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分析

2020-11-09李旸

现代交际 2020年17期
关键词:意义

李旸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和深入改革创新,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心理学对社会及自然生态发展所起到的重要现实作用。并针对当前社会自然发展的现状有意识地将生态学与心理学的有效融合,延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能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 理论取向 意义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245-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创新,生态心理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取向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及运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心理学立足于生态哲学理念,注重其交互价值的体现,同时灵活运用自然主义以及实践研究等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从真正意义上凸显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心理现象及行为习惯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生态心理学的相关概述

(一)生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

生态心理学包含广义及狭义两个主要模块:一方面,针对广义而言,生态心理学所涵盖的知识内容是极其广泛的,不仅体现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生态环境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基本背景;另一方面,基于狭义角度的理解,生态心理学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化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凸显出的是某一种心理取向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二)生态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生态心理学是由著名的社会批评家特奥多尔·罗斯扎克所提出的新名词。其从本质上来讲,研究对象应当是人类的心理健康及周边的环境,为了有效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其将生态学和心理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分析、紧密联系,久而久之,人们认为心理健康与环境保护彼此之间具有紧密而统一的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以此衍生出了生态心理学这一学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特奥多尔·罗斯扎克及其同一时期的社会环境专家将生态学、心理学、治疗学等等学科进行了集中汇总,基于环境的变化及人类心理的转变,对其行为模式、行为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心理探究,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策略及措施。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极其重要的系统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此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学者明确提出了生态潜意识、生态自我等相关的概念。众所周知,当前社会人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本质上来讲不仅仅是要优化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其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保护环境应当是人类生态潜意识的具体要求及标准,生态学与心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产生了生态心理学这一全新的学科,其不仅仅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改革创新,也解决了人类的心理及环境问题,实现了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

二、生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以整体主义作为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相关的实际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深层生态学的基本特征,其将整体主义作为核心理念及主导思想,认为在整个系统中,所有的事物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人类仅仅是整个系统中的某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环境,其是否健康、平衡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如果人类不尊重生态系统甚至破坏系统,也就是对自身的破坏,人类的生态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问题。由此可见,生态心理学将生态学、心理學、治疗学进行了有效融合,其不断培养并提高着人们的环境意识,规范其行为策略,立足于心理需求切实解决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与此同时,生态心理学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并且对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心智健全发展进行有效而明确的界定。

(二)基于心理学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1.生态潜意识是人类发展的本性

随着人们的生长发展,其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除开物理—化学联系之外,从本质上来讲还存在一定的心灵感应和情感联系。生态心理学明确提出,这样的心灵感应和情感联系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们的天性所在,也是其不断发展创新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态度,我们也将这样的意识称之为生态潜意识。但根据调查显示,生态潜意识在长期以来处于模糊状态,一直无法被人们透彻深入地了解和认知,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情感联系无法对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很少有人会注重情感联系的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心理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态潜意识,意识到环境保护应当是自身的本能,这样的本能不附加任何条件和目的。

2.立足生态自我,解放生态潜意识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部分生态心理学学者认为当前社会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政治策略手段从本质上来讲没有考虑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基于某些特殊利益对自然环境所进行的一种无底线的索取和改造,忽略了生态利益的体现和创造。从整体上来讲,政治策略体现出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并没有意识到生态系统调节及适应能力的有限性,过于追求传统理念而忽略了对自然情感的释放。与此同时,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加。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明确提出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对其产生的严重心理压力,在《从文化的恍惚中醒来》这一文章中,其提出原子弹爆炸对他的童年及周边的人们造成的心理身体伤害是巨大的且是难以磨灭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开始追求心灵的释放和情感的体验,明确提出技术理性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人类生活环境、自然生态的破坏,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仅仅包括其自身,甚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他提出,人们应当走出自我欺骗的尴尬局面,正确看待文化发展及社会价值观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内容及基本要点。与此同时,生态潜意识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其中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文化氛围、人类的消费模式等等,生态理念的偏差使得人们无法正确衡量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人类必须转变传统滞后的技术理性思维理念,建立起生态自我,引导人们正确意识自身在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了解自然与个体之间的协调性、统一性,从而拉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另外,人们应当认同生态系统的发展,并树立起统一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标准。

(三)生态环境对个体的心理价值

一方面,对个体发展的价值分析。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生态心理学对荒野进行了有效的利用,人们通过荒野行动可以感受到全新的体验,刺激自身的思想理念,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获得相应的生活技能,树立起自信心,缓解心理压力。与此同时,荒野体验也可以加强人们对自身的反思。

另一方面,切实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自然环境所蕴含的事物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森林,也可以是小溪。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脱去了现代化的外套,排除媒体信息的影响,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认知,享受自然带给自身的美的感受及放松的心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升华人们的思维理念,在自然生态中感受到强大的自然力量。

三、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一)行为—背景理论

从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模式进行了深刻探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人们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行为与周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相对持久的动态化过程,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整个系统的参与者、行为者彼此之间有效渗透融合,能够相互替代却又相互依存。在遭到外界破坏的时候,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我调节优化。与此同时,巴克提出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动态性特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为—背景理论,对于深入分析人类行为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二)知觉生态理论

赫尔姆霍茨立足于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明确提出了知觉理论这一原理。所谓知觉理论,从本质上来讲是主要是指人们通过概念理解及实际感知得出相应的知觉体验。众所周知,自然生态环境从本质上来讲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特征,如果仅仅依靠单纯的感知和知觉是无法全面系统地把控,无法了解其精髓和价值所在。换而言之,人类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能够通过一定的知觉获得表面数据,但却无法将其转化为自身易于理解的图像心理,仅仅依靠单纯的拼凑是无法确保信息的有效性、科学性的。

(三)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所提出的全新生态理念,其明确提出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是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基于实践层面上来讲,我们也可以将生态系统理论称之为长期系统理论,但随着现代社会技术及历史的发展推移,这样的理论体系也会随之改变。另一方面,针对空间层面而言,我们可以将生态系统理论划分为宏系统、外系统、中间系统及微系统四个主要模块,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独立却有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叠加性。每一个系统都存在不同的个体,而个体对于环境所产生的一系列作用及影响会受到生活行为的影响。

四、生态心理学创设发展的必要性

(一)对传统心理学的延伸拓展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心理学的创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有效拓展和延伸,加深了人们对心理学的有效认知,深入分析其生态意蕴。具体而言,传统的心理学过于注重形而上学和基础主义,人们认为心理学就如同普通的生物学科,应当用固定的、明确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找到不变的对象作为研究基础和前提。对于生态心理学而言,对象不仅仅是人类的某一意识或行为,更体现在其背后的内涵价值上,注重组织结构的深入分析和有效研究,明确环境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二)对传统心理学存在观的补充

现代心理学家立足于传统的心理学,对人性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的生态心理学,以此实现对过去问题的弥补和解決。众所周知,在传统心理学中,对于人类心理状态的分析大多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发展背景,将人放在社会中当作主体对象开展心理研究,这样才能凸显出心理学本身的现实意义和人性价值。而现代心理学家有针对性地融入了生态理念,使之发展成为生态心理学,将人类的个性、共性与社会发展、经济形势、自然环境、文化创设融合在一起,以此凸显出人类的存在价值。换而言之,人类首先应当是自然系统中的实体,其后才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

五、生态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心理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培养并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并贯彻落实于实际行动,搭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和氛围,同时也推动工农业生产的优化发展。这样的背景下,工农业相关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首先应当正确认识生态心理学的价值内涵,转变传统滞后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二)推动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自身持续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并投入到环保工作过程中,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有意识地减少环境污染。通过生态心理学的有效运用,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并正确看待生态农业的流程方式及现实意义,对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分析,以此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心理学应充分立足于行为—背景理论、知觉生态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自我理论,有针对性地对传统心理学进行延伸拓展,提高心理学理论的社会应用性,以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推动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双娇.生态心理学如何促进生态治理[A].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8.

[2]薛少华.生态心理学概念为何会具有现象学特征[J].自然辩证法通信,2015(1):128-133.

[3]郭彦.从生态心理学视角解读罗伯特·金凯的生态斗士形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94-95.

[4]李晓侠.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2):161-162.

[5]张彭松.生态伦理的道德心理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4):453-459.

[6]王闻婧.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卷宗,2016,6(3).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意义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有意义的一天
意义的猎手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0的苦恼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
Confucius:Life with Many Meanings
HOW TO SPEND SUMMER VACATION 如何欢度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