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环境艺术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设计中的应用

2020-11-09方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设计应用环境艺术设计美丽乡村

方磊

摘 要: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将建筑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融为一体的一门实用艺术。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关系。美丽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党和政府日益注重城乡环境设计中的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仍旧存在一部分问题。对此,当前相关部门要借助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规划建设出一个绿色、节能、环保的美丽乡村。针对以上内容,文章基于环境设计方法对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丽乡村;设计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美丽乡村的主题策划、专场布局、游览路线、特色景组营造等多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环境艺术设计在美丽乡村设计中的应用对乡村的生态环境、精神环境、文化氛围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传统的文化艺术和人文景观的传承和保护。那么,究竟如何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设计的作用以及从哪些方面去设计应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在乡村建设中应当秉承

“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理念

“道法自然”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理念,中国的建筑也秉承了这种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乡村远离城市,接近大自然,最直接地展现了生态自然环境,也为生态建设提供了最天然的便利条件。环境艺术设计要具有艺术性,就必须秉承“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理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应用:

(一)融入“自然和谐”

设计师在进行乡村改造的环境艺术设计上要充分认识“自然和谐”的重要意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务必要减少人工涂料、人工制品等材料的用量,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人工材料的大量浪费,节约了成本,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发挥自然景观原生态的作用。因此,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和谐之间的关系,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

(二)天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

天然环境即大自然原有的原始环境,人造环境是人们根据意向所创建的人为景观。比如说,乡村的园林建设,不同于城市园林建设。城市因为大量开发建造高楼,建设园林区域受限,自然景观稀少,大多都是人为景观,而乡村恰巧具备城市没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因此,乡村的园林建设应该以天然环境为主,人造环境为辅,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同时,为了避免打破生态环境的平衡,应用人造环境弥补天然环境的缺口与不足。

(三)增强环保意识

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环保意识,要将绿色生态这一理念根植于社会生活空间,使人们加深对绿色环境的认识深度。此外,我国也多次提出应当把改善生态环境视为一个与经济和政治同等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提出了各行各业规划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策略,就是必须考虑坚持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王守平、张瑞峰、高巍所编著的《绿色设计》这本书,2006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中介绍了绿色设计概念与方法、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设计中的自然通风与雨水收集利用、建筑环境大面积植被化、绿色材料的应用等,强调了生态要和设计相结合。此书用不同的视角解析现代环境设计,让读者了解到绿色生态文明的意义,把自然友善为主的设计理念融于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中。

绿色设计不仅是技术的发展和设计环境的演变,它还可以通过绿色和生态的设计形式,促进我们做出有益的绿色行为,从而构建一种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机制。只有基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境设计才会使美丽乡村获得真正的美丽。

二、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

设计中的应用

交通路况是一个地域给人最直观的印象,也是第一印象。要想凸显一个乡村建设的美丽和特色性,乡村道路的文化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美丽乡村的美丽应该首先体现在乡村道路景观的美丽上。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不只是需要保证基础绿化和遮阳等基本功能,还需要关注并融入乡村独特的文化内涵。乡村道路文化景观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在以下方面:

(一)合理选择分配乡村道路建设中的植被

在实际乡村道路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融入植物的品种,其次考虑植物数量的分配。只有选择合适的品种并合理分配,才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植物体现乡村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按照乡村道路的方位位置,科学地设计分析植物良好生长所需条件,做出一个最佳的位置选择。比如,在乡村道路的主干道上可以选择一些高大笔直而且不容易落叶、落子的树种。选择这类树种,不仅可以少去人力清扫落叶、毛絮的麻烦,节约人工成本,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提升乡村美丽而整洁的良好形象。除此之外,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植物生长成熟之后占有空间的大小来进行植物种植数量的选择。

第二,根据植物生理特性,要选择合适的易存活的乡土植物。只有这样,植物的生长才不易出现存活率低等问题,才能更加有效减少植被的成本投入,并且还可以体现出当地可持续发展植物独特的文化,保证乡村产业得到良性发展。

(二)科学认识乡村独特文化

在乡村道路建设设计中,环境艺术设计固然重要,但还要务必融入本土文化,注入植物的文化灵魂,以彰显本地乡村建设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基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道路文化设计,其必然需要对本地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认知。例如,武汉市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那么在武漢周围的乡村道路绿化设计上,需要增加水杉和梅花的种植比例,以有效凸显武汉地域性特色。游客初来乍到,即使不用看路标,眼前的景观足以让其联想到所处的地域文化。

由此可见,科学正确地认识乡村独特文化,将会直接影响乡村道路建设设计。文化本质上仅仅属于精神层面的要求,如果想要使乡村文化的价值得到大力发挥,就必须要把物质当作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植被,我们能从乡村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中了解乡村文化独特的价值和内涵。

(三)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关于乡村文化景观设计,需要把文化元素融合到乡村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科学宣扬,并且还需要注意促进产业经济发展。那么,推进景观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实现旅游业带动乡村经济,环境艺术设计上必须具有创意的现代时尚文化元素,并且采用数字多媒体或网络流量大力宣传,设计营造“网红乡村”景点,激起游客的好奇心和兴趣,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来。例如,湖北久负盛名的网红景点——狮子关水上公路,两岸青山中夹着一条悠悠流淌的绿河,水面上架起一座木板桥,蜿蜒绵长。就是这条“走红”的水上公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湖北乡村的活色生香,也带动了湖北恩施州宣恩县的经济发展。

故而,环境艺术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设计中的应用一定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相互协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保证这三者可以达到共同发展。

三、废弃物利用在美丽乡村建设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改善。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多的废弃物品,这些东西本是人们生活中无用的垃圾物件,但只要在设计中稍加改造,就能创作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营造出新颖的美丽乡村景观。

(一)零碎废弃品创意应用

例如,被用烂的废弃的车轮胎,我们不需要大费周章,仅仅随心所欲地涂上漂亮的颜色,就能DIY出一朵朵“小花”,或者用废弃的旧车牌组合成花瓣样式也能DIY出一朵“小花”,再利用废弃的旧盆子当花盆,创意无处不在的人造花园就诞生了。变废为宝,用创意点亮乡村生活。

(二)稻草艺术营造乡村拍照基地

对于远离城市的乡村来说,最不缺少的就是麦田、稻田、玉米田了。每到农忙之后,会产生很多稻草秆等,占地又不美观。环境艺术设计中把这些稻草杆等做成米老鼠、大象、稻草人等大自然艺术品,利用这些“脑洞大开”的自然艺术设计为游客打造具有田园风光的拍照打卡基地,游客络绎不绝。同时,当地乡村人民可以利用稻草秆等编织一些小工艺品出售。

(三)旧农具变身博物馆的宝藏

在古代,农具是劳动人民赖以生活从事农耕的日常工具。在当今机械自动化的时代,这些农具悄然无声地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生活的人们,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锄头、架子车、铁锨、扁担等旧农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把这些旧农具收集起来,建设一个特色的民俗文化村“博物馆”,这样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到老一辈的生活,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也给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带来了客流量,保证乡村经济良性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乡村建设的环境设计不再仅仅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环境设计要具有特色性、创新性,关键点是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为村民的生活提供更加良好的保障。基于此种情况,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者需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乡村生活经验、经济思维头脑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环境设计的成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保证乡村建设有效满足人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要,共同谱写出一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美丽图画。

参考文献:

[1]张睿,王伯勋.生态环保理念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评《绿色设计》[J].环境工程,2020(6).

[2]翟志军,唐世斌,朱晓晨,等.城乡规划中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9).

[3]李静涛.基于“新型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大學专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以张家口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

[4]杨紫.绿色经济视域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用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15).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应用环境艺术设计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学科发展趋势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