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

2020-11-09王璇

艺海 2020年8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校园

王璇

〔摘 要〕作为学习行为的物质性功能载体,高校校园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着非正式学习的场所与设施,并通过基于“人本性”“多样性”“便利性”“辅助性”“舒适性”原则的设计与学生产生积极的互动。

〔关键词〕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

一、关于“非正式学习”

“非正式学习”是美国成人教育之父马尔科姆·诺尔斯最先提出的概念。在国内,余胜泉将其阐释为一种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或者继续教育而言的,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这也是目前国内学界认可度较高的定义。而对于高校学生这一群体而言,非正式学习则可以视为各种由学习者自我发起、发生于正式教学时间和场所之外的学习活动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大学生灵活主导而非教师通过教学组织来管理。

随之知识领域不断拓展,人工智能也在飞速进步,对于知识的简单记忆、理解与运用已经不再适合信息化时代语境下的学习需求,学生们必须通过对信息的主动筛选与深度处理来建构更为复杂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显然不能通过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来全部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之外的非正式学习便成为必然。

二、关于“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

1.概念界定 当非正式学习成为高校学生群体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时,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也开始受到重视。此处的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是针对高校而言,即高校校园中那些除正式教学空间(主要是指各种类型的教室)之外用于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学习场所,其可以涵盖图书馆阅览室、教学楼中的自习室或闲置区域、室外广场、寝室等室内外空间,但不包括虚拟的网络学习空间。在这些空间中,学生们能以个人或群体的形式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例如在阅读中独立地思考、小范围就学习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团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等。

2.空间特性 作为学习行为的物质性功能载体,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着基础场所与必要的学习设施。校园其实可以视作一个整体的学习空间,在其中,不同的空间形式对应着不同的学习形式,例如传统的教室与实验室对应着由教室主导的课堂教学,而以各种形式存在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则对应着非结构化、个性化的学生自主学习。

出于对土地、经费与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考量,在高校的校园中,较少会独立建造专门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更多的形式是对现有空间的功能拓展与改造利用:例如将教室改建为可以在教学之余为特定团队提供专业学习与实训工作室空间;或者对本身即兼具个人生活与非正式学习等多种用途的学生寝室进行空间优化,将学习区域调整得更适合与个性化学习……而其他诸如图书馆的中庭、教学楼门前的台阶、广场边的咖啡座椅等,也都可以用于成为独具特色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所以,形式多样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除了满足学生的非正式学习行为这一基本功能需求以外,还可以兼有其他各种功能用途,这样,空间既具有更加开放的用途,也具有相对灵活、轻松的学习气氛。

三、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

空间设计是对空间环境的再创造,作用在于提高空间的综合使用性能。其具体内容包括物质层面的改善空间功能布局、提升空间物理性能与丰富空间视觉层次以及精神层面的营造环境个性氛围等。

对作为学习活动场所的学习空间进行设计,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主动学习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设计师通常需要从三方面来把握空间形式:首先是把握空间的尺寸及比例尺度,使空间能恰如其分地满足学习者的行为活动需求,其具体考量空间能容纳的学习者数量、空间高度是否会带来压抑感、桌椅尺寸与摆放间距等;其次要把握空间的形状,使得各区域的划分能满足基本或特定的功能要求;再者是把握空间的品质,从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隔声、交通甚至审美等方面满足人的正常生理及心理需求。其具体可形成以下设计原则:

1.人本性原则 好的空间环境可以让人有着舒适的生理与心理体验,而所有的舒适体验都来源于设计师对于“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的把握,非正式学习空间也不例外,其所具有的各种学习功能及设施资源,皆是为了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行专注的学习。例如,目前大多数学习场所都会配备无线网络与电源插座等属于学习时刚性需求的设施,此固然是“以人为本”,但插座数量是否充足、是否设置在座位附近等细节则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以人为本”。

2.多样性原则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而空间的本质既然是“容器”,那么随着使用者学习关系的变化,空间设计的侧重点也需要发生变化,才能使学习者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来实现更认真、深入而持久地学习。例如,同一大空间中的不同區域由于性质、状态、体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适用于不同的非正式学习活动:个体学习时的学习状态与内容都较为个性化,最好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习者能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状态;小范围学习通常发生在2~4人之间,其不但能使学习者从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与感悟,也能从互动中形成带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交往关系。而出于不对他人产生干扰的基本要求,这种聚集性的讨论学习使用的空间需要相对独立;团队学习则人数较多,学习活动也通常会带有一定社会实践的性质,团队中的成员学习目标相同但任务分工不同,因而强调协作互助与知识共享,因此需要的学习空间往往场所相对固定,且对团队内部更具开放性。在设计时,可以将这些小空间作为空间元素进行组合,但组合时必须从交通以及使用的便捷性出发。

3.便利性原则 为了学生能方便地使用空间资源,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要体现出开放性与可达性,同时,场所的位置最好能与教室区域或生活区域有一定的迭合,以避免学生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频繁往来于各个区域之间。例如,在教学楼的中庭或过厅中设置一些节点,让老师与学生们利用课程前后的时间进行交流。

4.辅助性原则 在目前,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正式的课堂教学为主、以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为辅,而且尽管有“翻转课堂”之类的尝试,但现有的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彻底颠覆。既然在学习层次中,非正式学习活动只是正式学习的有效辅助,同样在校园中,尽管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存在很普遍,但也只是处于辅助性的位置。因此,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需要强调基于已有的各种学习空间来进行合理安排,以经济、合理的改造来进行相应优化,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舒适性原则 与传统的教室空间相比,非正式学习空间为体现一种较为自由与轻松的学习氛围,往往在设计上会更强调美感与舒适性。而且,相比于带有一定强制性使用要求的正式学习而言,非正式学习空间也需要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当然,不管是何种学习空间,明朗整洁都是第一要旨。而在此基础上,设计师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巧思,使空间整体装饰效果在体现舒适、安静、温馨等关键词的同时,也要在设施的配备上提升舒适性。例如灯光的照度与色温可以缓解视力疲劳,座椅的材料与形状可以缓解身体疲劳等,让学习者身心愉悦而保有积极的学习状态。

结 语

从程式感到多样性、从约束感到便利性,从严肃感到舒适性,这就是传统教学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之间的需求意义变化。空间环境,既可以对使用者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效应,因此,高校校园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通过基于“人本性”“多样性”“便利性”“辅助性”“舒适性”原则的设计与学生产生积极的互动,是空间设计日益重视“用户体验”的表现。

同时,设计对于造型的强调也使得空间形式也总是先于功能而被人感知。所以,即使空间设计的最终的目的是将空间的使用功能合理呈现,但设计者或使用者的个性反映总会使得同样的功能被不同的空间形式所容纳。而这其中对于造型方面诸多细化要求的具体应答,便需要设计师深入地思考了。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2]吴桐,苏剑鸣,杨剑雄,朱旺达.高校教学建筑中非正式学习空间研究——以西敏斯学院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5(11):158-15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艺术设计类专业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编号:XJK18BGD036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校园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专业发展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