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真实体验,构建英语童真课堂
——以Project 2 Reuse and Recycle为例

2020-11-07

英语教师 2020年19期
关键词:童真态度价值观

陈 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目标的制订更加科学、完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与技能作为第一维目标,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第二维目标,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交往体验与基本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第三维目标,是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人生态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段红丽 2017)。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提出使得一线教师日益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教学目标的制订。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然而,通过观察发现,虽然一线教师具有制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教学目标的意识,但在达成这一维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却时常忽略挖掘文本的文化、情感内涵而直接进行情感的“贴标签”,或者忽略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基础而过度拔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内心真情实感的触动。

真实的情感共鸣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真实的情感态度的教育必定建立在激活学生真实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逻辑、认知等思维快速发展但并不成熟的心理特点。基于小学生的这些特点,“童真课堂”理念应运而生。童真课堂是以“童”为本的课堂,是以“真”为先的课堂(张伶俐2019)。童真课堂的四个课程核心要求是“教在起点、重在经历、贵在倾听、乐在分享”(赵建华2016)。“教在起点”即根据儿童的学习起点来确定教学的出发点。童真课堂关注儿童的认知起点,即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重在经历”即儿童的学习需要在课堂中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倾听不只是单向静态地吸纳和汲取信息,倾听中的儿童更多的是处在他人观点和自我认知间的比照、整合等思维活动中。倾听的过程是认知的再度重建,是儿童课堂学习的深度事实经历。分享是倾听的自然生成。分享的过程是在倾听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对观点表达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的过程,是各种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的过程,是课堂教学成果生成的过程。

因此,为了更好地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达成每课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应站在儿童的立场,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构建英语童真课堂。下面以译林版牛津《英语》六年级(上)Project2ReuseandRecycle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如何运用童真课堂这一理念帮助教师自然、真实地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三至六年级每一册都设有两个Project板块。Project是在每四个单元之后安排的一个综合语言实践项目,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综合运用前几个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译林版牛津《英语》六年级(上)Project 2的主题为Reuse and Recycle,这一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它与六年级(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这两个单元的主题紧密相关,却又不完全重合。将本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在本课结束时,学生应该能够正确理解再利用(reuse)和回收利用(recycle)的意义,提高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的意识,并自觉付诸行动。紧扣童真课堂的四个课程核心,将课堂教学活动根植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中,以期循循善诱,自然而然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一、已知“引”未知,探教学起点

通过对译林版牛津《英语》六年级(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这两个单元的学习,结合平时的生活经历,学生对于再利用和回收利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再利用和回收利用似乎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话题。但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再利用和回收利用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可能会难倒学生,因此需要首先解决“what”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再利用和回收利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然后确定教学起点。在课堂伊始,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见图1、图2):

图1

图2

教师要求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的图片进行分类,并小组讨论,尝试说明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的区别。教师在学生尝试区分的过程中可以准确定位他们的认知起点,灵活引导他们彼此补充、纠正、辩论,帮助他们厘清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的区别:用旧的物品做成新的物品叫作再利用,物品被送到工厂加工成新的物品叫作回收利用(Things are reused by ourselves to make new things,while things are recycled to the factories to make new things.)。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哪些物品可以被再利用?(What can be reused?)哪些物品可以被回收利用?(What can be recycled?)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一方面教师能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对于利用和回收利用的认知起点,并根据他们的认知起点灵活地呈现新知;另一方面学生不仅能够准确区分再利用和回收利用这两个核心概念,更能在收集图片、小组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相关的生活体验的记忆,如学生说到饼干盒子可以被再利用为存钱罐,玻璃牛奶瓶可以被再利用为花瓶,用过的电池必须扔到标有“回收利用”的垃圾桶里……学生的这些真实生活体验能为后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

二、现象“究”原因,促情感共鸣

本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的意义,提高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的意识,并自觉付诸行动。

每一个行动的实施背后必定有其情感价值的认同。

为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的意义与价值,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关于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思考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等相关行为背后的原因,在解决“why”的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再利用和回收利用价值的内在认同。为此,教师向学生提问:

(1)我们为什么需要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物品?(Why do we need to reuse and recycle things?)

(2)谁是你家里最擅长再利用物品的人?(Who is good at reusing things in your family?)他 /她为什么总是那么做?(Why does he/she always do that?)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非常丰富。学生回答:我们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物品来保护地球(We reuse and recycle things to protect our Earth);我们再利用物品可以省钱(We reuse things to save money);我们再利用和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We reuse and recycle things and less rubbish are made)……不难发现学生的回答局限于环境保护或者经济利益的原因。此时,教师可引入著名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该绘本讲述了爷爷总是有办法帮助小约瑟把旧的东西变成新的东西。从这个绘本中,学生能够感悟到:再利用的原因除了环保和经济,还可以是因为“念旧”,因为爱。在教师铺垫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站在新的角度思考第二个问题,他们能够立刻联想到自己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并找出这些日常生活行为背后的原因,也许他们会想到自己的奶奶曾因为自己出生时包裹过的毯子具有纪念意义而把它改成一件马甲给自己穿上;也许他们会想到自己因为舍不得扔掉爸爸出差给自己带回的精致的糖果盒子而将其用作了笔筒……此时这些因为“爱”这个原因的再利用,让他们能切身体会,感同身受。

三、倾听“伴”分享,唤反思行动

所有被内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一般都会被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即最后都会落实到“how”的问题上来。因此,在本堂课结束之后,教师也期待自己的学生能够带着真情实感,心甘情愿地成为善于利用和回收利用的“小达人”。所以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见图3、图4)。

图3

图4

前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充分讨论今后对于再利用和回收利用将会采取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有效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同伴诉说和倾听。学生彼此诉说与倾听的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更是一个进行同伴学习与自我反省的过程。教师在这一环节听到了许多精彩的回答,如“我将会把我妈妈的裙子改一改自己穿。(I’m going to use my mother’s clothes to make a new dress for me.)我将会把纸盒子做成机器人,送给我弟弟。(I’m going to use the paper boxes to make a robot for my little brother.),等等”。

后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张号召大家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物品的海报,并展示出来。学生通过此前的教学活动已经精准把握何为再利用和回收利用,深刻理解为何需要再利用和回收利用,认知和情感的铺垫均已到位,此时他们“行动的欲望”呼之欲出。学生在设计海报的过程中更富有感情,海报成品也更富有生活气息,更有真情实感,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在互相展示、分享海报时自然而然地彼此欣赏,课后也更容易将利用和回收利用的意识付诸行动,此时,本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自然达成。

如何更自然、有效地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线英语教师难以规避的现实问题。为了自然、高效地达成本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师紧紧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步步为营,通过“what—why—how”这一主线不断激活学生关于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以真情感促行动。

为了自然、高效地达成每一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线教师应在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时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根植于其真实生活经历之中,把握其认知起点,重视其情感认同的经历,创建学生间倾听、分享的氛围,构建英语的童真课堂。

猜你喜欢

童真态度价值观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想东想西”展童真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奇趣童真 欢乐亲子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