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教我们以生为本
2020-11-09芮琼
芮琼
近期,笔者看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团队在探索基于“图式理论”的教学,于是用关键词在知网中搜索,发现除了英语学科,其他学科对此研究少之又少。
在我看来,“图式理论”作为基础性理论,描述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我理解,“圖式”应该是人的头脑中对于“一类客体、事件、情境的认知结构”,它不仅是指对事物概念性的认识,还是程序性的认识,它是个性化的,不同经历、不同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存贮在记忆中的“图式”。“图式”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提取、选择,影响人们的预测、理解与推断,影响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运用“图式理论”意味着教学要着眼于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意味着教学中要更多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相应条件与形成机制,对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从学生出发,并不断跟踪其“图式”的发展变化。
从目前已发表的在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的研究成果看,英语学科最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更能理解文化背景(“图式”)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更能理解语言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建构的意义。其实,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掌握,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试图引导学生走向目标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学生的准备“图式”,还要知道,“新知识”不会以“定义”的方式直接进入新“图式”,而是以“表征、组织和解释经验的模式或心理结构”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建立新“图式”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的意义,给学生营造情境,通过充分实践与体验促进新“图式”形成,并为今后继续发展做好铺垫。
当我们真正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展开教学研究时,最终都会发现,学习是个体的“建构”过程,而且这个“建构”过程是无可替代的。任何学科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路径的研究离开学生的“建构”过程,只能是“浮云”。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已有”“未知”以及“习得”过程,去探究学科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路径。疫情期间,大面积开展网课教学,其效果让众多教师哀叹。网课教学效果差,仅仅是学生懒惰吗?当然不是。在课堂上,我们如果不了解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尚可通过观察、对话做些弥补,隔着屏幕,自然连学生的影子也没有了。当然,如果布置实践性作业,倒是可能有点效果。这再次印证,教学“以生为本”真的不是一句口号。
愿更多的研究让我们知道如何真正“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