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地铁16号线马连洼车站 PBA法施工地表沉降控制关键技术

2020-11-08陈廷涛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20期
关键词:导洞模拟计算格栅

陈廷涛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 610031)

1 工程概况

北京地铁16号线工程马连洼站为地下2层三跨连拱直墙结构,总长 282.1m,宽 21.6m,站台宽度 12m。车站主体采用洞桩法(PBA)施工,顶板覆土厚 9.87m。车站主体主体小导洞开挖支护标准段采用6导洞开挖施工,设备区段采用8导洞开挖施工。

车站开挖范围内地层分别为:①1 杂填土、①素填土、②2黏土、②1 粉质黏土、③1 粉质黏土、③粉土、⑤2 细砂、⑤卵石、⑥粉质黏土。地下水的类型分别是潜水(二):含水层主要为⑤卵石层,稳定水位深度 18.0~20.5m,层间水~层间~承压水(三):含水层主要为⑥3 细中砂层、⑦卵石层和⑦2 粉细砂层,稳定水位深度 21.0~23.3m。

2 车站施工数值模拟

根据马连洼站 PBA 法施工设计情况,对8导洞开挖过程施工采用 ANSYS 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导洞位置如图1所示。为此本次计算将工况分为:(1)开挖顺序为(1)、(4)→(2)、(3)→A、D→B、C;(2)开挖顺序为(2)、(3)→(1)、(4)→B、C→A、D;(3)挖顺序为 A、D→B、C→(1)、(4)→(2)、(3)。最终计算得出沉降曲线如图 2~图4所示。

图1 导洞位置图

图2 工况 1( z=0m处) 地表沉降曲线图

图3 工况 2( z=0m处) 地表沉降曲线图

图4 工况 3( z=0m处) 地表沉降曲线图

通过对工况1和工况2的对比可以看出,先开挖外侧导洞在上部导洞开挖过程中有利于降低地表沉降,而对比工况1 和工况3发现,虽然先开挖下部导洞,初期沉降较小,但随着后续上部导洞的开挖,由群洞效应引起地表沉降叠加使地表沉降迅速增大,不利于沉降控制措施的实施,同时,在施工开挖完成后,工况1的最终位移值最小,所以,建议采用工况 1:(1)、(4)→(2)、(3)→A、D→B、C 的顺序进行导洞开挖。

3 马连洼车站 PBA法施工关键技术

3.1 马头门施工

PBA 工法马头门施工是结构受力转换的重要环节,是控制沉降的重要工序。关键技术措施为:

1)导洞马头门钢筋混凝土破除时,应提前对临时仰拱采取换撑措施。换撑采用双拼 I22a 门式架型钢支撑临时仰拱,另增设一道 I22a 横撑于导洞洞口处,与临时仰拱焊接相连,用于平衡导洞开洞处横通道侧壁土体造成的偏压[1]。

2)马头门开洞前,在起拱线上沿开挖轮廓线外打设双排超前小导管,水平打设,管长 4m。

3)破除导洞洞门格栅,安装首榀格栅钢架上半部分,在拱脚处迅速焊接一根 I22“a 卡口撑”将拱架迅速临时封闭成环,并打设锁脚锚杆与拱架牢固焊接。导洞洞口格栅采用双主筋3 榀连立加强支护。

4)主体小导洞上半断面钢筋混凝土破除完毕之后,继续向前开挖掘进 3~5m,方可破除下半部分钢筋混凝土[2]。

3.2 导洞施工

导洞施工顺序采用前述模拟计算比选的推荐方案。关键技术措施如下:

1)导 洞 开 挖时 为 避 免 群 洞 效 应 ,同 层 前 后 错 开 不 小 于10m,上下层导洞错开不小于 15m,横通道相对导洞错开不小于 15m。

2)主体导洞内土方采用两台阶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施工,人工开挖,遇到砂夹石,硬质黏土等紧密坚硬围岩时,可使用风镐等小型机具配合开挖。洞内台阶长度以 4.5~5m 为宜。开挖后及时架设格栅挂网喷射混凝土,完成初支封闭[3]。

3)导洞开挖过程中采用 φ42mm×3.25mm 小导管超前注浆加固地层,小导管长 2m,纵向每榀钢架打设一环,环向间距0.3m,与垂直线夹角为 10°~15°,采用单液水泥浆。若遇到细砂层,间距可适当加密,浆液选用双液浆[4]。

4)在进行小导洞开挖支护施工时,严格控制上层导洞格栅间距和安装精度,减少误差,保证两侧边导洞、中导洞横向同排格栅在同一断面上,以确保后续施工的扣拱格栅和小导洞格栅能良好连接。

3.3 初支扣拱施工

车站主体边桩顶冠梁施工时,进行边导洞内扣拱;拱顶间扣拱随车站大断面土方开挖进行,每 0.5m 为一个循环,同时严格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做好支护工作。关键施工技术措施如下:

1)边导洞内扣拱由导洞里侧向导洞外,在边导洞开挖、初支完成后,随边桩顶冠梁施工进度进行。扣拱时,在桩顶冠梁处预埋钢筋。扣拱时,若出现螺栓孔眼对接困难的现象,可将格栅连接钢板满焊。

2)导洞间格栅扣拱采用的大拱格栅端头一端为螺栓连接,一端采用角钢与预埋钢板焊接,做到格栅可调,保证在因施工误差导致导洞格栅出现错位的情况下扣拱成功。

3)导洞边桩及洞内扣拱施工完毕后,边桩、扣拱与导洞之间的初支间隙应填充密实,以保证初支所收的土压力能顺利的传到车站的整个支撑体系[5]。

3.4 二衬扣拱施工

二次衬砌扣拱施工需拆除初期支护,完成结构受力转换,是 PBA 工法中最为关键的工序,也是风险较高的工序。施工关键工序及相关措施如下:

1)施工前,首先完成边导洞内侧拱和侧拱背后回填。

2)初支拆除前需提前测取拱顶沉降初始数据,破除首段9m 初支混凝土,测取拱顶沉降监测数据(不小于1次/d),后续其余段初支每次拆除不大于一个柱跨(6m),破除时监测数据按1次/d 测取。

3)中跨先扣,边跨初支扣拱滞后 12m 对称施工;初支扣拱完成后进行边跨二衬扣拱。

4)顶纵梁及二衬扣拱施工时应预埋钢拉杆,待二衬扣拱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即时将钢拉杆通过套筒或焊接连成整体。顶纵梁与二衬扣拱整体浇注。

4 实际监测数据分析

选取车站一典型横断面(8 导洞处),选取该断面在8个小导洞同时施工时,各点的累计沉降数据统计,地表累计沉降曲线如图5和表1所示。

图5 典型断面测点沉降图

表1 典型断面测点沉降值

选取上述断面中地表特征监测点位(ML1)DB30-04 全过程累计沉降数据整理分析,得出该点历时沉降曲线(见图 6)。

图6 (ML1)DB30-04点沉降时程曲线

通过图5和图6的分析可以看出:

1)图5显示,车站在8个导洞同时开挖时,沉降槽曲线与前述模拟计算沉降规律、形状相似,数值结果接近,说明本次模拟选型合理,效果较好。

2)实测数据与模拟计算结果有偏差,且实测数据较模拟计算结果偏大。主要原因是在模拟计算过程中未考虑降水因素,以及实际过程中注浆因素的影响。

3)图6显示,PBA 工法在车站施工过程中,不同工序对地表沉降的贡献各有不同,其中,小导洞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最大,依次是初支扣拱、二衬扣拱,桩梁体系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最小。二衬扣拱完成后,基本趋于平稳,在后续车站内土方大开挖对地表沉降几乎没有影响。

4)在群洞效应的影响下,测点受到的小导洞影响越多,沉降越大,距离越近,影响越大。在下层小导洞的施工过程中,对测点的沉降影响尤为明显。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建模和数值分析以及实践证明,PBA 工法在车站小导洞施工顺序上选用先上后下,先边后中对沉降的控制的是合理的。

2)PBA 工法施工过程中,对沉降贡献较大的工序分别为小导洞施工、初支扣拱施工、二衬扣拱施工。小导洞施工过程中,马头门的破除顺序、临时仰拱的换撑、施工步序以及导洞施工格栅的安装精度是控制沉降的关键;初支扣拱中格栅的安装精度是控制沉降的关键;二衬扣拱中,格栅的拆除顺序和长度是控制沉降的关键。

3)本文以马连洼车站为例,进行施工技术分析总结,提出的技术方法有针对性,但无普适性,仅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导洞模拟计算格栅
导流格栅对发射箱内流场环境影响研究
PBA 工法暗挖车站导洞施工应力场分布研究
PBA工法暗挖关键步序对黄土地区车站地表沉降影响研究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2)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1)
暗挖车站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导洞环境效应分析
挤出发泡片材褶皱分析及模拟计算
汽车格栅双色注射模具设计
承压富水砂土地层桩洞法施工变形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