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风湿性关节炎住院患者疼痛评分骨密度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

2020-11-09冯宇翔邵丰汪梅姣李海昌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皮质醇骨密度粒细胞

冯宇翔 邵丰 汪梅姣 李海昌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增生、炎性组织浸润、血管翳形成以及关节软管和骨质破坏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病变以远端和对称性、破坏性发展,最终会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致残率较高[1]。RA 是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之一,机制尚未阐明,目前主要认为与疾病本身活动性、疾病晚期患者活动受限、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有关[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RA 疼痛以及骨密度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70 例RA 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4 例,女56 例;年龄25~80 岁,平均(61.44±11.71)岁;病程2 个月~30 年,平均病程(9.35±7.82)年。患者RA 病情急性发作后入院进行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稳定。

1.2 诊断标准 (1)RA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 年修订的RA 分类标准。(2)疼痛评分:采用疼痛、疲乏视觉模拟评分(VAS)[3-4]:在白纸上划一长10cm 的横线,一端为0,表示无;另一端为10,表示非常严重。患者根据当前自我感觉在横线上选择某一点画上记号,表示当时疼痛的程度。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3)骨质疏松诊断:对于绝经后女性、≥50 岁男性,参照WHO 推荐的诊断标准: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1 个标准差及以内属正常;降低1.0~2.5 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或低骨量);降低≥2.5 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1 处或多处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对于儿童、绝经前女性和<50 岁男性,其骨密度水平的判断建议用同种族的Z 值表示,Z 值=(骨密度测定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将Z 值≤-2.0 视为“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或低骨量[5]。

1.3 观察指标 (1)实验室指标: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测定皮质醇、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等。(2)骨密度(BMD)测定:应用双能X 线骨密度仪测量,测定腰椎L1、L2~L4、股骨颈、Ward's 三角区、股骨大粗隆、股骨干、股骨平均BMD(g/cm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直线线性分析采用Spearman Correlation 法,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以及相关血液指标比较 RA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ESR、CRP、皮质醇、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白细胞数量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以及相关血液指标比较(注:⋆⋆表示P<0.01)

2.2 RA 患者BMD 情况 纳入研究的70 例RA 患者中有32 例患者进行了BMD 测定。32 例患者中7 例(21.88%)骨密度正常,11 例骨量减少(34.37%),14例(43.75%)骨质疏松。可见RA 患者会出现骨量减少甚至骨质疏松的症状。见表1。

表1 各部位BMD值结果比较[g/cm2,(±s)]

表1 各部位BMD值结果比较[g/cm2,(±s)]

注:与BMD正常比较,*P<0.05;与BMD减少比较,#P<0.05

L1 L2~L4 股骨颈 Ward’s三角区 股骨大粗隆 股骨干 股骨平均总体BMD 0.85±0.17 0.92±0.18 0.74±0.15 0.59±0.18 0.61±0.18 0.90±0.21 0.76±0.18 BMD 正常 1.02±0.18 1.11±0.16 0.88±0.12 0.75±0.17 0.77±0.12 1.11±0.14 0.96±0.13 BMD 减少 0.89±0.08 0.96±0.07 0.79±0.07 0.62±0.08 0.65±0.09 0.96±0.12 0.82±0.08骨质疏松 0.74±0.13*# 0.79±0.14*# 0.64±0.13*# 0.46±0.16*# 0.48±0.17*# 0.74±0.18*# 0.62±0.14*#

2.3 疼痛与皮质醇、ESR、CRP、抗CCP 抗体、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关性分析 疼痛与血液中皮质醇、ESR、CRP、中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5),疼痛加剧,血液中皮质醇、ESR、CRP、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疼痛与抗CCP 抗体及白细胞计数有弱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疼痛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2.4 BMD 与年龄、病程、皮质醇、ESR、CRP、抗CCP 抗体等相关性分析 RA 患者腰椎L2~L4、股骨大粗隆、股骨干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L2~L4、Ward’s 三角区、股骨大粗隆与类风湿因子(RF)呈负相关(P<0.05)。其他指标与BMD 相关性数据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数据未显示。见表3。

表3 BMD与病程、RF相关性分析结果

3 讨论

RA 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未明确,特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并伴有全身性多系统受累。RA 病情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均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又因反复发作的特点,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尤其是处于急性期[6-8]。RA 伴有局部和全身骨量的丢失,形成骨质疏松症。RA 常存在两种形式的骨质疏松,一种是关节周围的骨质丢失,与关节局部炎症、关节疼痛、活动减少有关;另一种是全身性骨质疏松,与疾病本身的内在机制及皮质激素的使用有关。RA 患者此两种骨质疏松常同时存在。

本研究显示RA 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后,疼痛程度降低,血液指标ESR、CRP、皮质醇、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相关性分析,血液中皮质醇、ESR、CRP、中性粒细胞比例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疼痛加剧,血液中皮质醇、ESR、CRP、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RA患者大部分腰椎、股骨大粗隆和股骨干BMD 值降低,且与病程、RF 有负相关性,而与皮质醇、ESR、CRP、抗CCP 抗体无相关性。本研究所收录的患者年龄偏大,骨质流失与年龄有相关性,此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猜你喜欢

皮质醇骨密度粒细胞
危重患者内源性皮质醇变化特点及应用进展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拿起手机扫一扫,就知道你压力大不大
The most soothing music for dogs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