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混业经营的优势及挑战

2020-11-09徐靖玮

今日财富 2020年32期
关键词:分业混业牌照

徐靖玮

摘要:2020年6月底,业内传出消息要选择几家商业银行颁布券商牌照,此消息一出再次引发了我国对于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讨论。本文从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历程分析开始,将我国的经营制度的变革与美国的经营模式的变革进行比较与讨论。着重分析我国当前进行混业经营的优势与挑战并说明我国金融混业是大势所趋。

引言:在如今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再次尝试混业经营,此次分业到混业的转变会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当前的形势分析我国进行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一 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历程

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制度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不同的机构拥有着自己的牌照。但如今的趋势是逐渐地向混业转变甚至在今年的6月底曾有传闻证监会将选择几家商业银行颁发券商的牌照,我国分业混业在不同时间都在发生着改变。80年代初,国内开始了混业经营的试点,92年国内经济改革的重点就是加快改革的步伐,建立起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加快带来的泡沫,尤其是房地产和证券的泡沫再加上多种改革的乱象没有相应的监管机构的监管和法律的约束,风控意识的淡薄以及国内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种种劣势使得国内尤其是房地产和证券注入了大量的不良资金。以海发展的“关门”间接说明了当时的国内金融业并不适应混业经营。93年政府首次提出了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随着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的相继成立使我国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模式更加突出。分业经营在当时的环境下也为时代所需,急需处理并控制金融风险。再以美国加以对比,美国开始分业的标志为1930大危机后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从此商业银行和投行之间开始筑墙,而在大危机之前都是金融机构自主选择经营范围,但是当时对证券业的监管十分匮乏,这就使得大量的银行资金通过直接投资或者借贷的方式流向证券市场,巨大的泡沫开始出现,对分立经营,分立管理的要求也就愈发急切,所以就有了法案的颁布。随着分立经营的实行,其他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的扩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利益受损,在此情况下有些商业银行便开始自寻出路,将业务向投行扩展,此时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就遭到了许多反对的声音,到1999年美国终于结束了长达66年的金融分业监管的历程。而此时进行混业经营的条件已经成熟,分业已经被突破,有较为成熟的监管体系。但是反观国内近些年的实践,分业监管中也有相应的问题,我们向混业的转变时机也相应地成熟了许多,结合其弊端更说明混业经营即将提上日程。分业监管的主要问题在于监管套利和协同乏力。国内分业经营带来的监管乱象屡见不鲜,套利行为在这几年严监管下才稍有好转。在影子银行的套利中,主体一般仍然为商业银行或者一些非银机构进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还有一部分则是民间借贷。其中进行大量套利的可以说是信托发行的各式各样的资管产品,从信托进入我国开始,套利也随之产生,尤其是绕过监管要求进行资管,放贷以赚取最高的收益比,不受额度和投向的限制,也不存在对地方融资平台或者房地产以及“两高一剩”等的约束。但期限错配以及较高的杠杆率使得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所谓监管套利等就会出现。高息揽存,刚性兑付,资金池,错配等等这些都会加大杠杆,提高潜在风险。虽然我国要求在银信合作,资管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等方面做出要求,但是有些监管套利仍然难以避免。其次就是导致15年A股雪崩的导火索-场外配资,场外配资也是一种资金借贷的关系,配资公司将市场上募集的资金发放给股民,加大股民的杠杆,这些都是监管套利的表现。再者说协同乏力,在分业的背景下,并没有一家所谓的全牌照的金融航空母舰。若拥有这样的全能的金控平台,更有利于金融航母更进一步,适应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格局,业务完全打通,会带来强有力的赋能效应,可以大大提高我国金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 我国混业经营的优点

(一)拥有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源

银行的资金来源一般支付的利息极低,大量的企业或者半行政化的企业将资金存入银行所带来的利息通常不足1%,这是其余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也是银行最大的优势所在。拥有了低资金来源也就是拥有了最大的红利。

(二)改善融资结构,支持经济高效发展

我国间接融资相较于直接融资占有很大的比重。与中国相反的是,美国广泛采取直接融资,这是适应前些年的发展趋势的,美国主需是第三产业所需的无形资产而不是国内因改革开放带来的高速GDP增长所支持的基建以及强大的制造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在于M2的数量,间接融资需要大量的M2的增加,而相对于间接融资来说,直接融资不派生M2。而我国近些年来多次强调在宏观经济领域去杠杆,金融领域的防风险去杠桿也是我国十九大三大攻坚战之一。而我国杠杆高的主要表现的形式之一就是M2过高。我国的M2与GDP的比值明显高于美国。所以在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这个层面来说,直接融资就有较强的优越性。稳定并且适当降低M2的增长率也是降低我国企业负债率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我国去杠杆防金融风险的一个方面。从另一层面看。近年来,随着大多数PE获得了较为可观的利润,我国的融资结构也在慢慢变化着,直接融资也慢慢受到广泛关注,同时降低了宏观杠杆率过高带来的风险。对于企业来说,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由于期限较长,短期还本付息的压力也就大大减少,因此反而相对于间接融资来说,安全性较高。更重要的是,改善融资结构,鼓励资本市场健康均衡的发展,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还能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对于我国来说,当下在金融业寻找突破,力求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下无疑是另一大利好。

(三)优质的客户资源

银行令所有其他非银机构望尘莫及的是银行拥有绝大多数的优质客户,各地的分行支行使得银行天然的拥有了大量的优质客户。据统计国内的优质客户95%及以上都在银行手中,券商等只握住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是券商和基金公司最缺乏的,券商涉及的优质客户只有一小部分,所以银行的优势就是券商所难以企及的,这也就是银行能获得券商牌照进而开展相应业务的优势所在,多数银行给优质客户带来的优惠条件都是其他非银机构无法企及的,因为常常所带来的优惠政策是其他非银机构无法提供的,而银行借助着牌照优势所带来的红利往往使得其优质客户有着足够的粘性。

(四)分布广泛的支行及线下营业网点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分布广泛的线下网点拥有着很强的销售能力,如果将业务全部打通,银行拥有券商牌照,可销售券商销售的资管产品,尤其是一些风险较小而拥有一定毛利的产品会带来极大的收益。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来源。并且更方便提供多樣化的服务。

三 混业经营带来的挑战

(一)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仔细来看,长期利空一切非银非头部金融机构。利空非银机构是混业经营显著的挑战,一旦银行拿到了券商牌照,那么银行的业务资金来源将获得相应的利好。银行若没有券商的牌照,经纪业务等权益类业务便无法涉及,那么券商在证券承销业务以及保荐等业务上独立存在,没有竞争压力,甚至处于垄断的地位。再不同于往日,虽然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但是非银的金融机构一直挤压着银行体系。若银行拥有了所有的牌照,将业务完全打通,那么券商利用发债对银行的挤压,信托对房地产的融资等等的利好将会大大降低。再来说为什么是非头部的金融机构,业内对混业的猜想是,不会直接将牌照颁给母行,目前最多的两种猜想是要么向商业银行的子公司来颁发牌照,另一种就是通过并购的方式即并购或重组现阶段的券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并购重组的多数为头部的非金融机构,重组并购对这些机构来说会带来一定的利好。

(二)混业经营之后就意味着小牌照的红利趋于下降,而在分业时代银行与券商相比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小,但是也提供了相对较多的工作机会,若是混业时代的来临必然会减少一部分金融从业人员,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金融业脱虚向实,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科技的加持后,随着金融岗位的逐渐减少,金融从业人员数量的大幅下降。在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背景下,这种转变是必然的,打通牌照后,平台的福利消失,人才的整合才是这种转变的结局,不少金融从业者对混业的担忧也与此有较大的关联。

(三)混业经营后的监管仍是重中之重,内部的治理机制以及风控机制等等都是在洗牌后面临的挑战。随着商业银行牌照的颁布,这时一定会出现一些金融产品的创新。当我们把市场上的资金如银行的资金,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甚至有些涉及信托,私募的资金集合在一起,将这些通道打通,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相应的风险。这时就内部的治理架构,监管手段等一系列的相应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才能在金融航母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 结语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牌照间的打通,人才的整合与聚集,在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此时我国金融业早已不同于80年代的试点混业的状况,目前我国的能力对监管方式及手段以及混业所带来风险的控制等都不同于往日,均有明显的改善。混业经营是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金融业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分业混业牌照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业金融分业和混业的思考
从牙行至混业钱庄:民国清水江的木行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业金融分业和混业的思考
汽车牌照
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制度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