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竞争力绩效评价及区域高质量发展
——基于黄河流域八省区的实证分析
2020-11-09胡红杰
胡 红 杰
(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3)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文化治理是中央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文化产业的支柱性地位更加突出。
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创新绩效等方面的研究。如丁立磊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从宏观上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基本构想(1)丁立磊:《我国文化产业如何提质增效》,《人民论坛》 ,2018年第17期。。贺达和任文龙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研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2)贺达,任文龙:《产业政策对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杨头平和潘桑桑立足于中部地区的数据,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提升文化产业质量的具体举措(3)杨头平,潘桑桑:《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差异分析》,《经济地理》,2018年第12期。。林存文和吕庆华研究了文化资源禀赋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4)林存文,吕庆华:《文化资源禀赋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资源异质的研究视角》,《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年第8期。。第二,基于实证的方法探究文化产业空间聚集的局部特征。如荆立群和薛耀文通过赫芬达尔指数测算了中国文化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融合程度和资源型地区的文化产业特征(5)荆立群,薛耀文:《资源型地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经济问题》,2020年第5期。。戴艳萍和胡冰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建构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的三重维度(6)戴艳萍,胡冰:《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经济体制改革》,2018年第2期。。第三,对文化产业政策、发展机制和发展路径的研究。如贺达和顾江基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提出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区域差异(7)贺达,顾江:《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类型与区域差异的交互视角》,《江海学刊》,2019年第1期。。周锦基于江苏省的实际调研对城乡文化产业政策进行了比较(8)周锦:《城乡文化产业政策比较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际调研》,《农村经济》,2020年第6期。。第四,对文化产业的出口效应和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的研究。如曹海峰在全球化视域下提出文化认同建构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9)曹海峰:《全球化视域下文化认同建构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周荣军用实证的方法提出知识产权保护对文化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10)周荣军:《知识产权保护对文化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吕洪渠和董意凤以对外开放的出口效应为基础研究了城市化与文化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11)吕洪渠,董意凤:《对外开放、城市化与文化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华东经济管理》 ,2018年第4期。。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如何在对文化产业评价的基础上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文化相关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黄河流域划分为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八个省份。对黄河流域八省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立足黄河流域文化生态经济带建设现状提出针对河南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思路,进而探讨河南文化产业竞争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黄河流域八省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黄河流域八省区包括了黄河上中下游地区,跨越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该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应体现区域发展角度,在评价指标设计上应体现文化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两大内涵。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方法设计
针对黄河流域八省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运用区域经济视角,选取全国31个省份为对比全样本,得出八省份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1.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指标体系构建
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产业从业人员、产业科研水平、文化产品需求等方面,在指标选取上应尽可能体现相关性和综合性。基于此,论文对指标体系进行三个层次的指标设计,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29个,各指标属性均为正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一级指标中,基础支撑实力包括基础资源、政策扶持2个二级指标,规模效益实力包括产出水平、产业规模和产业成长3个二级指标,发展支撑能力包括创新实力、需求潜力2个二级指标。
表1 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表
2.数据选取与处理方法
本论文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8—2019》《中国文物文化统计年鉴2018》《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9》《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9》,以及各省统计年鉴中的文化业发展相关统计公报。
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设计指标选取的类型,在各指标权重设计上,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其中,一级指标共三个,A、B、C分别赋值1/3;二级指标A1、A2、C1、C2分别赋值1/6,B1、B2、B3分别赋值1/9;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赋值的基础上,再进行平均分配。
在数据处理上,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指标对比中得到该指标无量纲值,再与指标权重相乘,即得到指标得分值。对各三级指标得分进行分别加总,可得到各二级指标得分值。对各二级指标得分进行分别加总,可得到各一级指标得分值,各一级指标得分值加总即为总得分。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对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处理方法设计,可以得到黄河流域各省份产业竞争力各指标层得分和总得分情况。
1.文化产业竞争力总体比较结果分析
从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看(见表2),山西省综合竞争力在八个省份中最强,综合竞争力得分为0.374,位列全国第6位。山东省得分为0.321,位列全国第7位,黄河流域第2位。陕西省得分为0.320,位列全国第8位,黄河流域第3位。河南省得分为0.265,位列全国第13位,黄河流域第4位。内蒙古得分为0.264,位列全国第14位,黄河流域第5位。青海省得分为0.235,位列全国第20位,黄河流域第6位。宁夏得分为0.230,位列全国第22位,黄河流域第7位。甘肃省得分为0.189,位列全国第30位,黄河流域第8位。从区域布局看,黄河中下游地区省份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强于上游地区。
表2 文化产业竞争力总体比较结果
2.文化产业基础实力比较结果分析
从文化产业基础实力竞争力看(如表3所示),黄河流域八个省份这一指标在全国的竞争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部分省份位于全国20名之后,基础实力明显较弱。甘肃省的竞争力在八省区中最强,竞争力得分为0.092,位列全国第11位。青海省得分为0.088,位列全国第12位,黄河流域第2位。山东省得分为0.084,位列全国第13位,黄河流域第3位。陕西省得分为0.071,位列全国第17位,黄河流域第4位。山西省得分为0.062,位列全国第21位,黄河流域第5位。河南省得分为0.061,位列全国第22位,黄河流域第6位。宁夏得分为0.060,位列全国第23位,黄河流域第7位。甘肃省得分为0.029,位列全国第31位,黄河流域第8位。从区域布局看,黄河中上游地区省份文化产业基础实力竞争力相对较强。
表3 文化产业基础实力比较结果
3.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实力比较结果分析
从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实力看(见表4),黄河流域八个省份这一指标在全国的竞争力不足,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全国20名之后,规模效益实力明显较弱。河南省的竞争力在八省区中最强,竞争力得分为0.139,位列全国第9位。宁夏得分为0.121,位列全国第15位,黄河流域第2位。内蒙古得分为0.110,位列全国第18位,黄河流域第3位。甘肃省得分为0.088,位列全国第23位,黄河流域第4位。青海省得分为0.087,位列全国第24位,黄河流域第5位。山西省得分为0.073,位列全国第27位,黄河流域第6位。陕西省得分为0.067,位列全国第29位,黄河流域第7位。山东省得分为0.052,位列全国第30位,黄河流域第8位。从区域布局看,黄河中上游地区省份文化产业基础实力竞争力相对较强。
表4 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实力比较结果
4.文化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比较结果分析
从文化产业支撑能力看(如表5所示),黄河流域八省区这一指标在全国的竞争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省份位于全国20名之前,基础实力差异较大。山西省的竞争力在八省区中最强,竞争力得分为0.103,位列全国第7位。内蒙古得分为0.093,位列全国第11位,黄河流域第2位。具体来看河南省得分为0.089,位列全国第13位,黄河流域第3位。山东省得分为0.083,位列全国第14位,黄河流域第4位。青海省得分为0.075,位列全国第17位,黄河流域第5位。宁夏得分为0.074,位列全国第18位,黄河流域第6位。陕西省得分为0.054,位列全国第22位,黄河流域第7位。甘肃省得分为0.050,位列全国第23位,黄河流域第8位。从区域布局看,黄河中上游地区省份文化产业基础实力竞争力相对较强。
表5 文化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比较结果
三、河南省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文化产业竞争力区域比较
河南省为黄河流域重要省份之一,是我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也是文化资源大省。中原文化和黄河文明在国家发展大局和黄河流域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河南建设中的地位较为关键。
(一)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黄河流域第4位,全国第13位,整体上处于全国和黄河流域两个区域维度的中等相对靠前位置。从三大指标看,文化产业基础实力位居黄河流域第6位,全国第22位。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实力位居黄河流域第1位,全国第9位。文化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位居黄河流域第3位,全国第13位。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优势尚不明显,在产业基础实力方面短板突出,在产业规模效益实力、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二)文化产业基础实力
基础资源和政策扶持是体现文化产业基础实力的两大指标。如表6所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基础资源排名明显靠后,在全国排名第25位,位居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第6位。政策支持水平相对较高,位居全国第14位,位居黄河流域的第2位。具体来看河南省文化产业基础实力的竞争力短板主要是由文化产业基础资源不足而产生的,体现在人均文化场馆资源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较低,尤其是文化事业费投入相对不足。从文化事业费指标看,虽然河南省文化事业费投入逐年提高,但是文化基建投资完成率相对较低,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投入比重呈现出稳中有降趋势,文化事业费人均值明显较低。
表6 河南省文化产业基础实力
(三)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实力
文化产业产出水平、产业规模和产业成长是体现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实力的三大指标。如表7所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产出水平排名较为靠前,位居全国第8位,黄河流域第1位。产业规模排名较为靠前,位居全国第8位,黄河流域第1位。产业成长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位居全国第16位,黄河流域第2位。可以认为,河南省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实力的竞争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出水平和产业规模优势,尤其是文化行业企业收入、文化产业增加值水平方面在黄河流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从文化产业增加值看,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如图1所示),但增加值占GDP比重虽有上升,但在黄河流域的该指标比重整体偏低的大背景下,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较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7 河南省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实力
(四)文化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创新实力和需求潜力是体现文化产业基础实力的两大指标。如表8所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创新实力排名处于中等水平,位居全国第14位,黄河流域第5位。需求潜力水平相对较高,位居全国第9位,黄河流域第2位。从图2可以看出,河南省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及占比在黄河流域8个省份中均处于最低值。可以推断,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需求潜力,文化产品供给和消费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普遍提高,预计文化消费需求潜能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得到释放,对河南文化市场的壮大产生实质性促进作用。从文化产业科研创新能力看,河南省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位居黄河流域八省区第二,但文化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职称科研人员的规模优势不明显,与人口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图见3)。
四、结论与建议
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备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黄河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规模和市场潜力较大,但面临着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较弱的发展问题。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黄河流域地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要加大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要继续拓展文化产业规模,加快文化产业提质升级,通过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和挖掘文化产业新潜能,深度开发文化产业市场和激发文化市场消费潜能,做大文化产业基本盘,提高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培育和壮大文化行业科研机构,加强文化创新投入,大幅增加文化行业从业人员,加大对优质、创新型文化相关行业企业的扶持,增强文化行业的经济发展支撑动力。
第二,挖掘黄河流域文化产业资源价值。要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提升黄河文化精神风貌,处理好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发挥黄河流域人文相亲、地缘相关的天然优势,统筹沿黄地区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传承和保护,为文化产品打造和推向市场打下基础。
第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不断增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文化资源运作模式和形式,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要补足文化行业市场主体短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机构和企业,壮大市场主体,强化龙头文化企业引擎带动,扩大文化产业市场规模。
第四,培育现代化、数据化文化产业市场。要积极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对文化产业带来的变化和机遇,加快实施“互联网+文化产业”战略,推进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推动现代化数字出版、动漫等新业态发展,以现代数字科技促进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取得行业动态竞争优势,形成“互联网+文化”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