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杰作
2020-11-09王罡
王罡
编者按:
在历次公私所见的林散之草书作品中,《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的墨色最具变化,乃是林散之草书墨法之经典,堪称“神品”。其墨透水洇,气象万千,奔放雄劲,结体奇险,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无可名状,令人叫绝。该作品先后在各类权威刊物发表13次。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难度最大的书体。从古到今,在草书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家只有几个,如东汉的张芝,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张旭、怀素,明末的王铎,当代就数林散之。
林散之的狂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创作于1974年,立轴,尺寸为 138×35厘米(约 4平尺)。落款“聋叟”,名章是“林散之印”(白文),引首章是“七十年代”(朱文)。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品相上等。作品内容是:
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林散之以他的高度智慧,驾驭着那脱缰野马似的情绪,任凭长锋羊毫在宣纸上纵横取势、自由挥洒,浓墨、淡墨和清水在“草圣”的笔下不停地流淌。《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水融墨洇,浓淡枯湿,血肉分明,出新意于主观法度之中,得奇效于客观臆想之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无可名状,令人叫绝!
开头“志在”两个字是涨墨。笔蘸浓墨,连字书写,水墨淋漓,浓淡分明。写到第三个字“新”时,长锋羊毫笔尖的墨已沁入纸内,而腹部、根部的淡墨才刚刚注入笔尖。林散之掭笔时,羊毫处于斜切之状,两侧有浓淡之分,这时写出来的“新”字呈现出阴阳浓淡的多维空间效果。“奇无定”三个字,从头到尾,墨色越写越淡。“则古瘦漓骊”五个字,前两个字墨色较浓,“瘦”字出现了从浓到淡的现象。“漓”字特别精彩,浓淡并生,左淡右浓,这是林散之笔锋翻转的结果。当翻到蘸墨的一侧时,笔画即浓,翻到另一侧时笔画变淡。后一个字“骊”为淡墨所书,这就是淡墨枯笔,在绘画上通常叫“渴笔”。接着,林散之写出浓墨“半”字。经过前几个字的书写,墨水已经用尽,一般书法家写到这里往往会重新蘸墨,而林老又皴擦出两个字“无墨”。这两个字的枯与“骊”渴笔的枯不一样,“无墨”是浓墨之枯,“骊”是淡墨之枯。“无墨”两个字用墨极少,几乎是无墨,这与书中“无墨”的本意恰好相互应衬。林散之学生陈琦在《浅论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艺术》一文中说:“尤其是第二行的‘无墨两个字是枯笔连写,令人拍案叫绝,从线条造形上看如折钗股,而在枯笔中又散带着零星的淡墨,可谓‘天成二字。如此两字,林老与古人抗衡足矣!”作品中的第三行“却书书”三个字,墨极浓极稠,又未破水,故浓而干,与右边的“无墨”两个字相比,同样是枯笔却又有一些不同,一焦一润,形成强烈对比。“却书书”这三个字是整个作品最黑的地方。最后两个字“不得”,是林散之在墨稠滞笔的情况下又蘸水写成的,显得颇为润泽、鲜活自然。
这幅作品是林散之专门为他的学生桑作楷创作的。桑作楷,著名书法家、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72年8月拜林散之为师,是在他身边时间最长、也是其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因桑作楷负责林散之的稿费、工资领取和发票报销等工作,林老又亲切地称他为“账房先生”。
这件《许瑶诗·论怀素草書》最早著录于 1985年 12月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选集》(第 48页,江苏美术出版社),之后相继著录于《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林散之》《林散之书法集》《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林散之书法精品集》《中国书法》杂志(2002年第6期)《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还有《金陵书坛四大家林散之》《林散之书画集》《林散之与禅》《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华人时刊》杂志(2014年第8期)。
在历次所见的林散之草书作品中,《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墨色变化最大,是林散之草书墨法之经典,堪称“神品”,乃是巅峰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