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象中的美丽重庆

2020-11-09杨鳗倪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吊脚楼

杨鳗倪

摘 要:在民居建筑中,重庆的吊脚楼可谓别具一格,它的建筑形式给人们带来生活便捷与视觉美感。文章从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建筑构造、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探究其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吊脚楼;因地制宜;悬虚构屋

民居是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我国的民居建筑种类多样,造型各异,在众多民居建筑中,重庆的吊脚楼可谓别具一格。

依山而建,是我们对重庆吊脚楼的总体印象。“吊脚”一般是指建筑物的一部分架在下吊的脚柱上从而使底部悬空,是适应山地地形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通常这种建筑的一部分直接倚在坡坎上,形成接地的平房,另一部分根据地势接柱架空,形成楼房。由于整座建筑的底部像是吊着几根柱子,人们习惯地将它称为“吊脚楼”(图1)。

重庆的吊脚楼数量较多,尤其是近代时期的吊脚楼广泛地留存下来。因为在那时,两江环抱的重庆以水路交通为主,江河沿岸建立了许多便于人们出行以及货物运输的航运码头。而以码头为中心,集聚了大量以航运及相关产业为生的底层劳工,为求栖身之地,这些底层劳工在靠近码头的滨江坡地上搭棚造屋。于是,沿江两岸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棚户区”。不仅如此,抗战时期大量人口迁至重庆,致使本身用地紧张的山城房价上涨。而迁至重庆的民众多是底层劳动人民,只能靠打工糊口,根本置不起业、租不起房,只好在坎旁岩边搭建遮风蔽雨的临时住房。所以,搭建简便且能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吊脚楼大量兴建。

可见,重庆吊脚楼民居的修筑实際上是为了顺应山地地形以及迫于艰苦生活条件的无奈之举。然而,人们意外地发现这样的建筑形式带来了生活便捷与视觉美感。因此,本文从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建筑构造、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因地制宜——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

重庆吊脚楼独特的造型结构与这一地区的地形、气候、建筑材料以及人身安全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地理因素

重庆地形地貌以丘陵、山脉为主,在这“地无三尺平”的地方修建吊脚楼,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节约土地,并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重庆的水文条件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洪涝隐患,“吊脚”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气候特点

重庆地处盆地,潮湿闷热是这里显著的气候特征,霉变等常有出现。采用“吊脚”的建筑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防潮作用。

(三)建筑材料

重庆的气候十分利于竹木的生长,竹木有着自重轻、抗弯性强、通气性能好的特点。因此,人们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材料性能来发挥居住空间通风隔热的作用。

(四)人身安全考虑

潮湿的气候使得这里毒蛇和毒虫较多,在“消杀”能力较弱的过去,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悬于半空的独特构造,可以有效地防止毒蛇毒虫的侵害。

二、悬虚构屋——重庆吊脚楼的建筑构造

重庆吊脚楼民居是受到自然环境、人身安全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因地制宜的山地建筑形式。因此,它的造型结构蕴含着劳动人民适应与改造自然的智慧。

不同于平地建房,要在地势不平的坡坎上修建房屋需要先在坡地上将部分岩石凿平,堆砌成一个平面尺寸通常不足5平米的“厂”字形台基。然而,如果直接在这个面积有限的台基上建房造屋,其居住空间将非常狭小,满足不了人们的居住需求。因此,人们就在房屋的骨架搭建上做文章。

(一)“地面”骨架

人们首先在垂直于台基的方向立柱,这些柱不仅要在堆砌好的台基上来构筑,同时还在台基外靠下的坡坎处用更长的竹木进行搭立,为伸出于台基外的“地面”打好基础,然后再用枋将立于台基边缘与台基外的各个支撑柱横穿起来。如此一来,房屋的台基部分与台基外悬于坡地的架空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被拓宽面积的“地面”部分。

“地面”二字用引号标注,是因为位于台基的部分可以看作是平房,而悬于台基外的部分可以称作楼房。于是,整座吊脚楼形成了半地半楼的空间格局。

(二)屋身骨架

房屋“地面”部分的骨架做好构建后,还要在靠近屋顶的地方用枋木将这些立柱进行横向穿插衔接,使整个屋身部分的骨架起到稳定作用。

(三)屋顶骨架

吊脚楼的屋顶通常采用形似三角形的悬山式屋顶。要构筑这样的双坡面屋顶需要先在屋身骨架上端立长短不一的瓜柱,为屋顶的“三角形”双坡面做好承托,再用檩木以平行于地面的方向架跨在瓜柱上,最后在檩木上面装上便于铺茅草或青瓦等屋顶材料的椽,这样整个屋顶骨架也就搭建完成了(图2)。

简而言之,一座吊脚楼的骨架搭建可以概括为:竖木为柱,连柱接枋,枋上搭檩,檩上铺椽。

吊脚楼的骨架搭好后,整个工程就剩下砌墙和铺屋顶了。砌墙同样是就地取材,在房屋骨架的柱与枋之间,用竹条或树枝编成壁体,两面涂泥,再在表面抹上石灰,从而形成具有通风散热效果的竹编夹泥白灰粉墙。最后,在屋顶的椽木上铺上竹篾或者小青瓦,一座吊脚楼民居就竣工了。

总的来讲,重庆吊脚楼的修建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匠心独运:在坡地上将悬伸的“地面”架空吊脚,不仅扩宽居住面积,还起到抗洪防潮、防止毒蛇毒虫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用竹篾编织再糊泥土做墙体,可以通风散热;铺搭双坡面的悬山式屋顶,很好地起到了排水作用。

三、巧夺天工——重庆吊脚楼的艺术美感

重庆吊脚楼从营造理念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与和谐,它的建筑构造在满足功用性的同时还兼具着艺术性。

(一)造型美

无论是单独倚立还是组合成群,重庆吊脚楼都体现着独特的审美意蕴。

单座吊脚楼的造型具有很高的识别度,其外表可以看作是由戴着“帽子”的屋顶、挺着形似长方体的屋身,以及长着“长腿”的支撑柱组成,形如表演高跷的艺术家。具体来讲,吊脚楼屋身以下的部分由吊脚柱支撑,与坡面的接触部分减少到只有几个点。那么,搁在吊脚柱上的建筑底部区域形成了一个开敞空间,而上部的居住部分则是一个凸出的围合空间。如此一来,整座吊脚楼形成上实下虚、对比强烈的造型特点,呈现出“悬虚构屋”的视觉效果。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
鄂西吊脚楼聚落乡土景观材料研究
贵州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浅析旧建筑改造中的“绿色”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探析重庆吊脚楼对山地建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