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孩家庭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2020-11-08陈松林郭珺
陈松林 郭珺
【摘 要】随着“全面二孩”人口生育政策的实施,二孩家庭在育儿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忽视首孩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对首孩期待过高、不能正确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等。为应对二孩家庭的育儿挑战,家长可以尝试如下教育策略:1.理解“大孩”的沮丧情绪和“反常”行为;2.划分物品归属;3.公平处理孩子之间的争吵;4.不要在两个孩子之间做比较。
【关键词】二孩;家庭教育;育儿策略
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人口生育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二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的比重达59.5%,明顯高于一孩。[3]随着二孩的到来,如何养育孩子也为二孩父母和家庭带来了不少困扰,比如“以前受宠的老大现在无暇顾及”、“哥哥总是欺负妹妹”等,让二孩家庭的教育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关于二孩家庭育儿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关于二孩家庭中首孩的心理健康、二孩家庭中孩子的发展情况、父母所面临的教育困难等都成为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有研究以中国二孩家庭为对象,考察了二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二胎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社会能力显著高于头胎儿童,愤怒攻击、焦虑退宿显著低于头胎儿童;头胎儿童中,适应不良型占比最高;二胎儿童中,适应良好型和适应一般型占比较高;家庭环境和父母积极教养对二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解释率均大于出生次序的解释率,且父母积极教养的解释率最高。[4]也有研究对二孩家庭中首孩和父母感知到的生活变化和心理困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0.6%的首孩对二孩持积极态度,低年级首孩更容易接受二孩,且事先沟通对日后的同胞关系有积极影响;二孩的到来让37.5%的首孩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且首孩是女生的同胞组合更容易发生矛盾;首孩与父母在物质分配和情感支持上的“公平度”认知不一致。[5]由此可以看出,在二孩家庭中,不管是首孩、二孩还是家长,在生活与心理适应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二孩家庭的家庭教育误区
在二孩家庭中,父母常见的家庭教养观念误区是忽视首孩的“主体性”,引发首孩一系列的情绪和心理行为问题。“二孩”出生之后,多数家长都会将精力和时间更多用于“二孩”身上,对“二胎家庭”的现状调查中发现,26.92%的家庭在有了二孩之后,改变了对“大宝”的态度;有33.77%的孩子不清楚自己的父母是否爱自己或者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6]其次,家长也容易对首孩期望过高。多数家庭中,不管“首孩”之前表现如何,“二孩”到来之后,家长就认为“首孩”应该成为“大哥哥”、“大姐姐”,应该懂得谦让,懂得照顾弟弟、妹妹。在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时,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还小,你要懂事呀。”其实,父母的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
首先,对于二孩来说,“二孩”会将父母视为自己的保护人,会学会通过大哭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从而在与“大孩”的竞争中获胜。其次,对于大孩来说,如果父母“偏袒”弟弟妹妹,他们则会感到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爱,产生委屈、伤心,甚至愤怒的情绪情感,也会加深对“二孩”的敌意。从14-16个月开始,随着幼儿个人意识和权力意识的萌生,较小的孩子通常会开始挑起对较大孩子的敌对行为,因此,父母在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争吵时,更需要谨慎和公平公正。
三、二孩家庭的家庭教育策略
为应对二孩家庭的教育困境,可以尝试如下教育策略:
(一)理解“首孩”的沮丧情绪和“反常”行为
面对 “二孩”的到来,“首孩”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落和怨恨情绪,父母要理解“首孩”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很多家长也会发现,在“二孩”到来之后,“首孩”会出现很多“反常”行为,比如“首孩要睡二孩的婴儿床”、“首孩突然自己不走路,非要让父母抱”等,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面对首孩的“反常”行为,父母不要嘲笑、批评,也不要给予过分关注,可以允许“首孩”实现一两次自己的愿望,但同时也要告诉“首孩”,他们不需要像弟弟妹妹那样表现来获得关爱。当“首孩”表现得体时,父母要及时进行赞扬和鼓励,让“首孩”知道哪些行为能够获得父母的关爱。
(二)划分物品归属
孩子之间争抢玩具时,一些父母会要求“首孩”把玩具让给“二孩”,这种做法也是不合适的。合适的做法是明确物品归属,划分清楚“首孩”和“二孩”的物品,让“首孩”对自己的物品有决定权,允许“首孩”决定是否让“二孩”玩自己的玩具。
(三)公平处理孩子之间的争吵
在孩子争吵时,如果没有危险和攻击性行为,父母最好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来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要公平公正地处理孩子之间的争吵,不要偏袒任何一方。同时,要告诉孩子争吵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应鼓励孩子通过协商等方式寻找双方都满意的问题解决方式,这也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
(四)不要在两个孩子之间做比较
生活中,有些父母喜欢将孩子进行比较,比如“你妹妹比你有礼貌”,实际上,这不仅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消极影响,还会影响孩子之间的关系,让“首孩”更加讨厌“二孩”,对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也没有帮助。父母应该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特点和优势,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对孩子持有适度的期待,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为应对“二孩”到来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家长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到“二孩”到来对“首孩”的影响,正确处理“首孩”与“二孩”之间的关系,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处理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为两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文谢尔弗主编,陈铭宇.周莉.池丽叶译(2版).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美]伯顿L.怀特著,宋苗译.从出生到3岁——婴幼儿能力发展与早期教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3]张毅.人口总量增速放缓 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1/19/t20200119_34154542.shtml,2020-1-19 /2021-7-17.
[4]刘倩倩,洪秀敏.二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全球教育展望,2021:(6).
[5]明文,何轶斓.“全面二孩”政策下首孩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建议——基于首孩和父母的双重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
[6]聂倩倩.“二孩家庭”大孩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0,(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