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概念的探析

2020-11-09朱莎莎

现代交际 2020年17期
关键词:观察理论

朱莎莎

摘要:观察活动在科学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关于观察的含义、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观察如何上升理论等问题,不同的学派如逻辑经验主义、否证主义和历史主义学派有着不同的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观察与感觉之间没有什么区别,是一种直接得到感觉经验的纯粹的过程;历史主义则认为观察包括感觉,是感觉之上的认识,且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并不纯粹。

关键词:观察 理论 逻辑经验主义 历史主义

中图分类号:N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239-03

在科学哲学中,作为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活动,“观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围绕“观察”这一概念,许多西方科学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是对于“观察”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哲学家和不同的学派之间有他们自己的观点,要想搞清楚每个学派所说的观察到底在哪个层面上讲的,就要对每个人的观察概念进行梳理分类。科学哲学发展史上主要有逻辑经验主义、否证主义和历史主义这几个重要的流派,通过对他们这几个学派中主要代表人物观点的研究,可以大致了解他们是如何理解“观察”这一概念的。

一、关于观察的定义

1.观察与感觉的区别

一个认识过程从观察开始。在科学哲学中,观察作为科学探究过程中基本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关于观察的概念问题,许多西方的科学哲学家都进行过讨论。以下就来介绍几个讨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及不同学派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

观察就是感觉吗?关于这个问题,逻辑经验主义则明确地指出观察和感觉之间没什么区别,“光子先是透过观察者眼中的角膜、虹膜、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感受到刺激,发生了电化学反应,经过视觉神经传入人的大脑皮层产生视觉,这就是观察。”因此,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观察就是人的视网膜上发生的各种变化。

而对于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观察就是感觉的观点,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科学哲学家汉森并不赞同,在汉森的想法里,观察和感觉并不能等同起来。感觉例如视觉只是光投射到人的眼睛以后人体再进行成像的一种自然的物理过程,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人即使是看同样的东西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一样的。他说:“观察不能等同于感觉,感觉是一种物理状态——一种光化学刺激(指视觉)。以视觉为例:看东西的是人而不是他的眼睛,试图把我们熟悉的所谓看的功能局限在视觉器官内,那是徒劳无益的。因此所谓观察,是一种经验,它包括视觉图像和语言因素两个部分,视觉性图像必须用语言固定下来,然后联系已有的认识对其加以评价,经过评价的感觉构成观察。因此观察包括感觉,但它是感觉之上的认识。”

2.观察的“纯度”

观察活动是科学探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过程,那么这个观察是否是纯粹的呢?如果不是,在观察的过程中又有什么因素参与了进来?

关于这个问题,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是观察过程就是一个十分纯粹的、直接得到毋庸置疑的感觉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理论或者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得到的感觉经验是非常真实的,对这些感觉经验进行加工和整理的工作则是在观察这个活动之后才开始的。而一旦开始了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工作,由观察所得到的直接经验就失去了其真实性。

康德首先提出观察并不纯粹而是有理性因素的参与,认为在观察这一过程中,人们并不是单纯地接受外界客体给予的刺激,而是感觉和知觉的整合,是主体运用先天形式和知性范畴把两者联系起来并加以整理。

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汉森,与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完全相反,他说观察不是纯粹的,是一个结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对象与各种因素相结合,并不是单纯地反映在视网膜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同样的感觉材料会有不同的结果,不是观察的对象并非一个,而是观察者对感觉材料的“加工”的过程不同。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客体必须作用在观察者的感觉器官上才能有关于观察对象的反映,但是观察却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观察的目的是要获得对科学研究有帮助的事实命题,这就需要观察者根据观察的组织模式来形成有意义的经验事实。

3.总结:三个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发展和认识深入,观察的定义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从培根和洛克的纯观察说到康德的先验认识论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对观察的认识还带有朴素的性质;逻辑经验主义所坚持的中性观察说是第二阶段,较上一阶段来说有所发展;历史主义学派的观察渗透理论说是第三阶段。” 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培根等早期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察是纯粹的,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这一观点在西方科学哲学界盛行了很久,直到康德提出他的新想法——理性在观察中也起着重要的能动作用。第二阶段的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观察可以独立于理论并且划分了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理论语言要还原为可观察的、可被经验证实的观察语言才有意义。第三阶段的历史主义学派认为没有纯粹的观察活动,因为观察模式的不同,不同的人即使是看同一样东西也会有不同的認识。并且否定观察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与理论的基础

逻辑经验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盛行,维也纳学派是其主要代表,由石里克创立。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观察过程是完全中立和客观的,不依赖于理论,也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观察是基础,要想知道理论是否合理,就要想方设法把理论命题转换成可以被检验的观察命题。

否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波普尔首先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进行反驳,他说:“追溯一切知识的终极观察源泉的纲领在逻辑上是不可能贯彻到底的,它将导致无穷的倒退。”在波普尔看来,一定是先有了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预期的设想,抱着这些问题和设想再进行观察活动。因此,并不是逻辑经验主义说的,文体才是科学研究开始的地方,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排除逻辑经验主义那种会导致无穷倒退追问的情况。但其实他的这种想法也是存在问题的。

2.观察的独立性

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察是纯粹的,并且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因此自然相信观察独立于理论。在《理论的概念和方法论性质》中,卡尔纳普把科学语言划分成了“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观察语言是中立的、客观的、纯粹的,并不会受到任何其他因素如理论的影响,而理论语言则有赖于观察,因为一个理论命题要想有意义就要先还原为观察命题,只有观察命题才能被检验是否合理。为什么这么划分呢?因为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观察是客观的、中立的,他就像一面镜子,反映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因此只有这样得到的知识才能作为严谨的科学研究的起点,检验理论的合理性。这种观察独立于理论的观点被称作“中性观察说”。

否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波普尔反对“中性观察说”,他认为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开始不可能是观察活动,更不是凭空产生的。波普尔说:“不是先有观察后有理论,而是先有理论后有观察。”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人们是为了生活、为了科学而观察,并不单纯地为了观察而去观察,即观察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第二,科学观察中的观察是理解前提下的观察,因此人们必须对要观察的材料有所理解,而要理解就必定是要在某些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有所理解;第三,我们所做的科学观察以及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必须通过语言被记录下来,而要想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语言陈述出来就要借助一定的概念和理论来表达,这就涉及语言表达出来后的东西和最开始观察到的是否一致的问题。综上,否证主义学派波普尔认为并没有独立于理论的观察活动。

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汉森在他的《发现的模式》中首先提出了著名命题——“观察渗透理论”。他认为观察过程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看,因为不同的观察者即使是面对同一个观察对象,也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做出不同的结论,这不是感觉对象的不同,而是观察者在看到客体后脑内的“加工”方式不同,这种方式不仅受经验的影响,也受到理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独立于理论的观察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汉森的这一观点提出来后,很快就被历史主义的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等人接受。

的确,我们稍微注意一下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就不难发现,所谓的完全独立于理论的观察是不存在的,他们不仅仅不自觉地会受到理论的影响,而且,科学研究过程的观察活动也应该有理论的影响和指导。举个简单的例子:谁能想象一个做实验前并没有任何目的、不了解科学仪器的使用原理和方法的人能够做成有意义的科学实验和观察。

3.观察的合理性

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如果问他们观察作为理论检验的标准是否具有合理性,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但是如今看,这种观点却是不可能正确的。因为他们认为科学知识开始于观察,通过观察,人们获得了大量的观察命题,就可以在他们之间发现某些联系或者规律,然后再将这些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整理后提出一些设想和假说,假说再被确认是正确的以后就可以上升到理论。但是他们没有看到通过归纳的方法所得到的结论的范围远远超过了给出的前提的范围,在从前提到得出的科学理论之间,归纳法做出了一个逻辑学根本无法说明的跳跃。

否证主义学派的波普尔虽然赞同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认为没有独立于理论的观察存在,不同意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可以被观察事实证实,但他认为理论可以被观察事实证伪。因此,在波普尔看来,观察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是有其合理性的。

而在历史主义者看来,观察要作为建言立论标准是不太合理的,费耶阿本德更是完全否定了这一合理性,他认为既然理论渗透在观察之中,那么用这样的观察事实去证实或者证伪我们提出的理论,就是在用暗含着没有经过检验的假说去检验这个理论,这显而易见是不合理的。从总体上看来,虽然历史主义提出的一些观点直击逻辑经验主义的要害,但是他们自己也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强调科学认知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对于观察活动在科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全否定,这与科学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反而对于实际科学来说是更加有害的。

三、结语

关于如何理解观察概念就包含了观察的定义、观察的地位和作用、观察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观察如何与其他因素发生联系等问题的探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大体得出各个不同的学派的观点并加以分类比较,使整个有关“观察”问题的理论框架和理论结构更加清晰。在比较中也能更好地反思每个观点的合理性,从而进行思考来解决新的问题,促进科学哲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妙法.西方科学哲学中观察与理论关系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4):44-49.

[2]陶远华,赵修卫.科学哲学中的观察概念[J].国内哲学动态,1985(5):10-15.

[3]吴倜,张殿清.科学研究开始于观察[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3):35-37.

[4]柳清,宫留记.从分到合:历史主义学派关于观察与理论关系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2):83-88.

[5]朱凤青.观察与理论的绝对区分和相对区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3):74-77.

[6]張玮.“观察渗透理论”的认知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5(8):91-92.

[7]吴炜.“观察渗透理论”的几个认识论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1992(3):47-51.

[8]李侠.观察一定渗透理论吗?[J].兰州学刊,2006(2):1-4.

[9]朱诗勇.汉森的观察理论:恰当的事实理论,错误的观察理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5):49-52.

[10]徐竹.具体情境下的“经验”概念:从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批判说起[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6):29-32.

[11]周文华.论任何观察都渗透了某些理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119-123.

[12]朱晨荻.强渗透和弱渗透:科学认知过程中的“观察渗透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2):27-32.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观察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思维绘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理论与实际
投资组合理论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