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信息化之路 促综合实践设计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11-09高函
摘 要: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创新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在设计活动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离不开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它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動的创意物化,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更进一步。
关键词:信息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作;创新能力
设计制作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它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创新是综合实践活动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设计制作活动方式的灵魂,因此教师要利用信息时代特有的信息化教育,使学生能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创意物化。
一、 信息化对设计制作活动创新能力的作用及意义
(一)信息化激创新之“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们打开创新灵感大门之前,应先激起兴趣,拥有探索欲望。创新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知识活动过程,它还需要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及创新情感双重因素下,人们的创新能力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好奇心是小学生学龄特点之一,立体直观的信息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感官上的需求,也能激发学生的“乐学”情趣,这就对创新的开始有了情感的支撑与保障。例如在《让纸作品“动”起来》的设计制作活动中,教师在网络中寻找到一些有趣的会“动”的纸作品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生动有趣新颖的纸作品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对此提出疑问“为什么纸会动呢?”,从而产生了动手与创新的自主意识。再例如在现代教育中已经普及了希沃白板,利用它可以制作一些丰富有趣课堂小游戏。《我会制作创意便当》的活动中,教师利用希沃软件制作了对食物营养知多少的小组比赛游戏,迅速活跃了活动气氛,进而使“玩中学,学中做”得到实现,所谓“一举两得”,对活动的开展十分有益。
(二)信息化辅创新之“技”
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在设计制作活动中,指导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丰富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辅助学生找到创新之“技”——基础设计技能及创新技能。
1. 开放性——成为信息之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自主进行活动,教师是指导者。在获取知识途径上,教师不再是“填鸭式”教学,不能直接把资料和知识抛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亲力亲为,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来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互联网这一大千世界具有跨越教学时空、突破时空限制,就能帮助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比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园分类垃圾桶》,学生可以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关于垃圾桶的基本资料,了解国外学校垃圾桶的具体设计;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查找到关于学校卫生的基本状况,获取大数据;还可以寻找一些关于垃圾桶设计的网课,学习设计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后,学生就对校园的垃圾桶有了深度的了解,夯实了基础。
2. 丰富性——成为设计工具
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作的过程之一就是创意设计和选择活动材料与工具,当代设计已经不停留在纸上,很多创意设计利用制作程序和软件,更加地方便及直观。耳熟能详的设计软件:photoshop、美图秀秀、CAD;少儿编程软件:Scratch、Kodable等。例如在五年级《垃圾分类我能行》的活动中,制作垃圾分类的宣传牌,可以让学生使用photoshop进行制作,利用网格线订制长与宽,借助钢笔勾线、画笔颜料桶添色制作。这样的设计图效果不仅可以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大小不符合实际、线条不流畅、填色不均匀等问题,还可以进行不断修改,让垃圾宣传牌的效果图进行不断完善,使学生的作品投入使用。
3. 交互性——成为活动催化剂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的组织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在校外时间,学生利用网络社交的“交互性”,进行生生和师生的互动,即能共享优质资源,又能保存过程性的材料。在师生的交流方面,也可以使用信息化的“翻转课堂”,利用视频微课,加深学生对设计制作的技能技巧,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教育质量。如教师开展《竹篮巧设计》活动,学生利用网络寻找到一些关于编竹篮的技巧资料在家校群中进行分享,小组合作进行筛选及整理,等学生已掌握基础竹篮技巧时,教师利用微课进行活动小结,这样就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
(三)信息化结创新之“果”
创意物化是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之一,也是设计制作主要任务之一。在结创新之“果”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它好比植物的肥料,促使活动开花结果。
1. 成果展示媒介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在活动展示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信息化的作品展示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电子相册拥有便捷化、清晰化、趣味化等特点,便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笔者学校高年级学生在成果展示课时,有80%的小组选择使用信息化手段展示自己的作品。另外除了在班级进行成果展示外,有些学生也把小组作品上传到抖音、B站等热门网站进行展示,这样即满足了学生的表现自我的欲望,增强了自信心,也扩大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使大众关注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引发家庭重视
家庭环境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毋庸置疑,但是国内的应试教育环境终究对孩子学科知识有着过分倾斜,使部分家长忽视学生们创造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家长们可以通过直播观看在展示活动中孩子们的合作过程及成品的展示,进行互动点评,也可以通过班级优化大师、问卷的形式进行评分及反馈,从中了解到学生自身能力素养,增进家庭对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思考。
3. 落实作品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拥有很多的创意想法,但终究得不到落实。第一,学生的创新作品往往天马行空,如果实际制作往往要耗费很大的工夫。第二,学生很长时间花费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对待作品很容易虎头蛇尾,落实不到实处。智能信息化能帮助孩子完成梦想:例如网红的“3D”打印机,能帮助孩子们的构思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现实物化,建立直观模型,突破只说不做的现状。
二、 应用信息化的注意事项
走信息化道路固好,但也要得当。信息化是教育的有力助手,但是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者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从“小”出发,因地制宜
教师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要学生们知道创新的作用其实是解决实际问题,服務于学习和生活。因为信息化的影响,孩子们拓宽了视野,但由于学龄特征考虑不到实际状况,就会造成想法过于空大,这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如笔者开展《设计校园分类垃圾桶》的活动中,要和学生达成活动的目标之一——通过改进本校园的垃圾桶,促进学校垃圾分类的展开。在活动中有些小学生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概念性的智能垃圾桶——只要按下按键就可以识别垃圾行进垃圾分类,也希望现在班级的垃圾桶也拥有这些功能。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的福音,这种想法是值得肯定的,在学校迅速普及这种概念性垃圾桶,以笔者普通的学校而言,不如改变现有垃圾桶的基础性能如颜色、形状、标志等来得方便实用。所以,老师应该正面引导小学生,先从基础做起,从“小”角度出发,但也不能否定孩子们的创意,鼓励孩子们把较难实现设计用科幻画、设计软件、纸模等形式展示出来,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家长、科学老师一起参与,提高作品的可行性,进行发明创造。
(二)自主学习,指导相辅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创造还是信息技术的体验,应该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应当成为学生们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如学生在网络收集资料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技术的指导,如何进行网络搜索,如何对网络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在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制作作品时,更多的是让孩子们体验信息技术的使用技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信息素养,不框死学生的制作内容与步骤。
(三)分辨主次,明确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十分丰富,但不能只顾“炫技”,而忽视活动目标的达成。有些教师在组织活动阶段,尽管制作了十分精美的课件,和许多有趣的互动游戏,却对学生技术的指导和创新的启发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会导致活动中看似一片热闹,可学生收获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体验和收获。信息化教学可以贯穿于全活动中,但不可以喧宾夺主,忽略了主要的活动目的,应该在学生主动学习后,使用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抛砖引玉,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终身学习,永不停滞
社会的变迁是日新月异,信息化的社会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走信息化的道路,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教师开始当“网红”,给学生录直播,但是也有老师因为操作不当,就闹出了不少的笑话。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制作,就少不了要对当今智能教育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充分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素养。
综上所述,活动中应注意教育信息化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实施过程的有机整合,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与实施水平,让它成为综合实践设计活动的工具与活动得力助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丽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9):45-47.
作者简介:高函,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永安市巴溪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