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改革背景下“00后”团学干部培养机制探析
2020-11-09栗浩亮
摘 要:高校团学干部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00后”团学干部已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但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部分“00后”团学干部在工作中不同程度出现缺乏奉献精神、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在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充分调动团学干部积极性,真正发挥团学干部作为高校团学工作骨干力量的作用,成为了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新课题。文章以云南师范大学为案例,探讨共青团改革背景下“00后”团学干部的培养机制,旨为高校团学干部培养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改革;“00后”团学干部;培养机制
高校团学干部是青年学生的代表、广大教师的助手,是从青年大学生中选拔培养出来服务学校发展的优秀青年学子,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00后”团学干部已经站在了高校的舞台中央,成为了团学干部队伍的主力军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00后”团学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最大程度上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关键一环。
一、高校“00后”团学干部的现状
目前,“00后”高校团学干部正处于“融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娴熟运用,促使他们工作中不仅速度快,而且效率高,充分展现出“00后”团学干部较强的工作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不高
高校团学干部是具有双重“身份”的群体,既是“学生”又是“干部”,其思想认识、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然而,在信息爆炸的“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讯息,加之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其中一些未被筛选掉的“毒信息”会让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三观”的树立,甚者会导致部分团学干部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建设等认识不足,进而导致在处理一些政治性的工作(比如入团、入党推选工作)时把握不到位。
(二)工作热情不足
高校团学干部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担任相应职务、履行特定职责、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特殊群体。然而当前,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部分“00后”团学干部存在思想上的认識误区,对团学干部的角色理解不充分,不能正确认识“团学干部”和“担当服务”的内在联系,不能正确对待“享受”与“奉献”的平衡关系,进而导致工作热情不足。
(三)抗压能力不强
在高校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团学干部在日常教育管理改革工作中充当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大量的基础工作。但由于高校各级学生群体组织的特殊性,大多数组织成立后是通过选举方式产生负责的团学干部,例如班级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等,这些学生干部并没有真正的工作经验,绝大多数团学干部是按照传统工作理念和方式开展工作。由于共青团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工作方式需要改进和创新,传统工作方法不当和工作经验的欠缺,他们在工作中常常会被同学们“不理解”,久而久之,会产生会担心处理方式不当被同学“抱怨”的心理,甚者对工作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又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态,无法抵御这种无形的工作压力,最终导致工作无法开展。
二、“00后”团学干部培养机制的构建
(一)不断加强“智慧团建”平台建设,夯实团学干部培养组织基础
“智慧团建”平台建设是落实共青团改革要求,推进团组织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旨在实现各级团组织对团员团干部基本信息、基础团务、组织生活的网络化管理。因此,随着“智慧团建”平台建设的不断推进,不仅加强了各级团组织的建设,增强了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而且实现了对广大团学干部的扁平化、精细化、网格化的管理,为团学干部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016年至今,云南师范大学团委高度重视“智慧团建”平台建设工作,通过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制定《共青团云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做好“智慧团建”系统团员团干部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的通知》,明确专人负责“智慧团建”系统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建设,确保在上级团组织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级组织建设和指导下级组织创建。截止2019年底,学校完成1个校级团委、20个院级团委,700多个团支部的创建工作和28000余名团员团干部信息录入工作,进一步形成了“互联网+团建”的团学干部培养工作格局。
(二)不断推进“青马工程”培训计划,树立团学干部培养项目品牌
为进一步坚定学校广大青年大学生跟党走的信念,促进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09年10月,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云南省首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云南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随后在各基层学院先后成立了青马学校分校。2015年底,团中央、全国学联又授予学校全国首批、云南首家“青马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2016年至今,学校依托“青马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开展了4次团学骨干培训班和1次宣传骨干培训班,累计培训各级各类团学干部1800余名,同时,学校青马学校分校每年开展一期“青马工程”培训,累计培训团员青年大学生骨干8000余名,有效扩大青年大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覆盖面,扎实推进学校共青团改革创新,为把团员青年大学生团学骨干培养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良好的基础,逐步成为学校团学干部培养的品牌项目。
(三)不断完善“评奖评优”奖励制度,搭建团学干部培养激励体系
共青团评奖评优机制旨在以“评优评奖”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团员青年大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为全面推进团员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团学干部和青年才俊,促进校风、学风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团委高度重视“评奖评优”工作,不断完善“评奖评优”奖励制度,包括以每年举行的“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团学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等先进个人的遴选、评选、表彰工作为依托,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为抓手,鼓励广大团学干部和青年大学生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榜样,树立“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的价值观,努力争做“六有”大学生,进一步促进团学干部和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不断规范“组织生活”教育制度,筑牢团学干部培养组织构架
团的组织生活是全面提高团员团干部综合素质、发挥团员团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证,是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团的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团委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坚持党建带团建,通过重心下移,上下联动,构建以校团委为主导,学院团委为主体,团支部为基础的团建工作格局,不断规范基层团组织生活。常态化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定并下发了《校团委关于当前推进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重点工作的通知》,统一印发了《云南师范大学共青团支部工作手册》,要求全校各团支部严格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三会两制一课”实施细则(试行)(中青发〔2017〕5号)》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团组织建设相关工作并做好记录工作,不断筑牢团学干部培养组织构架,为管团治团打下坚实基础。
(五)不断强化“志愿服务”活动机制,拓宽团学干部培养实践路径
志愿服务是扩大团学干部的知识视野、提高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团学干部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团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团学干部主動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坚持扶贫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深入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扶贫关爱等项目,参与教育扶贫,积极开展“青春扶志行动”,加强对贫困地区青少年的励志教育的同时,不断拓宽团学干部得培养实践路径。
2018年,由云南师范大学团学骨干组成的“播爱”公益支教团获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六)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涵,营造团学干部培养文化氛围
健康、向上、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对提高团学干部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团学干部的视野,培养优秀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团委借助省委高校工委高校文化节系列活动平台,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百花齐放,形成了以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艺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青年志愿者文化节、师范生文化节、大学生社团文化月、校园廉洁文化月、少数民族文化月等为主的校园文化系列品牌活动,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促使全校团学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对国家、民族、文化、道路的认同,进一步提升了立德树人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00后”团学干部队伍存在的不足对高校团学工作形成了新的考验,也对高校团学工作者如何加强团学干部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在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各级团学工作者要结合当代团学干部的特点和本系统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培养路径方式和管理方式,以期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团学干部。
参考文献
[1] 谢石顺.高校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院系基层团委工作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6):80-81.
[2] 温超,乃古子沙,董向平.高校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以西华大学为例[J].长江丛刊,2018,22:207-208.
[3] 邱铁辉.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14,37(1):131-132.
[4] 张丹,史舒扬.探析基于“青马工程”的高校青年学生干部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5-6.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高师院校“00”后团学干部培养体系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19ys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栗浩亮(1988- ),男,汉族,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团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