該建筑结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柯布西耶的“多米诺”框架。伊东丰雄也说过:“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是一个螺旋,而多米诺是这个螺旋的起点。”[4]六块楼板与十三根管柱的结构使其拥有了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的特征,但与“多米诺”原型又有所不同,其每层的层高都有区别,隔层楼板之间由水草状金属网管柱代替了原先的混凝土柱,这种结构使其在平面空间划分上显得异常简洁而不影响众多功能的布局;在垂直方向上,水草状金属网管柱不仅起到了传统混凝土柱子支撑楼板的作用,还肩负起管道井的功能,垂直交通枢纽功能被布置在四个角柱的金属网管柱内,有些管柱作为设备井,有些管柱直通屋顶花园,为共享空间提供通风与采光。方形楼板与忽隐忽现的管柱相结合,不相等的层高与随机而自由的管柱打破了建筑垂直与水平方向空间的均质化。就仙台媒体中心的功能分区而言,伊东丰雄未使用实墙来进行功能定位,各功能之间彼此独立又互相渗透,各功能之间互相穿插,模糊了功能这一概念的界定,淡化了空间的围合,使整栋建筑的空间布局产生了强烈的流动性,各项功能以一种放松、开放且自由的形象得以展现。
站在工业时代与数字时代的交叉口,仙台媒体中心是伊东丰雄试图打破均质化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大胆的探索,通过对材料、结构以及空间功能布局的思考,对当下现代主义建筑做出一种全新诠释,不管是结构的创新还是功能布局的多元化,以及建筑边缘与城市环境的模糊性,都表现出伊东丰雄对现代建筑的思考与大胆尝试。他通过探索现代人类的行为方式与日本仙台市传统文化、生活习性,结合人们对这栋建筑功能性的期待着手设计,最终使不同年龄层的人都能体会到仙台媒体中心作为一个公共建筑而存在,并通过自由意志去使用它。伊东丰雄对于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思路更多的是考虑人的行为以及该建筑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而不是过分强调功能的明确性和空间的界定,自由而不受约束的功能布局和一种空间的流动性是这栋建筑的最大特点。
(二)路易斯·康——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1957年2月,路易斯·康接受了费城宾州大学委托,设计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该建筑于1961年完工,成为他第一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该建筑共七层,起初,整栋大楼由一个主要设备楼和三个实验室塔楼通过走道连接而成,三个实验室塔楼与设备楼呈风车状布局,后来又增加了东面两幢建筑,这七个单元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
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主要开展生物化学研究,因此康认为研究室内不应该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并应独立于类似走道、设备、楼梯等空间,而交通空间与设备空间本身因其机能构造与研究室等用房的差异性,在结构和空间布局上也应该具备其独立性,于是康通过此结构逻辑赋予不同功能空间不同的层级关系,转而提出了“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概念,也就是“主辅空间”。在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中,康把用作被服务空间的研究室、图书馆空间与作为服务空间的楼梯间、管道间等空间分开,优化被服务空间的使用。设计此栋大楼之初,康实地考察了研究人员的工作情况,将楼梯和通风井设备放置在研究室四周,形成一个由三向度的预铸、后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单元,这个单元的楼梯与通风井等设备就为研究室塔楼所服务,康用三个这样的单元将一个核心服务塔楼围合起来,该核心服务塔楼服务于围合它的三个单元,按照这个模版复制七次,加上东面增建的两栋大楼,就组成了一栋七层高的完整建筑。建筑外立面材质方面,康选用了此前已有二十多年未应用于大型建筑的红砖,红砖应用于近代大型建筑立面上并没有任何案例可供参考,康这一选择打破了现代建筑对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结合混凝土结构核心骨架与“应用结构骨架的孔隙”布置管线的结构形式,塑造出其所谓的“空心石头”的概念。对于光线的考虑,康采用了大面玻璃窗,将光线引入研究中心以及各交通空间,而不至于让整栋建筑看起来昏暗而沉重,结合上窄下宽的结构柱,进一步弱化了砖造塔楼的体量感。
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作为路易斯·康的代表作之一,其对材料的忠实运用以及提出“主辅空间”这种空间层次的划分概念,使其超越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现代主义建筑,开创了现代主义建筑实验性的尝试与发展。虽然这栋建筑的业主认为该建筑的功能使用并不完善,譬如对光线的遮挡以及过多的大面玻璃导致私密性的不足,部分功能空间的不足及缺失等,但康在这栋建筑上所表现出的开创性的设计理念仍旧使其被看作是现代建筑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理查德医学研究实验中心整体建筑的结构形式,完美地解释了空间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并且展现出空间内部结构与外在形式的关系。
(三)仙台媒体中心与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异同点分析
两件作品完成时间相距四十多年,却依旧能感受到伊东丰雄与路易斯·康通过各自的作品将想要突破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筑设计的模式化:伊东丰雄通过模糊空间界定的方式,弱化功能边界,优化各功能在实际使用时的感受;路易斯·康通过研究建筑使用者的行为,提出“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概念,使功能空间与设备交通空间形成阶级化,以此优化被服务空间的使用。而从整体布局上来看,仙台媒体中心的十三根管柱与展厅空间也组成了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布局,管柱作为服务空间布置垂直交通与设备,服务于作为展厅、画廊的被服务空间,而非现代建筑般单纯地利用墙体围合各功能空间。
从材料角度分析,仙台媒体中心直接放弃了钢筋混凝土柱作为支撑材料,而是选用相互交织的钢管,不仅加强了结构的稳定性,优化建筑内部功能,还使整个建筑更加轻盈,摆脱了大体量建筑惯常的厚重感,钢管编织的管柱如同水草一般,配合外立面玻璃窗,模糊了内外空间,且使建筑看起来更具生命力。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外立面采用了当时几乎被建筑师遗忘的红砖,通过了解材料的本质,康将红砖运用得非常娴熟,他通过材料本身去了解其特质,而不是根据主观判断,在结构上通过砖与钢筋混凝土的结合,忠实反映出材料的力学特性,而且在建筑承重方面,根据不同楼层的负重情况,他认为顶端的柱子应该比底部更窄,应具备更小的尺度,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建筑承重感,使建筑看起来更轻盈,而且很好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两位建筑师在这两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材料及结构的敏感程度不仅体现在材料方面,他们还将材料与结构相结合,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有属性。
综上所述,虽然两件作品在建筑结构、材料及功能上都有所差别,但两位建筑师在空间布局,探索结构与材料的本质以及对光影的理解等方面设计理念非常相似,对打破现代建筑固有形式的理念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上均有一定体现。
三、岐阜媒体中心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一)伊东丰雄——岐阜媒体中心
岐阜媒体中心位于日本岐阜县岐阜市,该建筑于2015年7月对外开放,岐阜媒体中心又叫“大家的森林”,是一座长90米,宽80米,建筑面积为15200平方米,集画廊、礼堂、图书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仅两层,一层南北侧对外开敞,与城市相融,如同一个城市广场一般,中央为藏书60万册的闭架书库,建筑东侧为“大家的画廊”与“大家的礼堂”,建筑二层是一个被巨大伞形“灯罩”所笼罩下的开敞式图书馆,以此组成了这个与自然共存的建筑“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
在仙台媒体中心上,伊东丰雄挑战“空间的流动性”这一主题,而从仙台媒体中心到岐阜媒体中心,伊东丰雄对建筑设计概念的理解所产生的最大变化是“从空间的流动性到空气的流动性” [5]。该建筑同样采用了开放式的空间布局,其最直观的特点是起伏的屋顶、木质吊顶以及十一个巨伞形“灯罩”,通过这三个要素,伊东丰雄定义了空间的功能,模糊了其边界。现代主义建筑注重空间的明确划分,不管室内功能还是建筑与城市环境,都采用厚重的墙体将空间隔开,伊东丰雄试图在不影响采光、隔热、通风的前提下,将内外空间处理得更加柔和,此设计概念始于“大宅小屋”,形式如同在一个小型空间上再套一个大型空间,类似于俄罗斯套娃结构,这样内外两层空间可以产生自然的空气流动,使室外空气逐级流向室内,从而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营造自然舒适的空间。在岐阜媒体中心的设计上,伊东丰雄还想摆脱采光与温度在空间中的均质化,即摆脱对空间气密与隔断性的执念,设置多重墙以形成微气候空间,以此对空气与光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将光与风等要素导入设计概念中,研究光照强度布局、空气流动形式对使用者直观感受所造成的影响,是仙台媒体中心在设计上的一大重点课题,也就是“大宅小屋”中的“小屋”空间,使减少能源消耗又能创造更加舒适的自然环境空间成为可能。此概念最终以十一个直径八至十四米不等的四种尺寸的“灯罩”的形式所呈现,每个“灯罩”下布局不同功能区,各功能区地毯、家具、照明也有所不同,将每种功能以柔性的方式分隔开,灯罩可与外界连通,顶部设有换气口,夏季热空气上升从顶部排出,冬季换气口关闭,使热气在室内大小空間自然循环,从而实现了“从空间的流动性到空气的流动性”。该结构被证明可节约17%空调系统能耗、18.2%照明系统能耗等等,全年预计可节省57%建筑设备总能耗。
在岐阜媒体中心的设计上,从空间的布局到空气流动的概念再到结构设计都体现了伊东丰雄近几年设计思想的进步,他不仅仅将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这一概念停留于图像化和简单的对结构及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层面,而是考虑到光与空气的自然调节能力,使建筑内部形成一个更为舒适的自然小气候,不仅从形式上,更结合身处空间之中的人们的感受进行探索,完善内外空间的融合。岐阜媒体中心整个设计融合了石川干子、金田充弘、藤江和子、原研哉,以及岐阜市市民的想法和建议,成为一个在相互协作中诞生的公共建筑。听取大家对该建筑最终效果的期望,对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推进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当人们参与到建筑空间的活动中,彼此产生互动,并感受到其他场所无法获得的体验才能真正让一个建筑充满生命力。
(二)路易斯·康——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刚结束萨克生物研究中心项目的路易斯·康于1965年11月接到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校方的委托,设计该校图书馆,图书馆设计目标必须能够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热情。该建筑于1972年建成,共九层。康认为,从功能角度出发,图书馆就是一幢图书馆,而从精神层面理解,它应该是一幢教堂。
在这栋建筑上,康思考人与书本的沟通关系,从读者的感受出发是该建筑的设计核心。如同教堂一般对建筑的结构与光进行充分考虑,可以将空间静谧且神圣的特质传达出来,因此康并未采用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均质框架式方格空间的布局,而是刻意将建筑的阶级性表现出来,在此他使用了一个大型中央空间作为图书馆主要空间,并在立面上设计了大型月洞。从底层进入图书馆,沿中央石梯来到首层就是图书馆的借阅处,康将借阅处置于首层,让读者清晰辨认建筑的整体功能布局,同时也让图书管理员在工作时能够离书架和读者更近。自然光线由屋顶天窗穿过X型混凝土深梁来到20多米高的借阅空间,再透过月洞与层层书架,到达图书馆的各个空间,通过光线与结构的完美结合,使空间具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该图书馆成为康“空间不可度量”理念的具象化。受到预算约束,建筑主体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康对材质的理解仍有自己的坚持,建筑外立面选用当地材料“埃克塞特红砖”所构建,建筑内部由石材、木材与砖石结合,使整体空间显得厚重而隐秘,进入图书馆的读者不禁哑然,这正是康对该图书馆本质的理解与追求。为了让读者拥有一个舒适且私密的阅读空间,康特意设计了由砖石结构打造的阅读小区,有单间、凹室等,使读者可以在自己的阅读空间内充分感受阳光与书本的会合。阅读区、陈列区与大型中央空间分别由三种不同结构与材质塑造,康通过不同结构与材质表现反映不同空间的功能与特性。
与现代主义建筑简约理念不同的是,康通过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重建了建筑设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无论是其材质选择还是结构造型,甚至是其空间布局的阶级观念,都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所缺失的,他通过材质、结构与光的结合,赋予建筑特殊的精神。只有理解材质与结构的本质,才能合理利用并将其完美呈现于建筑形制上。图书馆红砖的使用以及立柱从下至上、由粗到细的特征都表现出建筑材料结构与建筑力学承重的特征,诚如路易斯·康所言,“‘外在形式是由表达出‘内在形式的结构元素所形成”[6]。
(三)岐阜媒体中心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异同点分析
岐阜媒体中心是伊东丰雄的又一个突破,不仅是对现代建筑的突破,更是对自己过去的一个突破;同样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是康对建筑丰富性的一个突破。岐阜媒体中心在设计主旨方面更多的是考虑人、阅读空间、环境的关系,以人为设计核心,考虑整个建筑的功能与结构形式;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同样是以人、阅读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指导。
两件作品在材料选择上都以当地本土材料为主。岐阜媒体中心90米乘80米体量的巨大屋顶选用了岐阜县产的扁柏作为原材料,并将竖向荷载传递至柱子,横向荷载传递至剪力墙,屋顶的起伏与金华山相呼应,起到了模糊建筑边界的作用。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设计初期,康计划以砖石结构结合埃克塞特红砖作为材料设计,后因预算原因,主体采用了钢筋混凝土骨架结构,但外立面与阅读小间依然采用了红砖材料,契合整个学院环境的同时,从精神层面体现图书馆静谧沉稳的特质。
岐阜媒体中心更注重空气与读者的关系,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则更注重光线与读者的关系。岐阜媒体中心通过“大宅小屋”的方式设计出十一个具有能够让空气自流动的“灯罩”,且各尺寸不同,所带来的空气流动量也不同,不同的“灯罩”又被赋予不同的功能,使得建筑室内各自形成微气候,读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选择不同的阅读空间,其同样不设功能边界,达成了空间流动与空气流动。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将中央大型空间作为藏书空间,中庭设置贯穿七层的月洞,配合屋顶与侧面的玻璃,使光线到达建筑的每个角落,穿过月洞的阳光照在书架上,给图书馆带来一种静谧而神圣的感觉,这正是康想要读者体验到的如同教堂般神圣的阅读体验,周围的阅读小间不同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完全由红砖打造,保证了读者的私密性的同时体现出康“建筑中的建筑”的理念。
这两栋建筑在设计理念上都重视研究人与建筑、人与环境的关系,深入挖掘建筑中人性的一面。岐阜媒体中心侧重将空气作为媒介,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侧重将光线作为媒介,两件作品都反映出建筑师对建筑、功能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伊东丰雄的“大宅小屋”与康的“建筑中的建筑”理念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四、结语
本文以伊东丰雄与路易斯·康两位建筑师的作品为落脚点,通过两位建筑师两组建筑作品,分析他们的设计主旨、建筑结构、空间布局、材料的看法、功能的定义等方面,总结出他们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但他们但设计理念存在很多相似性。他们对材料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颜色、材质等方面,更对材料具有本质的理解,能够自如地将材料与整体结构功能联系起来。康所提出的“主辅空间”概念在伊东丰雄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他们不一味地追求“功能至上”原则,考虑功能与空间的丰富性,通过考虑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来决定功能布局,大胆突破各自时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屏障,推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进步与发展。笔者希望通过两位建筑师作品的分析研究,促使未来国内建筑设计能够创作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郭屹民,伊东丰雄.21世纪建筑的梦想:与伊东丰雄的对谈[J].建筑学报,2017(7):106-112.
[2][5]伊东丰雄.建筑改变日本[M].寇佳意,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17:52.
[3][6]施植明,刘芳嘉.路易斯·康:建筑师中的哲学家[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3.
[4]沈軼.站在机器时代与数字时代的交叉口:细读仙台媒体中心[J].新建筑,2005(5):61-63.
作者单位:
无锡太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