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生态观视阈下科技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2020-11-06丛培虎姜媛邱晓东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3期
关键词:模式优化科技管理

丛培虎 姜媛 邱晓东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从改革开放之初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代工生产等“汗水”因素驱动转向更多的依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力资本提升等“灵感”因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实现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在于创新。增强对科技管理模式优化、生态要求等的研究有助于理论研究者和科技政策制定者对基础研究创新成果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我国实施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创新生态观视阈下科技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生态观视阈下;科技管理;模式优化

引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在未来科技管理创新政策的设计中,应更多从创新生态理念的要求出发,既要注重提升各项创新主体的水平、保护多样化的特征,也要从其他科研角度和能量流的角度进行优化,提高整体的科技管理水平。

1、创新生态观的内涵界定

1.1  技术生态

任何技术的生存与发展都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技术与技术之间具有共生、互补、竞争等多种关系。技术生态体系是指技术研发所需要的设备、材料、工艺和上下游的配合。技术创新不能只考虑单个技术,而应把技术看作是一个包含相关技术且隶属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集成系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摒弃以往“闭门造车”的技术开发思路,树立更加开放的思维和长远的目光,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了解竞争对手状态,整合可利用的创新资源,共同为技术创新服务。通过构建良好的技术生态,除了单纯地提供更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外,也有助于实现从技术成果向实用产品的转化,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进而反哺技术创新。

1.2  产品生态

技术先进并不一定能够占有市场,在创新方面,不能仅盯着技术这一个方面。从技术到产品的生态体系需要配套的技术以及其他非技术因素的支撑。产品生态强调技术和技术、技术和非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非技术因素包括:支持企业创新的政府机构和政策环境;协助企业实现创新的金融机构(如风投机构);服务企业创新的中介机构;开展创新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生产者、供应商、投资商,以及创新产品最终面向的用户和消费者群体等。这些非技术因素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缺乏任何一个非技术因素,产品创新都难以实现。

2、目前科技管理的现状

2.1  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较少,科研与市场脱节

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基本从自身理论出发,以“闭门造车”的情况居多,研究的结论、实验室的数据缺乏实践的检验,包括诸多高级别刊物上所发表的文章也存在这个情况,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少,没有很好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使有部分科研单位与委托单位联合开发,但科研成果专业性针对性过强,市场应用过少,很难实现深入推广和多次转化。

2.2  企业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热情,主体作用不明显

相对于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市场敏感度更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离不开企业将之产业化,在这个艰巨的探索中,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少走弯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明显不高,企业紧跟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高效低成本,而院校、科研院所追求高水平有影响力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两者对于科技成果的需求目标很难协调一致。同時在技术方面企业处于弱势,后期如没有科研单位源源不断的投入和支持,企业很有可能将蒙受损失。

3、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新模式优化建议

3.1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其作用主要是构建更加开放、促进合作的市场环境。政府围绕技术建立创新生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针对已存在的技术;另一种是技术太早,生态还没有建立起来。针对已存在的技术,不仅要强调生态思维来配置国家科技资源,不能孤立地搞某一个技术,还要考虑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鼓励结成技术联盟。在后一种情况下,超前支持和前瞻部署是必要的。如果一个技术突破了,政府就要思考怎么要围绕这个技术建设生态。

3.2  强化顶层设计,确立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转化机制

要将科技成果最终转变为实际生产力最终的落脚点只能是企业,必须真正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发挥科技资金的导向作用。明确科技资金的拨付主要用于解决高新技术产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建设,在制定相关规划和指南时,必须多调研,多听取企业的建议和意见。二是加速产学研的深入融合。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科研组织创建研究创新联盟,规定产学研合作方式,在科研项目中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各方共同享受利益共同承担风险。三是加大对企业的财政支持。政府适当减少科技研究前期补助比例,增加对企业的后期补助,降低企业科研成本,鼓励企业购买科研设备,提供公共技术平台的支持。

3.3  个体层面

任何形式和任何时代的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产生都是科研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科研工作者是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产生的载体,也是构成基础研究创新生态的核心要素,基础研究的突破和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形成离不开众多潜心问道的科研工作者。“以心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广大科研工作者应看到自身的优势和蕴含的价值,在重大科学挑战和机遇面前积极搭建研究团队、营造学术氛围,创设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围绕基础研究前沿课题顺势而为,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规律,研究与当前科技发展相关的基础科学,成就一批顶尖科学家,产出重大原始创新。

3.4  国家层面

通过横向对比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政策和基础研究的投入,正视当前阶段我国在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方面的不足并践行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开展的政策机制,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础研究创新生态。一方面要不断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基础研究创新生态中核心层的支持和对要素层的投入,合理安排研发经费的投入,优化当前研发经费的支出结构,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制定更加有利于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产生的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制度。既积极引导在位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重视基础研究,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和长期研发投入,着重解决在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卡脖子”问题,同时积极纠正以往对科技成果不当的评价机制和对基础研究人才过分注重数量而轻视质量的考评机制,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强基础研究创新活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教创新环境下,我们应该努力加快对于科技研究工作的进度。运用创新生态观理念进行有效管理,合理对于科技项目的进行专门立项管理模式,推进其他科研创新活动的合作,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促进科技管理模式优化的必要性,满足我国新时期的科技创新发展整体需求。

参考文献:

[1]   石宇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

[2]   彭劲松.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4):34-35.

[3]   亢佳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美丽中国建设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   鲍宇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绿色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9.

[5]   郭婉茹.生态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模式优化科技管理
小议精细化管理及其在水电厂科技管理中的应用
KT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有效运用科技管理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的途径探讨
普通本科高校奖助模式优化研究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四川社区式老人看护模式发展的对策探讨
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模式探讨
财务管控模式优化的研究
针对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