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业金融分业和混业的思考
2020-08-20陈静
陈静
【摘要】在金融领域获得利润的途径直接决定金融单位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金融业也随之发展,但分业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金融单位的发展。分业指的是金融单位仅仅从事一种业务,存在较大的历史局限性,不能实现金融业的多样化发展。于一个风险控制体系比较健全的地方,克服分业限制通常可以有效推动金融业发展,反之,若某个地方的风险控制体系尚不健全,那么分业更为稳定、安全,有助于推动金融业发展,由此得知,分业与混业有利也有弊。文章基于产业经济学背景,分析了金融领域金融分业与混业内容。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背景 金融业 分业 混业
伴随金融交易形式的多样化,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国家淘汰了原来的金融分业管理制度。金融机构开始实施兼并组织多元化生产活动。在当下的运营中金融分业及混业的挑选是金融业生产形势的重要问题。若想使金融机构生产运营适应社会要求,就需要不断提高混业经营水平,如此方可持续完善金融服务机构的资产结构,不仅可以取得资产的多样化,还可以更好分散资产风险,防止非系统性风险,减小商业银行肩负风险的负担。在混业运营方式下,商业银行丰富投资项目,对企业带来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既可以推动企业发展,也可以增进银企关系,这对提高银企整体竞争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经济学背景下商业银行业
站在产业经济学层面看银行,其实质同样是企业,其运营也受到市场局势的影响与制约。在运营期间银行具有业务运营所需要的费用,而且银行运营也以获得利益为最终目的。目前的银行业方面商业银行根本目的是盈利和生存,所以商业银行的经营必定受到世界市场、网络金融的影响。伴随国家金融市场体系逐渐成熟,商业银行影响力于金融体制中逐渐小。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增多本身的收益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是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影响的,不以商业银行主观思想为转移。所以,在当下的商业银行运营期间需要增多部分新的效益增长点,以确保商业银行正常发展。金融单位唯有把资产投向工商企业的经营和服务方面,方可让金融资产获得充分使用[1]。该种用途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像出售和租赁等形式,支撑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多元化的运营项目保障本身的资产齐全。商业银行资产能够分类成专用资产和非专用资产。针对非专用资产,重点是面向其余金融产业,像证券、保险等从业单位的非专用性。比如,在金融單位内,办公场合、办公设备以及交易系统等均是金融单位的非专用资产。这类资产的适用性较强,可以在多个金融单位内具备较高的相关性和广泛性。所以,若商业银行在经营期间无法有效科学的处理这些非专用资产,必定会引起资源限制,削减效益的来源。
二、金融业政府政策的成本和收益介绍
产业经济学背景下的金融业中,政策政策的动机通常基于市场失灵现象。但是,伴随金融市场的成熟,其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政府政策也开始包含其他冬季。于金融分业规制方面,政府重点考虑到对史上金融混业所造成的风险,进而持续增多对该方面的规制。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量管理者觉得商业银行组织证券、股票等运营活动对联邦的储备机制信用将造成严重影响,使得银行运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所以,在那时的美国推行分业管理体系。中国后来制定金融管理机制也主要借鉴那时美国主流做法。在1993年前后中国的金融机制刚刚起步,我国许多金融从业者对风险管理不清楚,我国金融发展比较混乱,价值中国那时经济才起步,实行分业运营和管理制度有一定历史科学性,因此才会在那时实行分业管理机制,但分业运营和管理机制在本质上和市场原则不相符,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影响,所以在后来中国慢慢转变金融管理方式。金融管理和大多数政府规制不一样,原来的政府规则大都是服务于政治效益,极少考量到管理金融风险。是政府优先要考量的减小金融风险,于1986年“怀特研究报告”的产生才打击了美国金融分业机制的科学性。“怀特”觉得在1930年后美国失败的银行占据总量的26.3%,而混业运营的银行仅占混业银行数量的7.2%,而且这些混业运营的银行把资产投入证券的数量不够总资产的10%。所以,那时政府宣布的规制收入缺少充足的信息支撑,缺乏事实信息的支撑,自然该种论调也并不合理。但政府对金融业的政策百害无一利,于政府规则方面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模式会持续革新。以往的分业管理机制在该阶段慢慢失去在金融市场上的统治力,该种状态下金融市场也慢慢调节本身的发展格局,由此改善本身的现状。就美国来说,在1999年前该国的商业银行基本都被列入全球十大银行以外,美国发展也面临较大困境,所以美国商业银行比例持续降低。中国在2000年左右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中国经济不景气同样源于这个方面,这一过程中国的金融体制地位持续降低,生存空间遭到挤压非常明显。在1979年前,中国金融体系大都注重“大一统”的运营形式,那时的金融产业均直接遭到国家统筹控制,该种形式是混业方式。在80年代中后期,各个专业银行和新创建的商业银行慢慢将目光投向信托投资和企业证券等,这时中国的混业方式慢慢健全,产生银行和证券也混业运营的局面。到1993年中国开始全面治理金融业,这一过程有步骤的推动金融体系变革,且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实行分业运营和管理。但是,伴随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外资金融单位的竞争,为提高中国金融产业的整体竞争水平,中国越来越重视金融混业运营方式,而且国家制定多种政策及方针,让国内商业银行的混业运营模式得到顺利实行,并尽量获取最大化成果。
三、混业运营是商业银行市场筛选的最终结果
总之,商业银行的经营是对金融环境适应性的竞争,唯有适应市场,而且在金融市场演变中保障本身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方可取得发展壮大。要求政府规制的扶持,在历史背景下美国商业银行遭到过分业运营方式的制约,造成那时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受到严重限制,其中涉及商业银行无法超过政府设置的利率争取活期存款。在遭到制约后,1970年左右商业银行慢慢研发出新的支付模式,即“可转让支出凭证账户”。该账户的出现直接使用户在支付方面有较大方便,提高商业银行获得资本的水平,使之在金融市场上得到大量资金,由此满足资本市场局势。在随后的几十年期间,美国商业银行机构非利息收益大幅度增多,加快了商业银行自由化经营,在竞争期间得以存活的商业银行都具备较强的获利和生存能力。目前,国家经济建设正处在重要阶段,特别需要提高银行于融资项目中的主导位置,如此方可在资本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而且,产业经济学背景下国家需要积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升国内商业银行“走出去”实力,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力,保证国内商业银行融资核心地位。混业运营方式下,商业银行经过向用户带来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这对银行业务扩展有一定推动作用,方便银行依靠用户资源延展业务链条。而且,混业运营也取得了银行网点、客户的共用,例如证券和保险业等,能够和商业银行共同发展,接受银行用户托付买卖有价证券和处理保险业务,便于银行用户的资产“一条龙”经营。另外,金融业共用新科技、数据及资源,能够大幅度减少各自运营费用,既有助于推进金融业稳定发展,还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采取混业运营方式是全球金融发展从大量商业银行失败的实践中归纳出的最好发展形势,金融业混业运营是重要趋势,满足经济建设规律,还满足金融转型的最终目标,混业运营重点是多项业务、多形式的交叉运营及服务,采取混业运营方式更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调动经费火星,加快流动速度。另外,混业运行可以使得国家金融多领域的有效协调统筹,起到合力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现今国内的混业运营已经发展到重要阶段,国外资本持续冲击着国内金融环境,我国金融业必须克服传统束缚。产业经济学背景下,国内金融市场已具有和国外竞争的水平,所以在这个重要节点我国更应当拓展金融业筹资、获利的途径,唯有如此方可保障商业银行正常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完成国家百年大计。
参考文献:
[1]刘志伟.金融法中混业“但书”规定之反思[J].法学研究,2019,41(06):93-114.
[2]杨欣.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业金融分业和混业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9(21):125-126.
[3]庄乾志.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内在逻辑与中国金融展望——从美国金融改革进程看中国金融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7):33-38.
[4]项银涛.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业:金融分业和混业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