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间艺术在高校美育课程中的发展策略研究

2020-11-06李兵

美与时代·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高校教育发展策略

摘  要: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散布于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在当代高校美育教育体系中引入传统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实践创造能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具体的美育课程实施方法中,可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田野考察课程等形式,让当代大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传统民间艺术。

关键词:民间艺术;高校教育;美育课程;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重庆三峡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传统民间艺术在高校美育中的发展策略研究”(JGZC19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三峡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17YJC760034)研究成果。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中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提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中国近代美育教育开了先河。他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1]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复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戴泽、伍必端、詹建俊、闻立鹏、靳尚谊、邵大箴、薛永年等八位老教授的信中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传统民间艺术是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战略内容。

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理论课程是高校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大多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展开,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在高校美育教育教学中加入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论课程,是在高校美育发展策略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

民间艺术理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的文人艺术理论、宫廷艺术理论、宗教艺术理论资源相比,在古代并没有留下太多相关的文献资料,但现代的民间艺术学者意识到其重要性,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展开专题研究或者宏观思考,已取得显著成就,在美术方面的专著如民艺学家张道一的《吉祥文化》《麒麟送子考索》《老鼠嫁女》《蓝花花 民间布面点画赏析》《剪子巷花样 山东民间刺绣剪纸》等,从民间文化的整体和专题分别进行研究探讨。其他如潘鲁生的《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吕品田的《中国民间美术观念》、孙建君的《中国民间美术》、杭间的《手艺的思想》、左汉中的《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以及冯骥才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继承》等。在研究论文数量则更多,在民间艺术的收集整理、造型特征、思想观念、文化内涵、现代应用等方面都有涉及,如《试论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现实价值》《中国民间文化论》《民艺的保护与振兴》《喜看潍坊民间孤本年画》等,足见传统民间艺术理论的丰富。高校美育教育可分为公共课程和艺术专业课程,研修公共课程的学生对民间艺术理论只要求达到基本了解的学习目标即可,研修艺术专业课程的学生则需要深入地学习,采用整体掌握和专题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讨。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它深深地影响着文人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其它艺术的发展,具有“母型”文化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在当代高校美育教育中开设民间艺术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民间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了解民间文化的内容分类、风格特征、思想内涵、现代应用等方面,客观认识到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地位,深刻了解蕴含在民间艺术中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待生产生活最质朴的思想感情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世界,全方位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理论和实践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对孪生兄弟,在哲学上存在着辩证的关系,是指导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并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理论。在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方面,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也应是相辅相成,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入手共同为一个大的教学内容主题服务。在高校美育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将民间艺术内容以实践的教学形式呈现给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间艺术的美育教育,不仅要将蕴含在民间艺术中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思想精神和劳动智慧提到课程设计中,也要将民间艺术的实践操作和工艺方法置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全面地展示蕴含在民间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智慧。美育教育体系中民间艺術的实践课程主要指的是民间手工艺,一般的民间艺术都是以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完成的。以民间美术为例,张道一在为前苏联版《中国民间美术》代序中将民间美术和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角度分为“衣饰器用、环境特点、节令风物、人生礼仪、抒情纪念、儿童玩具、文体用品、劳动工具”八个方面;从作品的分类又可分为“年画花纸、门神纸马、剪纸皮影、陶瓷器皿、雕刻彩塑、印染织绣、编织扎作、儿童玩具”[2]。在美育实践课程中,我们以后面一种分类方式为主。在美育课堂中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间艺术特色合理安排一些手工艺实践课程。如天津的杨柳青、潍坊的杨家埠、苏州的桃花坞是中国木版年画的三大基地,这些地方以及周边区域就可以将木版年画的传统技艺引入美育课堂,让学生实际操作木版年画的起稿、刻版、印刷等工艺流程,对每个步骤应该遵循的艺术规律和技艺原则进行实际了解熟悉。在起稿过程中一般讲究“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才能得欢喜”,这些传统技艺口诀也需要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入感受。

民间艺术的传统技艺以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纳入高等院校美育教育课程体系,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都有重要的意义。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力一直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不仅需要“互联网+”这类新兴科技产业的支持,传统技艺的民族智慧同样不容忽视。学生在民间手工艺的实际操作中,首先应了解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技艺,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培养自身的艺术情操,并在此基础上令学生对事物进行立体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田野考察

课程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田野考察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广泛应用于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领域。民间艺术属于艺术学的大范畴,但和其它诸如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哲学等周边学科的研究是相互交叉的,民间艺术真正生存的土壤在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在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中,对民间艺术的田野考察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民间艺术的真实面貌,令学生深入生活,切实感受民间艺术的来源,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民间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课堂上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固然重要,但是这些知识体系都是经过加工过的,学生并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实模样,只有通过田野考察课程才能在美育教育中深入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传统民间艺术的田野考察主要以采风的形式,一般分为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考察报告等三个阶段,主要对民间艺术的现象进行资料考查调研、收集整理、专题研究等,以及对民间艺术品的分类、材料、工艺和人文思想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在准备阶段一般要选取具有特色的地域,这样的研究才有典型性,如川渝地区木版年画的代表地区重庆梁平和四川绵竹。潘鲁生在《民艺学论纲》中谈到:“民艺采风即是对民艺个体及事象的关注。作为一种研究形式,首先的是占有资料,分门别类地给予整理,它体现出两种取向:其一是资料决定研究方向;其二是研究方向确定资料的选择。前者是占有的主动,后者则表现为选择的主动。”[3]以田野调查重庆梁平屏锦镇的木版年画为例,根据美育教育的目标,我们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年画工作坊,观看了解年画艺人在年画制作时的具体工艺操作、材料的选取、艺术风格的形成、遵循的民间艺术规律等方面,结合自己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在采风的同时,学生还了解到民间艺术的生存现状以及传承保护应用等方面的社会现状,全方位地认识民间艺术。另外,在采风中,学生可以面对面地和民间艺人交流,直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用心去感受,对民间艺术所生发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不仅是针对性的学习,也是人文修养、社会责任的提高。

当前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导致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民间手工艺已经失传,近些年国家和社会层面特别重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确立了从县市级到国家级、世界级的多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现代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校美育课程中以田野考察的形式设置民间传统手工艺课程,从青年一代做起,不仅可以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及应用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高校美育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美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间艺术就像从古至今生長在中华大地上漫山遍野的野花一样,自生自灭,自由发展,不受太多外界环境的影响,强大的生命力是民间艺术千百年来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它不像宫廷艺术那般富贵堂皇,不像文人艺术那般自命清高,也没有宗教艺术的庄重肃穆,民间艺术自然、质朴、率真,代表了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大多数民间艺术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体。以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田野考察课程作为民间艺术美育教育的三种教学形式,不仅是知识的输出,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5.

[2]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3]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13.

作者简介:李兵,重庆三峡学院。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高校教育发展策略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