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遗产视角下闽南家族书院遗产价值探讨
——以泉州永春碧溪堂为例
2020-11-09刘永辉
刘永辉
李晓峰
吴奕苇
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问题。建筑遗产价值的存续与活化之于社会存在和演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其亦是建筑遗产研究的核心内容。倘若以朱启钤先生发起成立中国营造学社为起点,中国的建筑遗产研究已走过90 载,涵盖于梁思成与刘敦桢两位学科巨擘所开创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体系之中。20 世纪90 年代至今,遗产保护由重视历史价值向重视文化价值转变,从单纯的、技术性的保护发展为重视共享传承及公众参与,其目的是使遗产能够得到更为普遍的价值认同。而目前关于建筑遗产价值的研究大多仍基于文化遗产理论,对文保建筑、优秀历史建筑等“有身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虽不断增加,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他具有遗产价值的“无身份”建筑类型。并且,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大多还仅注重物质层面,遗产空间常被闲置或误用。显然,这样的建筑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范畴不全面,其研究理论与方法仍不完整。
不断审视各类建筑遗产价值并探寻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是当今建筑学界的重要热点议题。空间遗产(Spatial Heritage)概念借鉴文化遗产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提出,特指具有突出普遍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环境,构建了以价值为导向的遗产空间分析方法,可对更广泛的建筑遗产类型展开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的关联分析,促使其获得更为普遍的价值认同及更为恰当的保护。
本文所论家族书院是颇受“文化观念形成规律”影响的建筑遗产类型,承载着多元历史文化信息,然而这类遗产的价值往往未得到足够重视。各地家族书院在不同自然条件与人文氛围中形成差异,整体空间环境的遗产价值不尽相同,闽南家族书院便是其中独树一帜的群体。泉州永春的碧溪堂是典型闽南家族书院,本文以空间遗产视角聚焦其遗产价值,同时缀合空间、时间、文化要素提出针对性保护建议,以期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闽南家族书院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亦对家族书院及类似建筑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有所启示。
一、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价值认知
空间遗产理论从“空间”的认知视角切入,秉持“关联分析”的理念,以“文态持续”为实践宗旨,既有利于发挥文化遗产理论在遗产价值认知与识别方面的指导意义,又能发挥空间生产理论将物理空间置于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互动的优点。以空间遗产视角考察闽南家族书院整体空间环境所承载的遗产价值及相关历史文化信息,旨在重构家族书院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关联性,使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得到更为普遍的价值认同。
1.作为空间遗产的闽南家族书院
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以伦理为本位,其核心是人伦关系,出发点是家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家学作为“修身齐家”的重要手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颇受重视,家族书院是承载家学、造福族人的空间环境,其突出普遍的遗产价值与文化意义不言自明。
闽南家族书院是承载儒家文化、书院文化、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相关历史文化信息的场所,其空间环境的独特性显而易见(图1)。以空间遗产视角考察闽南家族书院,将其物理空间置于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互动,可探索它们的关联性。闽南家族书院的物理空间包含其建筑本体与内部空间,周边的自然环境与村舍田野,沉淀着传统书院与闽南民居的双重属性。闽南家族书院处于由当地村民、家族、文人等个人或群体所营造的社会空间中,从家族书院的筹划、修建,到生员的组织、师资的聘请,这些社会空间中的行为活动在书院环境的选择与布局,书院建筑的规模与形制,书院学田的置办与规划等方面留下烙印。家族书院是教书育人的精神场所,更是承载家族内部文化传承与族人共同精神追求的空间环境。拜亭是闽南家族书院中祭祀祖辈先贤的重要空间,配合楹联、碑刻营造出浓郁的家族精神氛围,物化的建筑空间呈现“期取青紫”“家传孝友”的宗旨,是跨越历史维系家族团结的精神空间纽带。
作为空间遗产的闽南家族书院,其地域性、社会性、精神性及群体性等内在的遗产价值及相关历史文化内容,均渗透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之中,它们彼此关联。以此认知为基础,可从空间遗产视角进一步考察闽南家族书院的真实性(authenticity)与完整性(integrity)。
图1:闽南家族书院
2.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真实性价值
真实性在于认识与理解遗产产生之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阐述了文化遗产真实性评价的8种选项: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体系;位置与环境;语言及其他形式的非物质遗产;精神与感觉;其他内部与外部因素。这8 类评价选项可在相当程度上匹配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真实性评价内容,形成一定对应关系(图2)。
但从整体而言,这样的对应关系还不足以形成对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真实性价值系统而清晰地认知与分析思路,且探讨遗产的真实性价值时,其内涵还应进一步延伸。有学者基于被ICOMOS 采用的澳大利亚《巴拉宪章》提出:在真实性评价中,“理解文化意义是第一位的”,将文化意义解释为遗产的真实的价值、真实的特质。这与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层面的真实性及其物理空间的文化属性相应和。因此,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真实性价值内涵可由真实性评价内容延伸拓展其文化意义,包含儒家文化、书院文化、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
遗产的真实性是其价值评估和保护的衡量尺度,而真实性价值反映遗产的表现形式与文化意义统一的契合程度。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真实性评价内容与文化意义,共同构成其真实性价值内涵,通过与整体空间环境关联应和,经由其空间区域、空间格局、空间精神的关联得以呈现(图3)。
3.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完整性价值
图2:文化遗产与闽南家族书院的真实性评价
图3:闽南家族书院真实性价值内涵与整体空间环境
完整性在于认识其无形文化与有形物质的完整性,及二者所对应“文化形态”(无形)与“物质形态”(有形)构成“整体形态”的完整性。传统书院的文化形态表现为藏书校典、讲学传道、祭祀先贤、学田经营四大制度及其发展而成的完整空间形态。从空间遗产视角认知闽南家族书院的完整性价值,最核心的考量方面在于其遗存至今的完整遗产空间形态同历史上系统的书院制度之间的关联性。
考察闽南地区的家族书院,书、学、祀、田四大制度及其对应的空间形态呈现出不拘一格的完整性。在当地,因不同家族的经济实力、办学目的、精神追求等存在差异,家族书院对藏书、讲学、祭祀、学田的功能需求程度不一。如依托家族田产,书院可不设专属学田,又如因对祭祀功能需求不同,导致空间格局变化(图4)。着眼遗存至今的闽南家族书院,其空间区域的组织映照着由文化形态衍生的空间格局,关联着家族书院内部的制度重心及其对应功能被强化或弱化的遗产信息。
比照传统书院,闽南家族书院空间环境还显示出一种空间精神的共性与个性。其共性在于对传统书院最基本讲学制度的回应,无论其他功能被强化或者弱化,讲学传道均是不可削弱的精神追求,讲堂空间在书院中保持相当的比例。其个性在于对祭祀制度的家族需求,拜亭作为祭祀功能的空间区域成为家族书院空间格局的重心,显示出与传统书院的区别。
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完整性价值的内涵,通过其空间区域、空间格局、空间精神所承载的多元历史文化信息得以彰显。
图4:祭祀功能需求与空间格局
二、碧溪堂空间环境的遗产价值承载
碧溪堂由曾享“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永春夹漈郑氏创建于乾隆年间。它既是家族变迁与家学历史的物质见证,也是宗族网络与社会关系的织点,还是家族精神文化延续的载体,其空间区域、空间格局、空间精神等整体空间环境要素,承载着重要的遗产价值。
从空间遗产视角考量闽南家族书院,由区域、格局、精神三方面切入,缀合有形物质与无形文化,可重构其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的关联性,系统而清晰地解释其遗产价值。针对碧溪堂,它们具体表现为外部区域与环境布局、内部区域与平面形制、书院功能与基本格局、祭祀强化与格局中心、中庸之道与儒家精神、读书治学与家族信仰六项主要内容。
1.碧溪堂空间区域
1.1 外部区域与环境布局
外部区域由书院及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布局关系构成,其蕴含的择址观念呈现精神文化价值。与传统书院深受禅林影响 “择胜”而立的选址要义有所不同,闽南家族书院不仅是读书修习的高雅场所,更是巩固家族繁荣的教育圣地,为使家族生员往来快捷,其选址常毗邻聚落干道,靠近本族居所,交通便利(图5)。
碧溪堂与周边环境要素的关系呈现作为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环境布局特征,与山地农田、水域、道路、民居共同组成其遗产空间外部区域的价值承载(图6)。
图5:闽南家族书院外部环境布局
图7:碧溪堂与典型“五间级”官式大厝相似性
图8:碧溪堂与典型“五间级”官式大厝差异性
图9:碧溪堂主要功能
1.2 内部区域与平面形制
内部区域是闽南家族书院融合书院制度与当地传统民居而呈现的独特平面形制,遗产空间集聚的书院文化与地域文化是其重要价值所在。家族书院依托闽南传统民居的平面形制,根据教学需要并因地制宜融入书院空间格局,是地域文化与书院文化在传统建筑上的契合,它们之间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
碧溪堂基本平面形制与典型泉州民居“五间级”官式大厝相似,同样包括主厝、护厝和厝埕三部分,且主厝由下落、深井、顶落组成(图7)。
从较微观层面看,碧溪堂与官式大厝亦有所区别:深井因拜亭而成“U”形;顶落布局取消传统官式大厝的十字形“内核”;角头间转化为通透敞廊;主入口设于西侧护厝;主厝两翼护厝不对称,东侧护厝因地制宜衍化成次入口;下厅当心间与其他下落房间合用为斋舍(图8)。
由此可见,泉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书院文化在碧溪堂内部区域进行空间对话,闽南家族书院的地域性得以呈现,这亦是其遗产空间内部区域的价值承载。
2.碧溪堂空间格局
2.1 书院功能与基本格局
传统书院有书、学、祀、田四大制度,其中藏书、教学、祭祀被奉为三大事业,建筑功能则以此呈现相对均衡、稳定的空间格局。考察闽南家族书院,其遗产空间的基本格局虽有变化,但依然呈现书院的功能特质。
碧溪堂书院的建筑规模并不大,这与夹漈郑氏家族生员数量有关。但其藏书、讲学、祭祀功能完备,还附有斋舍作为学子休憩自习的场所。曾经,碧溪堂南侧的当心间为讲堂,有桌案供奉孔子,讲堂两侧为藏书房及先生房;北侧沿东西向展开为斋舍(图9)。
如今,碧溪堂虽已不作传统书院使用,但其遗产空间的基本格局应和书院功能,承载着家族书院的社会身份与价值认同。
2.2 祭祀强化与格局中心
“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千载以来人们在书院中供奉孔子、朱熹等先贤圣人,既是敬仰情愫,又是德育手段,因此传统书院有教学为主、祭祀为辅的功能特点。家族书院注重祭祀功能,其祭祀对象还拓展至本族先祖,祈愿家学传承与家族兴旺。祭祀空间在闽南家族书院空间格局中举足轻重(图10)。
碧溪堂空间格局的中心有拜亭作祭祀之用,与讲堂祭祀桌案交相呼应,祭祀区域在空间格局中的地位颇为重要。碧溪堂的祭祀对象包括孔子、郑氏先祖,及天、地,在某些节庆时日还包括当地民间信仰的地方神主,其祭祀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展,不同祭祀对象的祭祀区域亦有所不同(图11)。与其他传统书院不同,碧溪堂以拜亭为空间格局中心,标志闽南家族书院祭祀功能强化。碧溪堂祭祀空间是书院文化、家族文化、民间信仰等多元文化的价值承载,包含无形文化与有形物质相互依存的真实特征与完整属性。
3.碧溪堂空间精神
3.1 中庸之道与儒家精神
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呼!”,在孔子看来,“中庸”乃“至德”,是儒家学说之核心思想。闽南家族书院是儒家思想的传播媒介与建筑载体,奉行中庸之道。碧溪堂因儒而生,其空间从以下两方面实现“中庸”的精神价值承载:
其一,是平面形制的中庸之道。借鉴传统中国建筑“明间—次间—梢间”的概念,将碧溪堂平面划分为“明间区—次间区—梢间区”,以明间区中线为对称轴 (图12)。碧溪堂核心精神空间——讲堂与拜亭沿轴线布置,有以中为“至德”之意。
其二,是功能格局的中庸之道。碧溪堂因强化祭祀空间,其内部区域的场所精神有“向心”之意。拜亭处于碧溪堂的空间中心,作为其空间精神的“核”,承担重要而多元的祭祀功能,融合儒家精神、家族精神、民间信仰等空间精神要素(图13)。
图10:闽南家族书院中的祭祀空间
图11:碧溪堂祭祀空间与祭祀对象
图12:碧溪堂主厝“居中为德”
图13:碧溪堂主厝“祭祀为核”
碧溪堂 “中庸”之道所凝聚的儒家精神,是沉淀在闽南家族书院空间环境之“中”的精神遗产,也是其多元精神文化价值的延伸。
3.2 读书治学与家族信仰
闽南家族书院为家族而立,是各家族读书治学、兴家旺族等信仰与追求的精神文化空间载体,是无形家族精神物化而成的有形空间。建筑空间通常指其为人所用的物质功能,而广义的“用”还包括“够不着但看得到”的空间,即所谓建筑空间的精神功能。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精神功能之一在于其传承的家族信仰,而空间精神较直观地表现为空间中的文字、雕饰、材料等形式。
碧溪堂所属郑氏家族历来崇文尚学。据《夹漈郑氏旧谱》《夹漈郑氏重修族谱》《三修永春夹漈郑氏族谱》等文献记载,夹漈郑氏注重家族精神的秉持与延续,兴办家族教育是其重要途径,也是家族变迁过程不变的家族信仰。除碧溪堂建筑本身,其空间中的楹联便是寄托族内治学精神最直接的印证(图14)。如今郑氏族人遍及海内外,碧溪堂作为夹漈郑氏的家族书院空间遗产,是他们在空间迁移中传承家族精神的一条纽带,承载着群体性的内在遗产价值。
图14:碧溪堂内对联
三、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价值保护建议
以空间遗产视角剖析闽南家族书院,认知其突出普遍的重要价值与承载,既能准确描述空间区域与空间格局的动态衍化过程,又能反映历史背景下书院建筑的空间精神内涵,助于理解闽南地区书院建筑与书院文化、家族文化及相关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耦合,是其遗产空间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但从实际而言,诸如碧溪堂这类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保护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即便已采取保护措施,修缮后被闲置、误用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根据国际遗产对“价值”内涵的认知及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特质,应进一步聚焦于空间、时间、文化要素,以“空间遗产价值”为导向,对闽南家族书院进行整体的、活态的、多元的保护。
1.空间要素的整体保护
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整体空间环境由不同空间要素组成,应和其真实性评价的各项内容,关联多元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空间属性的遗产价值。因此,空间要素的整体保护应作为价值保护的重要内涵。传统书院的整体空间环境要素包含地理空间、周边空间、规制空间三个层级。对例如碧溪堂这类闽南家族书院,这三个层级的保护更为具体:
第一层级是地理空间的保护。闽南家族书院的地理空间关联其外部区域与环境布局,如碧溪堂周围的山林、水域、农田等地理环境要素,这是家族书院结合自然,融入聚落的织点,也是宏观层面的保护对象,具体可以结合村落地理环境保护规划进行操作。
第二层级是周边空间的保护。闽南家族书院的周边空间是其赖以设立的土壤,可作为其遗产空间的“缓冲地带”,如碧溪堂所处夹漈村的聚落空间格局、传统民居、路网村道等,具体可以结合相关的聚落风貌保护、民居修缮、路网整治等保护实施。
第三层级是规制空间的保护。读书讲学、道德教化、家学传承是闽南家族书院规制空间的固有活动,彰显着家族的社会与文化诉求。闽南家族书院规制空间的保护与利用,应继承传统的信仰观念,注重家族书院组织形态的延续与传承。
2.时间要素的活态保护
闽南家族书院是历时性的空间遗产,其时间要素表现为动态的、持续的遗产历史过程。家族书院随历史更迭,或多或少都经历残损破败、修复修缮、改建扩建、功能更替等过程。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历时性决定其包含的信息始终处于一定程度的变化之中,历史变迁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往往也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使其不断被赋予新价值,也更新其作为遗产所提供的信息。《威尼斯宪章》开篇就明确提出传递遗产真实性的全部信息是我们的职责。保护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价值的时间要素便是对其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全部信息予以重视和保护,是在以动态发展的视角认知遗产价值所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活态保护。
对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时间要素进行活态保护要注重其历史、现在、未来的全面动态保护,这也是其价值所决定的。首先是对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整个层叠累加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判断其中价值,对遗产空间的真实信息及历史文化意义进行价值提取,获得对其时间要素进行活态保护的基础。其次是在发挥、传承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原有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发展,找寻使其继续发挥价值的方式,例如结合一些文化宣传、文人雅集的活动,为遗产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图15)。最后是着眼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未来,考虑其与聚落、民居、家族的协同作用与共同发展,发掘其遗产价值在未来的可持续性。
3.文化要素的多元保护
遗产保护要尊重其中的所有文化,充分考虑其文脉关系。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首先是家族教育的场所,其建筑本身就是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家族书院虽服务本族,但族人的播迁及其与外族的交流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同时,闽南家族书院的整体空间环境还受到来自儒家文化、书院文化、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价值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其保护应考虑到相关文化的特质,进行针对性的多元保护。以碧溪堂为例,可通过举办读书教育、琴棋书画等文化活动,以小课堂、小讲堂的形式,传承儒家思想与书院精神的文化内涵(图16);亦可通过举办寻根求源的访亲活动,依托夹漈郑氏的家族关系,延续家族信仰的文化意义;还可在对其空间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的基础上,设置专题展区、举办民俗活动,宣传建筑传统与地域风情的文化特色。
图15:碧溪堂当代文创活动
图16:碧溪堂当代艺术教育活动
四、结语:从价值保护到空间遗产延续
本文关于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研究,以泉州永春碧溪堂为例,从空间区域、空间格局、空间精神方面理解其遗产价值及多元文化意义,强调系统而清晰的认知。同时,从空间、时间、文化三个要素视角提出关于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价值的针对性保护建议,希望其得到整体的、活态的、多元的保护。
闽南家族书院不仅反映社会变迁、地域特征和儒家文化,也体现其家族的历史更迭、精神信仰与价值认同,是一类特殊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的集合,蕴涵多元历史文化信息。诸如闽南家族书院这类空间遗产的研究,以遗产价值为导向,强调其空间属性。
本研究表明,空间遗产视角下的建筑遗产价值保护,实质是对多层面的价值予以重视并施以保留和延续的过程。其方法在于对整体空间环境的遗产价值进行充分认知、维护和利用。就闽南家族书院来说,其建筑空间遗产的价值保护是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因素是多元的。从空间遗产视角认知与解析受到各种要素交叠影响的建筑遗产价值,能够系统而清晰地认知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制定遗产空间的相关保护政策,也能够更具针对性地进行相关保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