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常规变化的初步观察
2020-11-09刘宇健陈晓文李华恒李春丹
刘宇健,陈晓文,李华恒,李春丹
(广州血液中心机采成分部,广东 广州 510095)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确定了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此后经过各方的努力,我国无偿献血事业蓬勃发展,其中无偿成分献血(捐献采血小板)逐渐成为目前无偿献血的主要形式之一。机采血小板具有浓度高,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便于血小板配型等优点,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成分献血方式[1-2]。机采血小板有一支相对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大部分献血者每年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的身体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变化是否存在规律,这都是我们想探讨的问题。本次研究收集了106例多次在广州血液中心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不同时段的血常规资料,观察其动态变化,并进行分析讨论。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择2019年广州血液中心天河机采点一年内捐献机采血小板20次及以上的血小板献血者106例(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所选献血者均符合国家献血健康检查标准,且采前外周血常规检测符合国家成分献血标准。
1.2主要仪器及试剂 本次随机抽样中,献血者使用的血细胞分离机为美国CaridianBCT公司的Trima ac-cel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和美国Fenwal公司的Amicus血细胞分离机。血细胞分离机的工作原理为:献血者部分全血会被采集送入特制的无菌封闭管路,利用血液不同成分的比重差异这一特点将其离心分层,收集目标采集层面部分,并把其他血液部分回输至献血者体内。
所用血常规检测仪器均为迈瑞PC-3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及其配套测试剂。
1.3献血者标本采集及检测 定期收集献血者首次、1个月、6个月、1年时献血前血样标本(5 mL静脉血于EDTA-K2抗凝试管内,分别检测其捐献机采血小板前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计数)。
2 结果
2.1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统计数据见表1。1个月、6个月、1年与首次比较的t值分别为-4.26、-5.93、-6.38,而t0.05/2,105= 1.987,P<0.05;6个月与1年比较的t值为-0.915,P>0.05。
表1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红细胞计数
2.2血红蛋白计数 血红蛋白计数统计数据见表2。1个月、6个月、1年与首次比较的t值分别为-2.79、-5.04、-7.19,而t0.05/2,105=1.987,P<0.05;6个月与1年比较的t值为-2.86,P<0.05。
表2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红蛋白计数
2.3血细胞压积 血细胞压积统计数据见表3。1个月、6个月、1年与首次比较的t值分别为-4.78、-4.66、-5.72,而t0.05/2,105=1.987,P<0.05;6个月与1年比较的t值为-1.88,P>0.05。
表3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细胞压积
2.4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统计数据见表4。1个月、6个月、1年与首次比较的t值分别为0.26、4.11、7.32,而t0.05/2,105=1.987,前者P>0.05,后两者P<0.05;6个月与1年比较的t值为2.324,P<0.05。
表4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计数
3 讨论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机采血小板因其突出的优点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临床的使用量也随之增长。而在目前,机采血小板的来源只能是健康献血者的无偿捐献。在2012年修订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当中规定机采血小板的捐献间隔期缩短为不小于2周且不大于24次/年[3-4]。机采血小板以采集血小板和部分血浆成分为主,但在周期内多次捐献过程中难免出现以下问题:机器采集所需成分后,其他成分回输到献血者体内,但最终每次均会有约30 mL的全血损失在一次性采集管道里,未能完全回输;血小板的再生周期为5~7天,那么经常定期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他们身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能与之适应呢?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调整适应,达到平稳状态呢?希望通过这次研究初步观察每年捐献机采血小板20次及以上的献血者指定时间点中献血前的外周血常规指标数据,并分析其变化规律,作出初步探讨,为保护他们安全献血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同时根据讨论结果,作出合理的建议。
由以上统计数据可见,在一年内捐献机采血小板20次及以上的献血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及血细胞压积在这一年中的1个月、6个月、1年与首次比较均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采集数据观察,一年内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以上三项指标说明均受到影响,且累计次数越多,影响越明显。血红蛋白的再生周期约为3个月,约20天一次,每次约30 mL的全血损失还是给献血者身体造成了一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未能完全代偿。而6个月与1年的比较中,血红蛋白计数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推断,在经过半年的适应,献血者体内的骨髓造血微环境已适应相对频繁的机采血小板捐献和少量全血的损失,可相对及时代偿调节,这种调节主要通过维持红细胞个数的稳定,故上述数据显示并无差异,但是新生的红细胞形态及其功能则需要作进一步研究[5-6]。
而在血小板计数方面,一年内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20次及以上)的献血者在这一年中的1个月、6个月、1年与首次比较均有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6个月与1年的比较中,血小板计数仍有上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数据表明,一年内多次捐献血小板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献血者骨髓的代偿功能,这是因为血小板的再生周期比较短,有相关研究曾指出捐献机采血小板4天后,献血者外周血小板计数即可恢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在血小板方面,献血者身体代偿功能仍未能达到稳态,可能与体内血小板含量反复波动有关[7]。
综上所述,按照《献血细者健康检査要求》中的要求进行检测和采集血液的,对大部分献血者的献血安全是有初步保障的。但是应该考虑献血个体化建议,如每次根据恢复情况,建议个体化的献血间隔期,为更好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提出指导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