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困境与应对思考
2020-11-09李嫣妮吴洪晓
李嫣妮 吴洪晓
摘要:革命文化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资源,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文化自信培育有着深刻意义。然而,革命文化仍面临思想认识浅薄、内容年代感厚重、教学形式单一以及文化氛围淡化的问题。从深化革命文化认识、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搭载网络信息平台及构建校园文化氛围入手,优化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促进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
关键词:革命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038-03
中国革命文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奋斗历程中,是凝结于革命战争中丰富的物质文化与各种精神文化的总和。具体包括以革命文物与革命纪念馆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和以革命精神谱系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共同充实并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利用好革命文化的教学资源有利于高校学生凝聚价值共识、坚定理想信念以及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因此,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新人的时代需要,也是传承革命文化的现实要求。
一、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
革命文化发端于中国社会革命战争的特殊时期,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的指导方针,以人民为牢固的群众基础,在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孕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财富的总合。革命文化充分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文化的创新性转化[1],构成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以革命文化为切入点,在高校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独特的意涵。
1.凝聚价值共识
不论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亦是在革命战争的社会之中,文化总是代表着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革命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帮助高校学生知根明理,厘清中国革命的艰难进程,分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把握国家主旋律,促进高校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认识。
2.丰富教学资源
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2],而革命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伟大创造,其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式和层次性相契合,也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
3.增强理想信念
当前,高校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集中进行文化宣扬的主场地,通过节日文化、网络传播、资金支持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来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外来文化渗入极易弱化大学生国家与人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感。通过革命文化为学生展示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树立的理想信念以及责任感,以榜样示范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
4.培育文化自信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这一论述为培育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内涵、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明晰革命史实,培育学生正确的文化观,从内心深处筑牢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坚定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自信。
二、革命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伴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地位的提高,革命文化也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革命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现实困境,表现为高校对革命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内容年代感强、教学形式单一以及校园文化氛围淡化。
1.革命文化的思想认识浅薄
高校领导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革命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认为涵盖革命文化的思政课属于公共课程,忽视了其对学生心灵、精神本质的教育作用。高校思政教师为了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内容讲授流于形式化。革命文化中包含与政治觉悟、品质修养相关的内容,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若不加强学习和钻研就会缺失必要的精神与道德修养。同时,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重视度不够,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革命文化对于自身政治素养、精神信念方面的重要作用,学生也很难在思修课之外的其他课上加深对革命文化的再学习,缺乏对革命文化知识深层次的理解。
2.革命文化的内容年代感厚重
从革命文化本身的内容出发,革命文化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段历史据现代已有较长时间,因而赋予了革命文化内容的年代感。然而,当前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更迭速度日益加快的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介的使用,让他们更加执着于事物的新鲜感。其次,革命文化的讲授一向带给学生刻板、說教的固有印象,且由于课程缺乏对革命事迹的深层次挖掘,导致革命文化内容重复出现,会让学生对于原本充满距离感的革命文化的内心接受度降低。最后,高校中的思政课堂大多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宣讲,很少能真正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造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连接不畅,无法深化学生的认识。
3.革命文化的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中革命文化的教学形式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传播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惯用传统教学模式——“灌输式”,思政课堂往往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氛围也愈显沉闷、呆板,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倦怠。这不仅阻碍了革命文化丰富内涵的广泛传播,也导致学生出现学习的消极心理,严重弱化了革命文化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当发挥的作用。
4.革命文化的校园氛围淡化
高校校园内多采用文化上墙的方式,但由于内容的重复性,使文化墙贴形同虚设,对于革命文化的传播氛围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同时,高校对革命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显得“不接地气”。学院多举办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讲座与会议,以期达到学习革命文化的目的,然而学生对讲座、会议的期待值较低,造成革命文化的学习氛围淡化。另一方面,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而高校在革命文化传播与弘扬的过程中,并没有与学生社团进行很好的融合,进一步淡化了革命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在思想引领行动的新时代,面对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从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入手,打开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
1.深化革命文化的认识,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
学校领导层应以促进学科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重,做好计划制定的源头工作。革命文化中包含的精神内涵和光辉事迹,为高校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正确的三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极为真实且丰富的教学素材。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内的研究团队、学生工作部门、思政课教师的作用,以其学科的敏感度和认真钻研的治学态度,积极学习文史资料、观看影视记录、实地参观革命遗迹等,将丰富的革命文化进行梳理与分层,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铸牢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力求多方面优化革命文化资源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让革命文化真正做到进教材。同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教学和改革的环节中,重视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的结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作用,深入扩展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
2.创新革命文化的实践方式,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接受度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将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堂进行有效融合,寻找课程内容与学生乐于接受方式的最佳结合点,创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访革命圣地、观看革命电影、发掘革命英雄事迹等,做好第一课堂的内容创新与第二课堂的日常实践之间的良好衔接,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知行践履,感受革命文化带来精神上的鼓舞,与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思政课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同时,高校可以借助自身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建立高校革命文化实践基地,增进思政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和思想修养,让有信仰的人讲有信仰的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努力促成精品思政课程。
3.搭载网络信息的平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革命文化需要借助新的传播方式与自身的发展相融,才能使其内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高校应主动积极地把握网络阵地,拉近革命文化的年代感,增强革命文化的时代感。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时空性与高效便捷性,构建革命文化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将全国高校的优秀思政课教师联结到一起,方便教师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善于搜集与革命文化相关影视资料,通过课件向学生多方面介绍革命文化,拉近革命文化与学生的距离。最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介丰富革命文化的推广方式。在平台上发布、转载与革命文化相关的文章与小视频,构建师生共学、共享的平台,多元化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革命文化的时代感。
4.构建校园文化的氛围,营造文化育人的潜在性
革命文化以“浸化”的形式融入校园中,保持随时“在场”的状态,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从校园物质建设入手,深度挖掘革命文化中的新内容。高校将革命文化中的经典话语、革命精神时代内涵的最新概括,以及鲜为人知的英雄人物事迹制作成校园标语以及墙贴,对走廊、教室墙壁等加以装饰[5]。在校园内增加以革命文化为主的校园景观设计,有助于学生通过具象的建筑加深对革命文化的印象。同时,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发挥学院、班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定期举行观影活动,并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实地感受革命文化、领略革命风采,从真实的情感体验出发,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其次,以学生社团为阵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举办与革命文化相关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准备,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革命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校园,融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营造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课堂潜移默化地走入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让学生真正成为革命文化的传承者以及革命精神的践行者。
四、結语
革命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资源之一,面对革命文化在更大范围与更深层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从高校领导层到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思考并协力发挥作用,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良性平台,发掘多元的融合方式,促进高校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革命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参考文献:
[1]何虎生,赵文心.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9(8).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4]习近平在安徽考察调研参加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4-25.
[5]彭晓波,王贺.充分发挥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涵养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9(8).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