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热防护技术研究
2020-11-06康瑾
康瑾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中国航空航天技术日趋成熟,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也因其前景广阔而成为热门专业。但就目前而言,动力技术与热防护技术二者互相制约的技术难题还亟待解决。本文联系实际,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防热机理以及相应技术进行详细剖析,并对未来前景进行预测,希望能给有关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热防护技术;现状综述
中图分类号:V250.1 文献标识码:A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导致表面温度大幅提高,使飞行器面临严重的气动加热问题,对内部造成危害。动力系统与热防护技术是研发高超声速飞行器过程中的两大关键,本文着重分析热防护技术的现状,详细介绍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形式与不同部位受热环境,据此提出热防护材料的选择与形式的选取,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1]。
1 高超声速飞行器综述
1.1 高超声速飞行器含义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超出五倍音速,其突防成功率远远高出普通飞行器,具有巨大的经济潜能。
1.2 气动加热简介
研发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两大技术难点分别为动力系统与热防护技术,现如今我国已基本攻破动力系统难关,使用改良后的喷气式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为高超声速飞行器提供动力,获得良好成效,成功发射多颗导弹。而气动加热问题,即所谓热障,指的是物体与空气或者其它气体作相对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较大,使物体周围温度升高、将摩擦力转变为热力的过程。当高速气体流过物体,或者高速物体穿过气体,气流与物体表面会产生剧烈摩擦,边界层中大量动能转化為热能,引发周边环境温度的急剧升高,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而言,会致使飞行器表面材料刚度大幅下降,材料强度减弱,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提升飞行器内温度,危害精密仪器和设备等,许多材料和结构无法承受气动加热的影响,因此,飞行器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工作面临着重大障碍,又名热障[2]。
1.3 热防护技术作用机理
1.3.1 热沉防热
热沉防热指的是通过提高材料热容量来增强飞行器表面吸热能力,从而吸收多余热量,避免危及内部。热容量又称比热容,是在理化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使单位质量的均相物质温度提升1K所需热量,可描述物体升温的难易程度与吸热散热能力。热容量是一切材料的固有属性,但防热材料的热容量有着特殊要求。首先,其必须具备较高的比热容,尽可能提高单位质量防热材料能够吸收的热量;其次,必须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即较高的导热能力,能够在同种材料间迅速传递热量,保持温度均匀,不至于产生过大温差。否则,材料受热面已达到较高温度,濒临破坏,但其余部分温度还未提升,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热沉材料破坏温度一般不高,要提高吸热量,就只能增大材料质量,使高超声速飞行器防热系统趋于笨重。因此,热沉防热正在逐渐被改良和取代。
1.3.2 烧蚀防热
烧蚀防热指的是舍弃外层,任由其烧毁,达到保护内层的效果。烧蚀防热技术具有较好的效果,较为可靠,且自适应能力强,采用该技术构造的防护层重量较轻,储存运输和安装都十分方便,制作工艺简单,能够大面积推广和使用。在返回式卫星、宇宙飞船、中远程导弹弹头等部位,都可使用烧蚀防热机理构建防护层。该技术起步较早,历经多年的研究与改良,我国如今已掌握多种烧蚀材料的生产与应用技术,可为不同种类与用途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提供热防护,就目前而言,其为所有热防护机理中最为成功和普遍的一种。但它具有一个重要缺点,即只能一次性使用,外层材料无法回收,且在烧蚀过程中会发生气动外形变化,降低落点精度和航天器稳定性。
1.3.3 发汗冷却
发汗冷却机理与生物通过排汗散热降温相同,通过从多孔材料孔隙中喷射流体,可实现降温隔热,主要应用热阻塞效应。采用发汗冷却,可有效抑制对流传热,其最大优势是在作用过程中不会引发气动外形变化,并且容易控制,可通过把控液体渗出量来决定冷却效果,满足不同飞行器在不同情况下的热防护需求。
1.3.4 辐射防热
辐射防热指利用飞行器表面金属材料的辐射作用使热能散失,由于辐射热流和表面温度具有正相关,因此在使用辐射防热技术时,需选取具有高辐射特性和导热率较低、熔点较高、能够耐受高温的材料。但高辐射性材料具有较大危害性,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可逆转危害,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时需要格外谨慎,由于材料局限性,该项技术还未在我国普及[3]。
1.3.5 薄膜冷却
薄膜冷却是在飞行器表面按照一定规律排布小孔,通过小孔喷射液体或气体,利用其形成的薄膜实现隔热降温;之后,液体蒸发过程中还会吸收一部分热量,气体则能够进入边界层,通过热阻塞效应降低对流传热。薄膜防热的后期作用机理与发汗冷却具有一定相似性,是对后者的改良与升级。
2 热防护系统分类
根据作用机理,可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分为多个类型,如今我国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2.1 吸热式防护
吸热式防护系统采用热沉防热技术,运用诸如石墨、铜等材料构筑防热层,并利用材料比热容吸收大部分气动热,使飞行器舱内温度保持在允许范围内。其具有以下特征:
2.1.1 材料吸热能力取决于其质量,若大量使用热沉材料,会大幅增加飞行器质量与体积,因此吸热式防护系统只能在加热时间短且热流密度低的环境中使用,不能大范围推广普及,且需要寻找比热容较大、导热能力超强的材料。
2.1.2 热沉材料多为金属和碳,容易在高温环境中氧化,受到现有热沉材料熔点与氧化特性的影响,吸热式防护技术能够承受的最高温度约在600~700℃,暂时不能取得重大突破。
2.1.3 吸热式防护的防护层不会发生形变或理化性质改变,因此能够重复使用,可在要求气动外形稳定的设备中应用。但在短时间内一次性使用的设备中,如导弹、炮弹等,一般不使用该系统。
2.2 质量引射式防护
质量引射式防护的作用机理是烧蚀防热,外层防热材料在热解或者汽化、碳化过程中,能够大量带走飞行器表面热量,起到降温效果,保护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并维持正常工作环境。在短时间内一次性使用飞行器,如导弹中可使用该防护系统,此外,在表面气动加热异常严重部位也可使用,但由于烧蚀体会一次性被消耗,因此其使用持续时间较短,且不能应用于要求表面形状稳定的飞行器中,否则会影响气动力特性。
2.3 传质换热防护
传质换热防护利用发汗冷却和薄膜冷却原理,是一种主动式热防护系统,利用循环通过管道的冷却剂,可吸收气动加热的大部分热量,并使少部分热量通过热辐射形式散失。若采用燃料作为冷却剂,热量并不会白白散失,而是用于燃料预热,减少飞行器能耗,因此传质换热防护系统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有效降低飞行器使用成本。无论是发汗冷却还是薄膜冷却,都要利用泵压系统喷出冷却剂,但二者略有不同,前者为利用多孔表面喷射,后者是从不连续缝隙中喷射,都可保持飞行器表面完整性,不会发生形状变化,不影响气动力特性,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多孔壁可能会发生堵塞,无法长时间保持正常使用。传质换热防护系统设计与构建流程复杂,在尺寸较大、要求重复利用的航天器中适用,如航空飞船、飞机,在一次性使用或者尺寸较小的飞行器中一般不予考虑。
2.4 辐射式热防护
辐射式热防护属于被动防热,其主体结构一般有三部分:首先是直接接触外界高温气流的蒙皮,其次是内部飞行器的承力结构,又称为内蒙皮,最后则是两蒙皮间的隔热层。该系统中,外蒙皮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需充分考虑最大工作温度,选择熔点较高的材料,根据我国材料工业现状与实际需求,现如今在略超出500℃的温度范围内多使用钛合金;在500~900℃多使用铁钴镍三种金属的合金;在高于900℃但未达到1650℃时一般采用经过了抗氧化处理的高熔点金属如钨、钼;当温度高于1650℃時,金属很难保持稳定不熔化,因此多采用陶瓷或者碳、碳化硅的复合材料[4]。
隔热层材料的选择则会决定整个热防护系统的隔热性能,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格外谨慎,选取疏松多孔的轻质材料,如今常用的有各种纤维制成的毡布,如氧化铝、石棉纤维等,或者使用玻璃和陶瓷等制成泡沫。在整个辐射式热防护系统中,防热结构主要分为两种,其中冷结构影响内部结构的承载能力,内部飞行器的承力结构长时间在接近常温的环境中工作,因此对材料的熔点要求不高,可使用轻合金材料如镁铝。热结构则起到散热、隔热的防护作用,在热结构中,承力结构需要在高温环境下正常工作,兼具承力与防热两项功能,因此需选择高熔点、高强度材料。辐射式热防护系统中,防热材料不会消耗和损失,可重复使用,且防热作用较强,不会随加热时长的增加而减弱,因此,可在长时间接触高温环境的航天飞机等飞行器中使用。其结构复杂、制造工艺繁琐,成本较高,因此不推荐在一次性飞行器中使用,但可在气动加热格外严重的局部使用,以简化一次性飞行器的结构、降低其质量。
2.5 一体化热防护
一体化热防护指的是综合防热与承载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系统,能够在发挥隔热功能的同时承载气动荷载、结构荷载,节省所需材料数量,精简结构,减轻质量,提升效率,目前我国相应技术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其主要结构分为三部分,即上下壁板和隔热层,其中上壁板处于飞行器表面,承受高温,且需要较大强度,因此使用高温合金构筑;隔热层除隔热作用外还有支撑作用,因此选用轻质材料;下壁板则应当利用热沉原理,选取比热容较大的金属吸收多余热量,起到降温效果。上下壁板都应用金属材料可提升结构稳定性与强度,获得较高承载能力。一体化热防护结构可综合利用上壁板的辐射散热、隔热层的支撑与隔热功能、下壁板的热沉机理,实现承载与防热一体化。
3 热防护材料选择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速度极高,如今我国已经熟练掌握动力系统的相关技术,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动机推力基本上很难提升,为减轻飞行过载,需简化飞行器结构、降低其质量。因此,需选取轻质材料构造防热层。同时,所选材料还必须能够起到良好的防热作用,具有较高熔点和高刚度,可承受较强的冲击力,保护飞行器内部环境。对飞行器外表面受热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后,将其划分为不同温区,并据此选择材料,就能够在减小结构质量的同时保障防热性能,降低飞行器制造成本。
3.1 超高温区
飞行器头锥和翼缘等部位为超高温区,最高温度可达1800℃,最适宜的热防护系统是上述质量引射系统,利用烧蚀原理,需选择熔点极高的材料,如今主要使用的是难熔金属与改良后的复合陶瓷等材料,但高熔点金属密度较大,会使结构质量大幅增加,且成本过高,加工难度大,抗氧化性能较差,因此,复合陶瓷、碳/碳复合材料成为首选,也是我国超高温防热材料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3.2 大面积区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直段部分为大面积防热区,主要特点是面积较大,工作温度低于超高温区,一般在800℃以上,可采用质量引射热防护系统,或将不同的防护系统进行融合使用。在选择材料时,根据飞行器种类差异与具体使用环境,可选取碳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或者无机隔热材料、金属等。
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领域想要取得突破性进展,需研发耐高温能力更强、成本更低、强度更高的新型热防护材料,为满足设计需求,我国必然会在现有基础上对无机复合材料进行改进,研发能够耐受超高温度且综合性能较强的防护材料,并尽可能降低成本,减少材料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污染。
此外,高超声速飞行材料热性能与强度会受到广泛重视,在未来选取防热层材料时,必然需要兼顾其热性能与力学性能,并构建结构承载和防热一体化系统,从而减少防热材料用量,节省成本,同时降低飞行器结构的总质量,使现有的动力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接受设计方面,需注重高超声速飞行器在迎风飞行时所受的摩擦力与空气阻力,考虑其带来的影响,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加强紧固件连接并提高焊接工艺,提升结构的整体性,减少零件松动现象。
(责任编辑:侯辛锋)
参考文献:
[1]杨春晓. 基于热能利用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17.
[2]淦述荣,王蒙,李夜兰.波音公司高超声速飞行器材料结构热防护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飞航导弹,2017(07):25-27.
[3]潘立新,杨家勇,王曼,等.高超声速飞行器舵面作动器舱环境设计及应用[J].航空学报,2016,37(S1):46-52.
[4]王璐,王友利.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技术研究进展和趋势分析[J].宇航材料工艺,2016,4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