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7-01-23董云杰杨红娟
董云杰+杨红娟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在新技术革命、产业结构升级、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培养本科层次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一线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开始在我国兴起。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KT学院高职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KT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vance of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the 21 century, under multiple action of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dating, global economy integr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persons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in the fields of productio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First the paper compares the persons training models in and abroad,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ersons training of th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in KT college. Last it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s and measures for the model optimization.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模式优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odel of persons training;model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18-05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就业岗位不断产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发生改变,特别是对高层次经管类人才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高职专科已很难适应一些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和部门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培养大量高职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还要培养大批高职本科层次的高级管理应用人才。
目前,经管类人才需求旺盛,但仍有企业感叹经管类人才难招,每年都有不少经管类专业应届高校大学生抱怨工作难找。探其原因,一方面,是用人企业需要高层次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存在“短板”,有些学校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技能训练,有的学校虽然注重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但却忽略了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因此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层次经管类人才紧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2011年1月召开的全国财经类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经管类高职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至今尚未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去研究和探索[1]。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KT学院经管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KT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对策和措施,从而更加高效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经管类人才。
1 国内外高职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1.1 国外高职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悠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四种近现代世界比较先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2]。
1.1.1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较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双元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元”指的是在办学主体方面学校与企业合作,在教学方面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简称FH)和双元制大学(简称DH)都采用“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双元制大学不仅培养理工类人才同时也培养经管类人才。这两类大学通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学生入学的前提条件是与提供培训岗位的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签订培训合同,以此保证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双元制大学的专职教师在全部教师中所占比例较低,但是素质很高必须获得博士学位,而且要有5年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其余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兼职教师,他们主要来自其他大学和职业实践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把握住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保证教学紧紧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生产的发展。这样,学生在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长为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具有很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前景。
1.1.2 澳大利亚TAFE模式
TAFE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的简称,这种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为各行业职业岗位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采用TAFE模式培养人才的主要是各地的TAFE学院,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都可以进入学院学习。TAFE学院的教学内容直接根据相关行业制定的标准确定,没有明确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分,理论和实践是一体化的。企业与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紧密合作,学生毕业时取得的学历文凭相当于有明确岗位技能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直接上岗,不需再经过其他职业培训或岗前培训。
1.1.3 北美CBE模式
CBE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育体系的简称,该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休斯顿大学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等相关理论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最早将CBE模式运用于职业教育的是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CBE模式已经成为加拿大和美国等北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CBE模式打破了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安排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职业能力不仅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包括知识、态度、经验、反馈(评估、评价)这四个方面内容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同行业综合职业能力的确定是由来自企业的专家和课程设计的专家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学校根据由各方面专家完成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管理者主要负责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能力提供学习资源,编制学习指南,学生根据学习指南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学习完成后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认为已经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1.1.4 英国“工读交替”模式。
英国“工读交替”模式也被称作“三明治”模式,是英国发展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培养模式,“工读交替”模式在英国发展了一百多年,成为英国高职教育最具代表性的产学研集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插入工作学期,学生在教室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从事实际工作的机会,并且这二者交替进行,以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英国“工读交替”模式根据学制长短分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通常是4年,采用“2+1+1”方式,即第1年、第2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在企业从事实际工作,第4年又回到学校学习、考试取得毕业文凭,短期通常是6个月。该模式下的学生分以企业为依托和以学校为依托两类,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在学习和工作期间都由企业付给薪金;以学校为依托的学生只有在企业工作期间取得报酬。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在企业实践中,学生可以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学校也可以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了应变能力。
1.2 国内高职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本科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遵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方针,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3]。
1.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在高职本科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首先选择特定的企业与之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然后针对企业的具体要求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根据之前签订的就业协议直接上岗就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岗位针对性很强,能够有效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做到无缝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就已经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不用为将来的就业岗位操心,可以专心学习知识、提前定位角色。而且通过与企业合作,还可以提前灌输企业文化以及开展岗前培训,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感受企业文化,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主要特征: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促使教师了解新知识、新技能,满足企业定制人才的需求,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1.2.2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依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培养过程分成校内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两个部分,通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使在校理论学习与在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形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拥有的教育资源,把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和以实践为主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环境下的学习和锻炼,使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基本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做合一”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学生学习的理论可以通过实际工作真正领会,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学习中解决;学期安排不完全按照传统的进行,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重新调整;这种模式要求企业与学校建立比较深入的合作关系,形成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便于安排学生的实训及顶岗实习;企业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等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录用上岗。
1.2.3 “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把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取证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达到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把“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具体化了,即通过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认证并取得证书,而且实施该模式学校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重新组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在毕业时取得“双证”,除毕业证外还有职业资格证,实现由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对学生的培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由于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使职业教育与就业能够对接。
1.3 国内外高职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启示
1.3.1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本位,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我们要尽量避免把高职本科教育仅仅作为一个为学生提供接受本科层次教育机会的学历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学科技能培训;或者把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某些企业输送简单劳动力而不高素质的人才。高职本科教育的出现应该解决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不高、就业能力欠缺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走入社会后才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3.2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成功的高职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能够满足行业企业要求,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之间必须建立有机的、强有力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真实的实践操作机会,从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单靠学校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要起主导作用,要让企业认识到培养后备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深远意义,意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获得企业在设备、技术、信息资源方面的支持,成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短高职本科经管类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加速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3.3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高职本科教育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为主要任务,在课程设计方面不需要过份强调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的重点和核心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要以强化岗位操作能力、实际应变能力的培养,突出经济管理特色,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增加实验、实践课时减少理论课时的同时,还要根据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键。就经管类专业而言要建立会计手工、会计电算化、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单证、企业模拟经营沙盘等等专业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模拟实训平台,进行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审计、海关报关等等仿真操作,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例如会计技能大赛、ERP沙盘企业模拟经营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使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不断的增强。
1.3.4 重视教师素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本科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的技术能力及职业岗位经历,是体现高职本科教育特色和实质的重要保障。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既懂经济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没有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变成空谈。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具有这样的职业内涵: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可以通过安排专职教师到相关的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顶岗工作和技术咨询,或者到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和教学;鼓励专职教师取得专业相关职业资格。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企业中选聘优秀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骨干等到学校担任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改变现有教师职称评聘制度,适当向应用型教师和实践教学环节倾斜,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 KT高职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本文通过对KT学院大四在校学生、经管系教师、接收该校学生就业的企业这三大群体的455个样本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基于KT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目前的就业胜任力现状,探索了KT高职本科经管类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对于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一点,学生和企业的评价都是最低的,只有教师对这一条的评价稍好一些,但也不高。对于对突发情况能够随机应变,急中生智、能准确判断所获取信息本身的价值及有效性、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这三条,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企业对此的评价都很低。这种状况表明KT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把握不到位或者是结构有问题,所学非所用;二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不明显。导致这两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设置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窠臼
KT学院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延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实训放在专业课学习之后集中进行。这种课程设置模式适合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不适宜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2 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等理论课程的教学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融会贯通。
2.3 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
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作支撑,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实习、实训设施,KT学院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院的“经管类专业综合实训基地”被评为“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但是实际使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看2013-2014学年经管类校内实训基地的综合使用率达到了75%,但是这当中作为普通教室用于理论教学的课时占了一半以上,有的实验室安排的实训与实验室自身的功能并没有太多联系,实验室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掌握也无法落到实处。
2.4 校企合作发展不完善,职业技能教育效果不理想
KT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也始终强调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积极寻求与企业进行合作,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以经管系来看,目前已经与30多个企业签署了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其中有三分之二尚停留在纸上,还没有展开具体的共建活动;另外三分之一局限于为经管系的学生提供有限顶岗实习的岗位和就业机会,尚处于校企合作的较低层次,学生在企业实习不一定能够得到专业对口的适合岗位,能否提高本专业的职业技能也缺乏保障,企业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大大缩减,校企合作实际上依然是学校教育为主,职业技能性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与校企合作的实质意义相差甚远。
2.5 师资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教师是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KT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师资数量不足和“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经管系在校学生人数为1750人而专任教师仅25人,师生比为1:70,只靠本校教师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经管系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教学工作量是由外聘教师完成的,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双师型”教师就更少,在25名专任教师中仅有6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24%。按照2003年教育部颁发《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合格标准要求青年教师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24%的比例距离合格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
3 KT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KT学院经管类专业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探索创新,锐意进取,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才能找到真正合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
3.1 KT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
3.1.1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结合KT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前述调查问卷因素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KT学院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应明确界定为:面向云南省经济和产业发展,主要为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具体包括社会能力目标、工作能力目标和创新能力目标三个关键要素。
3.1.2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KT学院经管类专业的设置基本延续普通本科的专业设置,目前设4个专业,分别为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这种传统的专业设置方式与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并不是很高,不能实现专业结构与地区产业发展的对接。另外从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看,除了医药、艺术院校外,几乎所有院校都开设有这四个专业,已经体现不出专业特色,学生就业时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所以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动向,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顺应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经济、产业和企业急需的经管类专业人才。
①会计专业应该明确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审计方向,另一个是中小企业会计方向。会计专业人才各行业都需要,但是从近几年到KT学院招聘毕业生的企业类型看,会计师事务所和中小企业居多,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很少来招聘。未来随着“一路一带”战略的推进,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此外,国家鼓励创新创业政策也必将催生大量的中小企业。面对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只有调整会计专业的专业方向才能把会计专业办出特色,提高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②财务管理专业应把重点放在财务金融方向上。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金融领域长期由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逐步被打破,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长期规范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肯定会增加。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在云南省形成以昆明为核心的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结算中心、货币交易中心、票据交易中心,相关的金融行业将得到很大发展,对具备金融知识的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
③新增酒店管理专业。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产业是支柱产业,伴随旅游业的发展,酒店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增加了,但是省内高职院校设立酒店管理专业的不多,特别是本科层次的,酒店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随着未来跨境旅游的发展,酒店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新增酒店管理专业可以为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发展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
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针对云南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云南省落实“一路一带”战略的具体举措。随着这两个合作项目的深入推进,云南省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13年云南省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08.9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1%[4],今后这个增长速度还会加快,外贸行业将迎来较快的发展,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加强国贸专业符合云南省外贸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⑤市场营销专业在维持现状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专业方向。一方面,K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房地产行业就业的比例较大,2015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增速放缓,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市场营销专业应根据这一趋势开辟网络营销专业方向,为各传统产业培养新型营销人才。
3.2 KT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根据胜任素质理论[5]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认为KT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关键要素为出发点设计课程结构、运用问卷调查中调查对象建议的培养途径,主要依靠“双师型”教师,按照校企合作的原则,切实培养关键要素所体现的就业胜任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实达成。
3.2.1 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要实现KT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明确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按照胜任素质理论,胜任力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识、特质与动机几个要素,在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胜任素质模型是具有差异性的。KT学院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就要以经管类职业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为导向来设计,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的原则,以职业岗位胜任素质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3.2.2 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KT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尤其需要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又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较低,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切实加强工学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经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一方面要向社会引进“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立足校企合作,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2.3 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人才培养活动中使培养对象参与到一系列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中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分为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基本途径和综合途径[6]。教学途径是指正常的教学活动,非教学途径是相对于教学途径而言的,包括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被称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活动。基本途径就是采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普遍认同和采纳的方式,综合途径就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途径。根据“教学做合一”理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以综合途径和非教学途径为主,具体到KT学院的经管类人才培养,应该建立起以校企合作为主,以学生社团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辅的培养途径。
3.2.4 评估体系
人才培养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等要素及时进行反馈与调节,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由于KT学院经管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因此对其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评估在遵循《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精神的前提下,也要考虑专业自身的特点,适当突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入企业和行业参与人才评估,构建包括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学生的多角度、多主体的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二是要改变现行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多方位、多视角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与评价。
4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KT学院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实践的成功经验,从实践运作的角度提出了KT学院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对策措施,得出结论如下:①通过对以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为典型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和分析,结合国内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②分析KT学院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并运用胜任素质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KT学院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的主要问题,例如: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体系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窠臼、校企合作发展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等,正是这些因素影响了KT学院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真正落实。③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的经验,主要从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运用胜任素质理论设计课程模块;深化校企合作,更加注重职业岗位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KT学院高职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全国财经类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京举行[EB].http://edu.people.com.cn/GB/79457/13683870.html,2011.01.
[2]魏红武,陆维玲,戴春,等.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与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4):102-104.
[3]史文雅,薛永军,宋明伟,等.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53-54.
[4]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许安国.基于胜任素质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教师管理模式构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9-95.
[6]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187-188.
[7]俞建伟.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4):32-35.
[8]宋旭红.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0(07):55-58.
[9]李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2.
[10]郭和平,陆曦.对高职升本科的定位及实施方案构想[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21(6):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