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对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0-11-09余正勇
余正勇 陈 兴 李 磊 毛 绮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伴随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近年来乡村民宿发展非常迅猛。在促进乡村旅游体验升级的同时,乡村民宿在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民宿体验塑造中对乡村文化的回归构建有利于重塑乡村肌理、乡村文化脉络和地方魅力,从而助推乡村振兴。然而在发展实践中,因缺乏专业指导和标准管控,在注重个性化体现的同时,一些乡村民宿弱化甚至违背了乡村文化应有的特征,导致乡村民宿面临缺乏文化内涵[1-2]、同质化严重[3-4]等问题,不仅对乡村文化的传承造成影响,也制约了民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真审视乡村民宿发展与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融合机制,促进二者耦合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合理构建以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为导向的评估体系是引导二者耦合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亦是以文旅融合实践路径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现有研究中,基于发展环境和背景的差异,国外研究着重强调了民宿体验中主客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性[5-6]和民宿乡土情结表达对“家”氛围营造的作用[7-8],研究普遍关注了乡村文化对民宿特色化发展的附加效应,并认为乡村民宿不应是简单的老旧物件堆砌的物质空间,而更应是一种人们得以栖息的精神空间,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9]。相比之下,国内研究对民宿与乡村文化的关注更侧重于民宿的文化内涵表达与设计构建[10-13]。近年来,对乡村民宿与乡土文化回归构建方面的关注持续上升,研究视角也逐渐向乡村民宿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方面拓展。研究普遍认为,乡村民宿所表现出的乡土地域性、乡俗传承性、乡风休闲性、乡情人文性等属性是地方文化所赋予的,而民宿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实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回归与构建[14-15];乡村民宿发展应根植于现代性与传统性,以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筑改造与环境资源的结合展示乡村原生意象和乡土特色,以实现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有助于游客找到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丰富情感体验[16-18];地域性的乡村民宿唤起了乡村居民对传统建筑、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彰显了当地文化蕴含的文化价值,促进了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19]。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对国内的乡村民宿设计构建进行文化批判,借鉴国外视角,将M.J.T. Mitchell的“图像理论”和Martin Jay的“视觉体制”引入乡村民宿阐释批评中,评判了乡村民宿简单的“内视于物”和“外视于景”倾向,强调了故事性、人文性精神空间营造的重要性,为乡村民宿规划设计提供了一种人文性的反思[20]。
虽然现有研究基于乡村民宿文化体验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从文化表达、设计构建等方面对乡村民宿与乡村文化传承关系开展了广泛探讨,但缺乏基于乡村文化结构性解析对乡村民宿建设发展的具体指导,同时就如何评估民宿发展对乡村文化传承的效果,以及建立乡村民宿发展与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文旅融合机制等方面,当前研究尚显不足。
1 民宿与乡村文化的关系
1.1 乡村民宿发展的文化内涵
乡村民宿发展不仅让乡村有颜值,更有文化内涵。有学者认为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中原农家乐、旅馆等简单住宿产品转型升级的结果,在形式、功能、内涵上都更加丰富多样。这主要缘于乡村民宿自身的文化性、整合性、创意性等特征。
从概念内涵看,乡村民宿是地方居民利用闲置房屋为外来游客提供观光体验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风貌、风土习俗、乡野生活的服务产品,通过整合建筑、景观、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搭建了一个可观可赏可体验的乡土性住宿空间[21],让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激活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民宿的文化附加值;从发展本质看,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顺应市场需求创新的产品模式,这样的产品模式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异质化内容的优质供给,从而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民宿旅游需求。乡村民宿不仅关注乡村硬件的完善,更是聚焦乡村软件的升级改造,通过对人、对内容、对生活的关注,实现了地方文化主体、地方景观资源、地方文化的在场,从而构成乡村民宿一大核心吸引力;从发展方式看,乡村民宿更像是基于地方异质化文化本底的产业创意性实践,助推甚至引领着乡村文化创意的发展,其整体包含外在建筑形式、技艺、材料的创意结合与艺术表达,内在文化内容与主题的故事化、场景化的创意构思。以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文化创意的主要阵地,创新地将文化与建筑、文化与艺术、文化与美食、文化与娱乐、文化与民俗等多种产业相结合,丰富乡村民宿的文化内涵,营造乡村文化氛围,激发游客的出游热情,增添乡村旅游吸引力,传承创新乡村文化。
1.2 民宿与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耦合关系
民宿与乡村文化存在着协调统一、发展耦合的关系。民宿的发展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也关系到地方居民文化觉醒、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等问题;与此同时,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展示与创新也引导着乡村民宿的品牌塑造、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赋予民宿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民宿的市场吸引力、竞争力。
其中,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优势产业,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资本、人才等资源保障,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引力;而乡村文化作为重要的人文生态环境,赋予乡村民宿产业差异化、主题化发展的价值内涵,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外在推力。据此,本文构建了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民宿与乡村文化的关系模型(如图1)。
图1 民宿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模型
如图1模型所示,可从政策、内容、方式、目标四个方面管窥乡村民宿发展与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发展、相得益彰的紧密关系,提出建构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2.1 政策耦合性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等一系列战略背景下,乡村民宿成为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优质发展的重要抓手,亦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振兴的重要载体。协调乡村民宿发展与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符合国家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等一系列战略导向。
1.2.2 内容耦合性
乡村民宿在环境、设计、服务、产品、活动等众多方面均体现出对乡村生态环境及传统文化内涵、符号、价值的系统构建与全面阐释,是对乡村旅游地“地方性”与“乡村性”的重要表征,亦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在乡村民宿对乡土的回归中得以传承,在乡村民宿对后乡土文化的再生构建中得以创新。
1.2.3 方式耦合性
乡村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创新的动力,乡村民宿的发展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强大的驱动力,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借助物态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展示的有机结合,乡村生态文化体验成为乡村民宿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2.4 目标耦合性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文化空间的展示窗口,其体现出的乡土文化特色是对旅游者文化体验需求的核心吸引,亦是乡村民宿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乡村民宿业态发展中的重要方向。民宿发展与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是协调统一、紧密联系的。
通过对乡村民宿文化内涵及与乡村文化的耦合关系探讨,不难发现乡村民宿和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俨然成为共创、共享、共存、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但无论乡村民宿本身的发展还是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都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不仅受到来自外在政策、资本、技术的影响,也离不开自身文化本底、创新方式、观念意识、发展诉求等的综合考量。因而,评估民宿发展对乡村文化复兴的贡献情况,有赖于从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探讨建构一套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
2 民宿对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机理
乡村民宿逐渐从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变成了风景本身,甚至旅游目的地,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中作用显著。完成这一转换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乡村民宿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宿为乡村文化网络提供了“唤醒—重温—回归—重构”的契机[5],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2.1 文化回归——传承乡村文化本真
回归乡土文化,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存量,传承乡村文化的本真性。乡村民宿是乡村居民利用闲置房屋亲自参与接待服务的住宿设施,其所依托的居民房屋、建筑景观、装饰用品、生活物件、生产材料等具有强烈地方性、乡村性记忆的要素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物质文化资源得以盘活,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加之乡村民宿所呈现的乡村地理空间结构、聚落形态、要素布局,以及乡村风俗、风物等一系列乡土景观符号,构建起系统的乡村文化标识体系。此外,乡村居民参与经营服务,主客之间同吃同住同交流,营造了有温度的主客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主人作为地方文化主体,在对外宣传、推介和展演地方文化过程中,不断展现和回归更接地气、更朴实、更真实的乡土文化。这些在主体上构成了对旅游者乡村文化体验和非惯常环境的吸引,因而乡村民宿从设计建造到服务运营都以回归乡村性、地方性为导向,致力于保留乡村地域淳朴、原真的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延续地方文化脉络,进而激发人们的乡村记忆和乡愁情怀。
2.2 文化构建——创新乡村文化内涵
费孝通认为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意义重大。乡村民宿的发展通过对乡村地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阐释,把握传统乡村文化价值内涵,融入现代艺术审美、工艺手法,整合利用地方景观元素、符号、材料等将地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化表达,不仅符合市场文化体验诉求,也让优秀的地方文化焕发昔日荣光。乡村民宿基于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创新引进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意改造、拓展,创新设置现代功能空间,并在民宿营销文本中设计展示能生动形象反应地方文化的符号,通过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从游客的需求对歌曲舞蹈、技艺表演等进行改良、优化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以满足游客文化体验需求。此外,乡村民宿的发展吸引有情怀、懂得乡村文化的城市人和乡民回归地方创业、就业,构建了新的乡村社区生态,通过与文化创意、风俗风情、手工技艺等的融合带动,构建了和谐文明的后乡土文化风貌。乡村民宿构建后乡土文化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社会资本、人才的引入,而是向景观风貌的完整性保护、文化内涵的整体性创造方面进行拓展,最终促进乡村文旅融合的实现,孕育乡村文化创新的乐园,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再反哺乡村文化保护,创新形成良好的人文生态保护机制。
2.3 文化复兴——激发乡村文化认同
乡村民宿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激发乡村文化认同[22]。民宿对乡村文化的复兴主要表现在地文化产业复兴和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两方面。其中,文化产业方面在于乡村民宿发展激发文化创意娱乐、文化民俗表演、文化研究等产业活力,营造浓厚的乡土气息、文化氛围;而意识观念的觉醒主要表现在乡村地方主体在参与接待服务外来游客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反思,从而发现自我文化的价值所在,达到文化觉醒、认同、自信,能动地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过程,自觉承担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例如地方居民自发穿着地方服饰、讲地方方言、修传统房屋;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积极学习地方技艺手工、歌曲舞蹈;主动介绍本土文化、地方传说等。而乡村民宿营造的乡村文化意象让外来游客得以体验、感受地方文化,增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认同,共同促进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在这个过程中,地方与外界以乡村民宿为媒,搭建起对话交流、合作发展的桥梁,同时也通过乡村民宿的发展建立有效的创新平台,讲好地方故事,驱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民宿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作用过程中,回归本真是基础,创新构建是关键,激发认同是目标,通过这一作用过程,真正实现文旅融合路径下的乡村文化振兴。
3 民宿对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广泛梳理国内外乡村民宿研究的相关文献,结合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多次征询了从事民宿业、乡村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的意见进行指标选取。体系构建过程遵循四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选取最能反映乡村民宿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代表性指标;二是对接国家战略原则,民宿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指标要基于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下选取;三是独立性原则,各指标之间相对独立;四是可操作性原则,指标选取要考虑数据的操作性。
综合前述观点,参考相关研究成果[23-25],最终确定民宿对乡村文化传承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方案层四个层次。其中,以民宿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为目标层,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4个准则层和景观建筑等12个子准则层,方案层包含46个指标。
研究以民宿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为目标,根据乡村文化的结构细化出物态文化传承创新等四个维度,进而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
第一,物态文化传承创新准则层。该类指标主要反映乡村民宿对地方外在的、物质的、有形的文化的传承创新程度。细化出3个子准则层指标:景观建筑、空间设计、符号标志。其中,景观建筑选取8个方案层指标;空间设计选取5个方案层指标;符号标志选取4个方案层指标。
第二,行为文化传承创新准则层。该类指标主要反映乡村民宿对地方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手工技艺等文化的传承创新程度。细化出5个子准则层指标:歌曲舞蹈、饮食习惯、服饰装束、节庆活动、技艺习俗。其中,歌曲舞蹈选取3个方案层指标;饮食习惯选取5个方案层指标;服饰装束选取2个方案层指标;节庆活动选取1个方案层指标;技艺习俗选取2个方案层指标。
第三,制度文化传承创新准则层。该类指标主要反映乡村民宿对地方社会秩序、基层自治等文化的传承创新程度。细化出2个子准则层指标:基层治理、法制建设。其中,基层自治选取3个方案层指标;法制建设选取1个方案层指标。
第四,精神文化传承创新准则层。该类指标主要是反映乡村民宿对地方传统观念、风俗信仰等文化的传承创新程度。细化出2个子准则层指标:民风和谐、观念信仰。其中,民风和谐选取8个方案层指标;观念信仰选取4个方案层指标。
4 结论与讨论
乡村民宿不同于传统以食宿功能为导向的住宿业态,其本身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承载、展示和传播空间,是集食宿功能与乡村文化体验、乡村产业带动、乡村社会发展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乡村民宿在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协同促进乡村地区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认为,乡村民宿发展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应重点体现在文化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乡村性和地方性的彰显是核心,关键在于原真性回归与整体性塑造,致力于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振兴的双赢格局。基于此,乡村民宿发展对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评价应重点围绕建筑景观修复、聚落空间协调、文化符号运用、非遗文化展示、居民社区参与、民风习俗及文化观念带动等方面确定相关指标体系。
文章中乡村民宿对乡村文化传承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文化的四维结构,但从乡村性和地方性的评价角度,存在不同的维度理解;同时本文并未对乡村民宿经营者和旅游者展开调查,缺乏对经营需求和体验需求角度的评价依据,未来研究可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另外,乡村民宿对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评价在实践应用转化中,还需科学确定相关评价指标的权重及评价标准、评价模型等,并进行科学验证。后续研究将以此为重点,以期为乡村民宿发展与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更具实践指导性的参考和依据。
表1 民宿对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