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唐新语》史学价值研究

2020-11-06王若夏

文存阅刊 2020年18期

摘要:《大唐新语》是一本唐代史料笔记,是唐朝官员刘肃所著。所记内容丰富,而本文主要分析其中多段史料,从而探究唐代历史与人物的史学价值。

关键词:唐代历史;史学价值

《大唐新语》又名《唐新语》为唐代史料笔记,是唐朝官员刘肃所著。多数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据此书自序,书成于唐朝元和年间,所记录的内容从唐初历史直至代宗大历年间。仿照南朝刘义庆所撰写的《世说新语》体例,分为清廉﹑持法﹑政能﹑忠烈﹑节义﹑孝行等共有30门。多记录了一些唐朝遗闻秩事,所蕴含的史学价值丰富,对研究唐代历史与人物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张九龄,开元中为中书令,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奏裨将安禄山频失利,送就戮于京师。九龄批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及到中书,九龄与语,久之,因奏曰:“禄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之意,误害忠良。”更加官爵,放归本道。至德初,玄宗在成都思九龄之先觉,诏曰:“正大厦者,柱石之力;昌帝业者,辅相之臣。生则保其雄名,殁则称其盛德。饰终未允于人望,加赠实存于国章。故中书令张九龄,维岳降神,济川作相,开元之际,寅亮成功;谠言定于社稷,先觉合于蓍龟,永怀贤弼,可谓大臣。竹帛犹存,樵苏必禁。爰従八命之秩,更重三台之位。可赐司徒。”仍令遣使,就韶州致祭者。”(《大唐新语》之《匡赞第一》)

这段史料是记录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的。张九龄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宰相,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后人,出身名门。刘肃在这里记载了一段张九龄劝谏唐玄宗杀了安禄山的史料。安禄山是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副将,作战频频失利,被张守珪送到京师处决。张九龄作为中书令批示,“田穰苴出军,诛杀了迟到的监军庄贾;孙武行军令,也斩杀了吴王阖闾的宫嫔。”后张九龄又向唐玄宗进言:“安禄山狼子野心,有谋逆的面相,臣恳请以他犯罪的名义杀了他,以绝后患。”但是唐玄宗没有采纳张九龄的意见,反而放了安禄山,并加官进爵。后安禄山果然起兵反叛。唐玄宗在成都想起张九龄的先见之明,下诏褒奖张九龄有“柱石之力”,“辅相”之才,直言能安定社稷,有先见之明,可以赐予司徒之位,并遣使臣到韶州祭祀张九龄。

萧瑀,唐朝初年宰相,名列凌烟阁第九位功臣,后梁明帝萧岿的第七子,隋炀帝的萧皇后的弟弟。萧瑀是南朝梁朝皇室成员。刘肃在此记载,萧瑀在唐朝贞观年间官拜左仆射,即宰相之职。唐太宗称赞他“没有被优渥的利禄所诱惑,也不惧怕受刑罚,真是担负国家安危的重臣呀。”刘肃特别记载太宗专门赐诗给萧瑀,“只有经过疾风的考验,才会知道什么是劲草;社会动荡,才能分辨出谁是忠臣。”太宗又训诫萧瑀“你守志不移刚直不阿,古人也无法超过,但是善恶分得太清楚了,有时也失去分寸。”貞观十七年,把萧瑀和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绘制图像挂在凌烟阁。刘肃不仅详细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萧瑀的赞誉与训诫,为后世学者研究萧瑀的性格和贞观一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长安中,则天问狄仁杰曰:“朕要一好汉使,有乎?”仁杰对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之使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大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则天悦曰:“此朕心也。”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材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于国家。”则天乃召以为洛州司马。他日,又求贤。仁杰曰:“臣前言张柬之,尚未用也。”则天曰:“已迁之矣。”仁杰曰:“臣荐之,请为相也,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也。”乃迁秋官侍郎。及姚崇将赴灵武,则天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姚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陛下急用之。”登时召见,以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年已八十矣。与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晖等,诛讨二张,兴复社稷,忠冠千古,功格皇天云。”(《大唐新语》之《举贤第十三》)

这段文字是《大唐新语》中“举贤”篇,是记载狄仁杰与姚崇都向武则天举荐张柬之的过程,是研究武则天一朝举贤纳谏历史的史料。武则天要狄仁杰举荐一贤才,狄仁杰奏对说:“我已经料想到陛下如果是求文采资格经历的人,现在的宰相李峤、苏味道,也足够满足您用了。难道不是因为知道这些知书能文之士器量狭小,所以想要任用大才,处理好天下大事吗?”武则天很高兴地说:“这正是我心中所想的呀。”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虽然年老了,但确实是做宰相的材料。又长久的没有被重用了,如果重用了他,他必然为国家尽心尽力。”武则天就任命张柬之为洛州司马。后武则天又向求狄仁杰求贤才。狄仁杰说:“臣之前说的张柬之,还没有得到任用呢。”武则天说:“已经升了他的官了。”仁杰说:“臣推荐张柬之为宰相,现在任命为洛州司马,这并没有重用他啊。”于是武则天又改任张柬之作秋官侍郎。后来武则天让姚崇推举能做宰相的人,姚崇说:“张柬之沉稳厚重有谋略,能够处理国家大事,而且这个人年纪大了,陛下您应赶紧重用他。”两位重臣都举荐张柬之为宰相,武则天终于召见张柬之加以重用,果然后来张柬之为朝廷立下功绩。这些详细记录展现了武则天善于纳谏,狄仁杰、姚崇慧眼如炬敢于进谏的忠诚,对研究唐代名臣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孙思邈,华原人,七岁就学,日讽千言。及长,善谭《庄》《老》百家之说。周宣帝时,以王室多故,隐于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不就。常谓人曰:“过是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生人。”太宗召诣京师,嗟其颜貌甚少,谓之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之徒,岂虚也哉!”将授之以爵位,固辞不受。高宗召拜谏议大夫,又固辞。时年九十余,而视听不衰,颇明推步导养之术…制授承务郎,直尚药局。永徽初卒,遗令薄葬,不设明器牲牢之奠。月余颜色不变,举尸入棺,如空焉。时人疑其尸解矣。”(《大唐新语》之《隐逸第二十三》)

这段文字是《大唐新语》中专门记载奇人隐士的篇章。孙思邈是著名的唐代医药学家,有“药王”之称,著有《千金要方》。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孙思邈是华原人,七岁的时候,就能认识一千多字。长大以后,擅长老庄诸子百家学说。在北周宣帝时期,他隐居到太白山中。到了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时期,聘请他担任国子博士的官职,孙思邈推辞了。他曾经告诉别人说:“五十年后,会出现一个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到了太宗李世民时期,征召他到京城,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不受。唐高宗李治要授予他谏议大夫的官职,他又谢绝了。九十多岁了,视觉听觉仍然没有衰退。根据刘肃的记录,给我们展现了孙思邈高人隐士的形象,这些史料可补正史之不足。

“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不可胜纪。俊臣案诏狱,特造十个大枷: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着即承,五曰失魂魄。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遭其枷者,宛转于地,斯须闷绝。又有枷名尾,棒名见即承;复有铁圈笼头,名号数十,大略如此。又与其徒侯思止、卫遂忠等,招集告事者数百人,造《告密罗织经》一卷,其意网罗平人,织成反状。每讯囚,先布枷棒于地,召囚前曰:“此是作具。”见者魂魄飞越,罕不自诬。由是破家者已千数。则天不下阶序,潜移六合矣。”(《大唐新语》之《酷忍第二十七》)

这段史料记载了武则天时期的两个酷吏周兴、来俊臣。被周兴、来俊臣冤枉的朝廷大臣,和被冤杀的亲属都无法计算。刘肃详细记载了来俊臣特别命令制作的十个大枷。有“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着即承”“失魂魄”“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被枷的人,会痛的在地上打滚,很快就会死去,在酷刑之下,家破人亡的竟然达到上千人。刘肃为后世学者记载了周兴、来俊臣实行酷刑的残忍,为研究唐朝吏治提供了史料。

综上所述,《大唐新语》中记载了很多唐朝遗闻秩事,是研究唐朝历史和人物的宝贵史料,史料学价值颇高。本文只是简要分析了其中几段史料的史学价值,以期能够达到探究唐代历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若夏,女,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学、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