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山水田园诗的四重情感境界

2020-11-09莫丽茨

考试周刊 2020年90期
关键词:寄情合情无情

摘 要: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之一,它寄寓着诗人的情感操守与人生理想。总体来说,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境界,从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重:第一重境界是合情,美丽的自然山水与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契合了诗人主体的情感需求;第二重境界是寄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操守寄托于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第三重境界是同情,诗人的情感理想与自然山水同化;第四重境界是无情,诗人在山水田园中悟到自然之道与生活之道,无所谓情、无所谓景,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合情;寄情;同情;无情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之一,它寄寓了古代文人的情感理想与风骨操守,也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总体来说,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境界,从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重:合情、寄情、同情与无情。

第一重境界:合情

第一重境界是合情,是美丽的自然山水与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契合了诗人主体的情感需求,从而发出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这一境界之中景是景、情是情,但两者相互契合,达到情景共鸣。

孔子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丽的自然山水与恬静的田园生活,自然深深吸引着无数的诗人。留恋山水田园之际,这些文人骚客也留下了无数名篇,以表达他们对山水自然和田园风光的赞美与热爱。

唐朝韦庄《稻田》一诗云:“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诗人韦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色:碧波荡漾、稻田无边、白鹭翱翔于天地之间。明代诗人杨慎有《出郊》一诗,周青云评其:“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郊外田野优美如画的景色。”这首诗也描绘了美丽的乡村景象:“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诗人以优美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色:梯田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白鹭飞过稻田,留下一抹白色。

田园的优美景色与悠闲或忙碌的生活,也是山水田园诗的常见内容。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云:“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本诗描写了稻子丰收时的景象与生活:天气晴朗,稻场平整如镜,家家户户连夜忙着打稻子,农民们的打稻声与欢声笑语交互相应。再如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本诗描写的是农村春夏之交的四月的美景与忙碌:山原一片葱绿,河流水满,杜鹃声声,细雨如烟,这正是农忙季节,农民们忙完摘桑养蚕又开始插秧,美丽的景色与幸福的忙碌相互融合。

合情的境界之中,山水田园的美丽景色与幸福生活,与诗人热爱山水田园的内在情感需求相契合,是景与情的契合。但是,在这一境界中,景是景情是情,是将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当作审美的对象,往往是触景生情、即景即情。

第二重境界:寄情

山水田园诗的第二重境界是寄情,是诗人将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情感需求寄托于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在山水田园中寄寓自己的生活情趣与生活理想,这是一种移情。

杜甫的《望岳》就是寄情山水、托物抒情的山水田园诗。全诗为:“岱宗夫如何?齊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站在五岳之首的泰山,居高眺望,齐鲁大地,山色青翠,没有尽头,层层云气升腾,归鸟回旋入山,似乎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于泰山。这里有泰山壮美景象的描写,但也并不是纯粹赞美泰山的壮美,而是通过泰山的壮美,来抒发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即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江雪》更是全诗寄情江雪。全诗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本诗作者描绘了一幅万物消失的孤寂冬天雪景:厚归覆盖着连绵的山峰,飞鸟身影已经绝迹,道路不见人踪;只有诗人独自寂坐在江面孤舟之上,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本诗的写作目的,显然不是赞美冬天雪景之美,而是通过塑造孤寂的雪景,表达自己变革失败而被贬永州时的不被理解的孤寂与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

寄情的境界之中,诗人的情感已不是将自然山水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其情感也不是纯粹指向对美丽的山水田园的赞美与热爱,而是指向诗人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体悟以及自己的生活理想,是将社会情感、生活体悟与生活理想移注投射到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之中,或触景生情,即山水田园激发起作者的这一社会生活情感,或这一情感长期郁积于心而不得排遣,即景即情时将其投射于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寄情之境,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而他所说诗人的“喜怒哀乐”之境界,其实就是诗人主观之情感。这一情感境界,是诗人社会情感、生活体悟、生活理想投射于山水田园,从而实现寄情山水、借景抒情之目的,它是“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第三重境界:同情

山水田园诗的第三重境界是同情,这是诗人在山水田园中寻找并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就是作者的情感理想,是诗人主观的情感趣味、生活理想与客观的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高度和谐,这是情与景的同一,景即情、情即景,是一种同情。

陶渊明许多诗歌就是这种境界。如他的《归园田居》之一:“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本诗描述了田园风景:十余亩的宅基,八九间草屋;屋后是榆柳成阴,屋前桃李成行;远眺是隐约的村落,炊烟袅袅,后处狗吠深巷之中,鸡鸡桑树之颠;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尘,房间很宽裕,还有很多空着无人居住。优美的田园风光,悠闲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陶渊明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所以他说以前世俗的生活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并将回归田园生活比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因此,在诗人陶渊明的眼中,自然与田园,不仅仅是寄情的对象,更是一种生活的理想,是超脱世俗功利、回归田园隐居的情操。苏东坡说评陶诗“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就是因为陶诗只是质朴地表达自己的情趣与情操,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

王维有《田园乐》七首,《增订唐诗摘钞》评其“第一首景之胜,第二首俗之朴,第三首地之幽,第四首供之淡,第五首身之闲,极尽田园之乐”,我们看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这首诗也描写了优美而闲适的田园风光与生活: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遥远的天边连着高原,上面生长着一棵高大的树木。但是,作者并不是纯粹地赞美田园风光,而是在自然田园中安置自己的生活:我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古说“志趣相投”“志同道合”是很有道理的,诗人王维本身具备着与陶渊明相似的高洁品格,因此同样追求对世俗功名的追求而隐居田园。

在同情的境界中,诗人的情感情趣与自然山水、田园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其情感情感就是山水田园,山水田园就是诗的情感情趣与生活理想之所在,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已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情即景、景即情,是一种共情。

第四重境界:无情

山水田园诗的第四重境界是无情,诗人在山水田园中悟到自然之道、生活之道与人生之首,这是一种自然之道与人生之道的体悟,在这一境界之中,无所谓情、无所谓景,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无情境界。

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唐代诗人王维便是其一。我们来看他的《鹿柴》一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深林景色: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却听见人语;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从表意来看,这首诗似乎十分平凡,描绘了一幅幽静山谷图,细细把玩,这首诗体现出了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以他特有的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特有的幽静境界,这是只有完全将自己融入于自然之中,才能表现出来的。诗人并非单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而是将整个自己融入了自然景色之中,人与景完全融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王维的另一首《山居秋暝》也是如此:“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咚咚,浣女归来竹林喧笑,渔船莲下穿行分开莲叶,不经意之间春花已谢。诗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与自然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山水田园既是诗人生活之居,也是诗人生活理想的寄寓,更是诗人从自然田园之中悟出自然之道与生命之道:与自然同化,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

在同情的境界之中,诗人与自然山水、田园生活完全融为一体,从自然之中悟出生命的真谛:人与物游,诗人与自然同化,已分不清何谓景何谓情,这就是庄周化蝶式“物化”境界;这种人与景同化的物化境界之中,已经无所谓情无所谓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情”。无情不是没有情感,而是超越了情感、不需要情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它是“以物观物”,就是诗人与自然想通,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物”。

山水田园诗寄寓着诗人的情感情趣与生活理想,但细中探究,也可以看出其情感境界的层次:第一层次更偏向于写景,赞美自然田园之美;第二层次更倾向于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怀;第三层次是生活理想与山水田园的融合,情即景、景即情;第四层次诗人已得生活的自然之道,天人合一,无所谓情、无所谓景。另外,还要指出,在具体的诗作中,这四个层次的境界也并非泾渭分明,常常暗中相通,比如陶渊明、王维的诗作,既有对自然田园的赞美,也寄寓着他们的情感情趣与生活理想,同时也是一种自然之道的把握,这需要在诗作中细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梁启超,郭建平.陶渊明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3]周青云.历代诗词曲精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张玉穀.古诗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莫丽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中华中学。

猜你喜欢

寄情合情无情
不忘初心,以“版”寄情
数列与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 妙解数列
寄情于人、事、物、景中
无情最是有情人
有情何似无情
未曾深爱已无情
寄情风景
踏遍千山万水 依旧寄情故土
无情的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