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调查及对策

2020-11-09陈晓玲张军根王建岗鲁美丽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心肺普及人群

陈晓玲 张军根 王建岗 鲁美丽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及人口老龄化,各种突发意外伤害造成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逐年上升[1-2],专业医务人员到场之前第一目击者在抢救黄金时间内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尤其对于猝死、溺水等意外事故,在专业急救力量到达前,社会急救和公众自救、互救等及时有效地救援,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然而,在我国,目前公众接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率低下[3],公众对急救知识及技能了解有限。为了了解杭州市公众急救培训现状,调查培训群众基础及需求,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促进公众参与到院前急救中来,以改善患者预后,2019年11~12 月本中心对杭州城区公众进行急救知识普及情况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 年11 月25 日至12 月25 日本中心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了杭州市城区公众1238 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头脑清醒者;(2)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看懂调查问卷)者;(3)生活或工作在杭州城区≥1 年者;(4)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生活或工作不在杭州城区者;(2)拒绝参与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1)问卷设计:大量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第二部分为问卷正卷,该部分包括:①是否学习过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②急救知识来源于何处;③希望通过何种方式普及急救知识;④是否主动去了解过急救知识和技能;⑤您认为实施现场急救需要取得相关培训证书吗;⑥您是否已获得急救培训证书;⑦获得急救培训证书的课程及时间;⑧面对需要急救的情况时的真实想法;⑨急救知识学习情况等9 个条目。(2)调查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线下问卷通过广场活动、街道、企事业单位等大型培训时发放,问卷由研究者现场发放,研究对象在统一指导语指导下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后当场回收。线上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生成调查问卷填写,卷首统一指导语说明问卷填写方法后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当场提交。共发放问卷线上线下合计1238 份,有效1236 份,有效回收率99.8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基于公众急救知识掌握情况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拟合优度(Chi-square Goodness-of-fit)检验零假设;公众接受急救培训情况的各组间比较,采用双样本Z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结构 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例为50.5% ∶49.5%;年 龄 结 构:<18 岁 占6.5%,18~30 岁18.5%,31~45 岁43.0%,46~60 岁17.5%,>60 岁14.5%。根据2010 年杭州人口普查数据:男女比为51.23%∶48.77%,0~14 周岁人口,占11.39%;15~59 周岁人口占75.21%;≥60 周岁人口占13.40%,基本结构相似,调查人群具备一定代表性。

2.2 公众急救知识掌握情况 见表1。

表2 公众对急救知识掌握情况(n)

2.3 急救知识获取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总调查人群70%的人群了解过自救互救技能,年龄18~60 岁人群中52.5%“学习”过自救互救技能,其中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急救知识的占65.2%、通过日常生活沟通获取急救知识的占60.1%、通过学校获取急救知识的占87.3%。

2.4 公众接受急救培训情况 未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公众人数为872 人(70.55%),接受过的为364 人(29.45%)。被调查者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情况(见图1~4)。男女两组之间接受培训的状况无显著差异(P=0.424);不同年龄各区段之间接受急救培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不同学历对被调查者是否接受急救培训也有影响,除高中或中专组与大专组之间、硕士以上组与本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方面,除企业与自由职业者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对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需求 由表2 可知,对于心肺复苏培训,因为P 值<0.00001,显著小于0.05 的阀值,因此可推翻零假设并证实参加过心肺复苏项目培训的人数与未参加培训的人数有显著差异,即参加过心肺复苏项目培训的人数比例远大于50%。同理,AED、胸痛识别与急救、中风识别与急救项目未参加过培训的人数比例也远大于50%,而创伤的识别与急救项目参加过培训与未参加培训的人数相差不大,均接近50%。因此,AED、胸痛识别与急救、中风识别与急救项目在公众中的培训缺口较大。同时,参与本研究的人员中,97.07%的人群表示想系统学习急救知识。

3 讨论

3.1 公众急救普及现状分析 (1)公众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现状分析:国外急救技能的普及程度高,与发达国家比较国内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程度明显偏低。因此加快国内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培训已非常迫切。表2 结果提示,除参加过心肺复苏项目培训的人数比例远大于50%,明显高于未参加培训人数,这可能与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要求心肺复苏的培训应反复进行和全社会的重视有关[4],2010 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认证和培训每2 年一次,而2015 年的指南则建议缩短培训和认证的间隔时间,同时强调团队协作[5-7]。然而即便如此,在我国,公众的心肺复苏培训率仍不足1%,改善公众心肺复苏技能的培训和掌握现状仍任重而道远[8]。其它急救项目如AED、胸痛识别与急救、中风识别与急救等加过培训的人数均远低于未参加培训人数。可能与公众急救意识不强[9]、社会的重视程度、培训的普及程度、以及各种急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10]等有关。(2)急救知识系统培训模式现状分析:调查提示,公众获取急救知识途径较多,但是系统的培训较缺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公众通过网络媒体、日常生活沟通、学校获取急救知识的比例分别占65.2%、60.1%、87.3%,系统的集中培训仅占36%。说明多数公众希望通过网络等便捷的方式接受培训,建议建立“互联网+”的系统的公众急救培训平台,以满足公众需求。(3)公众急救培训需求分析:公众对急救培训的需求是巨大的,97.07%的人群想系统学习急救知识。同时调查结果显示:调查人群中持救护员证人群仅占10.2%,持证人群中仅18.75%学习过体外自动除颤仪知识。结果的巨大反差提示相关培训机构应充分了解影响急救知识普及的原因,针对原因有的放矢解决障碍因素。(4)公众实施急救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公众在面对需要急救的情况,想法很多,主要想法是:“没学过,躲得越远越好假装不知道”占7.0%,“不知道该做什么”占50.0%,“学过但没信心做好”占26.0%,“学过急救尽力去做”只占15.0%。其中“不知道该做什么”占的比例最大,提示普及公众急救知识的迫切性,同时应重视培训的质量,“学过但没信心做好”的人数占26.0%,说明影响公众实施急救意愿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自己的急救技能缺乏自信,担心自身急救能不够。(5)不同学历、职业公众接受急救培训情况分析:本资料显示不同学历对被调查者是否接受急救培训也有影响,除高中或中专组与大专组之间、硕士以上组与本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相较于较低学历人群,高学历人群接受培训的比例较高,可能高学历人群能更好的利用网络、报纸书刊等多种渠道主动查阅、了解急救知识内容和培训信息,对急救知识理解也更深刻;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公众人群知识和信息来源途径和掌握程度相对贫乏,对急救的信息被动接受。

不同职业方面,除企业与自由职业者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卫健委关于印发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中指出:要在全国各省份开展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活动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同时也要求地市覆盖率达70%以上[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相关部门需扩大急救宣教面,从城市到农村,涉及各个行业;不断完善急救宣传和培训的组织架构和理论体系构建,广泛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

3.2 对策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程度较低,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低等现状客观存在,推进杭州市公众急救培训势在必行。综合公众急救普及现状和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提出如下对策:(1)需建立统一规范的普适性的公众培训和考核体系:借鉴国外的培训经验,组织专家梳理急救知识和技能,编写通俗易懂、规范普适性的培训教材,内容突出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心肺复苏(CPR)、AED 的使用、常见的止血技术等,分级编写。形式多样,借助网络技术,突出互动性、实践性。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公众人群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与其相适应的等级教材教学,有步骤、有目标的提高整体公众急救水平。同时,建立公众急救知识、技能评估、考核体系。该体系主要由标准化的急救技能考试评分标准组成借助模型,以便更客观的考核。(2)基于网络平台,加快急救知识培训模式的多元化建设,优先构建便捷的新媒体培训途径:当今社会新媒体普及迅速,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单一的培训方式已无法满足公众的获取急救信息的需求。急救近几年努力推广急救知识在公众中的普及,现每年面向社会组织100~200 余次培训。然而由于培训人员、场地限制,导致接受培训人员人数、领域受限,明显影响了培训人群、急救知识面的覆盖范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快手、抖音等多种图文、小视频方式越来越紧密的与公众生活联系在一起。本中心在传统媒介及现场培训的基础上,也努力完善新媒体平台建设。目前,以急救培训和急救志愿者网络构建为主要的“互联急救”APP 已在全市推广,目前培训人次约1 万余人每年,已注册为急救志愿者的人数为8942 人,系统功能、便捷度仍在逐步完善中。充分利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3)多部门协同合作,扩大受训人群,普及急救意识:早在2003 年国际急救与复苏联合会就已针对复苏教育培训方面强烈建议:将心肺复苏教育作为一门中小学校必修课,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正确和有效的心肺复苏。AHA也强烈建议,制定一个适用于中小学校所有学生和教师接受心肺复苏教育的培训标准。这是由于学龄期儿童求知欲旺盛,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程度高,而且他们会与家人共同交流学到的知识,使家人也能接受心肺复苏术培训,从而有效地提升培训成效,扩大培训人群。在德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人必须当义务兵或参加7 年的急救义务工作,两者必选其一。德国公民在考取汽车驾照前,必须接受8-16 学时的急救知识技能课程培训,主要内容为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欧美发达国家针对警察、消防员、司机及其他职业者均普遍开设现场急救知识学习课程,这与他们强调“第一目击者”在急救中的作用息息相关。因为受训人群基数扩大,在公共场所旁观者参与救治的比例必然会相应增加。所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培训经验,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广急救课程进校园;与公安部门、保险机构等合作,在行业准入或者资格认证等领域增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都是普及急救知识的较好途径。(4)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急救立法以消除影响公众实施急救意愿的影响因素:完善的急救体系除了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也需要健全的立法支持,这样既为参与救助的公众提供法律保护,以此促进公众在目击现场实施急救;同时,在急救责任、权利、义务方面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也能促进公众更多的参与急救培训。促使社会各组织、行业、部门重视本单位的急救培训,这些均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推动应急救护培训向整个社会公众普及,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一方面,宣传急救的知识,提高施救意愿,另一方面,宣传急救技术,以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提高急救的质量,从而提升全社会公众的应急救护能力。

猜你喜欢

心肺普及人群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我走进人群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财富焦虑人群
秘书缘何成为『高危人群』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