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2020-11-09李雅婷
李雅婷
摘要:随着互联网更新换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思维与行为习惯。大数据的应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见解与新视角。探究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成为研究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探索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大数据技术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服务质量,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准落地提供有力支持,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机遇与挑战 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163-03
随着互联网的升级与信息技术的突破,大数据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思维与行为习惯。大数据不仅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其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大数据具有客观性、及时性、多样性与海量性的突出特点。探究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成为研究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高校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时评估学生心理状态,挖掘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发展潜能,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高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服务质量,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准落地提供有力支持与技术保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方鸿志教授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征与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心理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自我调节和心理自助的操作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统一,人格完善、心理健康发展的系统性教育实践活动。”[1]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和成长需要的基础上,教育者创设丰富科学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激发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改善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新时期如何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更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2]。2018年中共教育部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不足,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管理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提升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出了建设高校大数据平台,建立大学生心理电子档案,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科学策略,实现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大数据技术有機结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应用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纸质化档案管理弊端,便于数据的收集、存储、提取、保管与分析,可以有效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满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需要。
(一)大数据处理方式的突出优势
1.客观性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取样代表性一直是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传统的实践活动中,研究样本通常是事先选定的,再加上调查活动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通常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客观性[3]。而大数据技术依托科学抽样方法,可以弥补传统调查的缺陷,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尽可能科学地进行数据抽样与统计分析,实现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收集与整理,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
2.及时性
依托大数据平台,数据处理速度高效,可以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及时查询与反馈相关结果,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4]。为高校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也为高校日常心理健康管理提供帮助。
3.多样性
广泛的数据来源,决定了大数据形式的多样性。非结构化数据可以实现从各种新媒体平台获取数据信息,但对数据处理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可以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针对大学生个体心理品质,推送个性化服务,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实现个性化教学。课程内容与模式可以根据个性化推荐和定制进行自主选择,有效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性与积极性,实现高校个性化发展目标。
4.海量性
海量的数据规模,便于提高数据的存储与处理分析效率。为高效便捷迅速地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提供存储与处理空间,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创建提供技术支持。便于高校日常档案管理与数据信息分析,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效率与效果。
(二)大数据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机遇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从国家宏观层面系统部署了大数据发展工作,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应用,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注入了国家力量。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中遇到的难题,降低工作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实现个性化发展。依托大数据技术的突出优势,更好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效收集提取有价值信息,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心理机制,用数字化方式评估学生心理现状,客观分析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手段开展心理辅疗,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三)大数据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面对的挑战
1.现实发展不足
大数据技术的突出优势给高校信息技术发展提出难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大数据技术的客观认识与技术支持,经费投入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建立有效的大数据平台以供使用。高校教师对大数据认识不足,缺乏专业人才支持与后续人才培养,缺乏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使得大数据技术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利用。目前未能在高校全面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资料。
2.教学理念落后
近年来,高校逐渐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部分高校还在沿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未能采用个性化发展手段,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与注重个人潜能的激发,无法有效满足大学生现实发展需求。高校缺乏大数据发展意识,无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现实发展中,严重制约了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不利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时监测与评估。高校发展高新技术,转变教学发展理念的工作任重道远。
3.制度发展不完善
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积极正面的宣传教育、非法暴力等有害信息,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对其身心发展的正确引导,对个体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长远意义。当前我国还未出台相关法律制度来规范大数据的健康运行。在大数据监管力度方面还不完善,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对个人隐私与信息泄露的技术保障,实现网络空间安全运行[5]。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一)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平台
高校要建立大数据平台,采集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完善数据处理统计质量,分析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建立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模型。还要建立心理预测系统,完善动态心理监管体系,构建心理预测等级,实时监测心理异常波动。针对特殊心理状况的学生,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心理监测平台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根据学生心理数据分析结果,开展导向性课程设置。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答疑解惑,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定期开展心理专题讲座与心理咨询辅导,实现学生动态心理健康发展。在数据采集、处理与储存环节,注重学生个人隐私与个体信息保密,实现数据安全运行。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
在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中,采用纸质档案的手工管理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系统受众面较窄,大数据技术所具备的相关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的发展,对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检索与存储提出更高要求。大数据的信息更新换代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智能化发展可以有效满足个体发展的动态监测过程。及时甄别与筛选真实信息,删除过时虚假信息,不断更新心理数据,符合个体发展的动态监测要求。通过大数据分析,高校及时挖掘与利用最新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教学模式,建立全国高校数据共享平台,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实现大学生个性化心理发展。
(三)创建高校心理健康预防机制
高校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收集在校学生数据,获取大学生心理评估资料,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通过对心理健康数据的实时分析、整理,提取有价值信息,客观反映每位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模型,动态监测学生各个发展阶段心理健康狀态。针对特殊时期,比如学期期末或毕业年级,加强与学生心理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与迷茫。建立一支专职心理教师团队,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及时发现与预防心理问题。加强高校教师整体心理素质培训,提高每位在职教师心理预警机制,时时关注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加强预警,提供帮助。针对特殊群体,制定及时有效的教育方案,进行后续追踪,获得及时反馈。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课程,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关注学生发展潜能,使其通过自身发展克服困境,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升级。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心态,更加关注健康群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加强积极情绪体验。创设和谐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温馨舒适的校园生活,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四)采用新型教学模式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心理专业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可以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无形中产生深刻情感体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最理想的心理教学环境是使学生身处其中可以放松戒备,放松心态,乐意与陌生人进行交流,说出心底的困惑,得到专业人员的心理建议。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压力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在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交往时的心理障碍,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交流平台,创设与现实环境相近的社会语情境,使学生可以身处其中,训练自己的人际沟通与情绪反应。在常规心理治疗中,主要采用放松疗法使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大数据技术通过创设虚拟情境,使学生经过反复训练,适应新环境,以提高其抗压能力。在现实教学情境中,教师通常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展示课件,讲授课程。但对于心理健康课程,二维体验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达到共情效果。在大数据平台下,创建虚拟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便于教学深入,更好理解心理健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四、结语
新时期如何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更高层次的优秀人才,一直是高校建设关注的重点。在大数据背景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是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关键。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平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实时评估与异常情况的及时解决。定制个性化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个人潜能的激发,使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择,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早日实现心理健康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互联互通,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准落地提供有力支持与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小悦.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8.
[2]洪岩.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
[3]石洁.试析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
[4]徐国成.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6).
[5]付少媛,陈志坤,吴春,等.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钦州学院学报,2018,33(1).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