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大财政理念 为县域经济保驾护航

2020-11-06张玲

财经界·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

张玲

摘 要:充分树立“大财政”理念,认知目前县域财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为县域经济护航保驾,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县域财政重点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大财政  财政绩效  县域经济

一、何谓“大财政”

所谓“财政”,是指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行为,集中将社会的一部分资源,用以履行政府职能或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经济活动。而“大财政”,是在传统的“财政”基础上的一次升华或扩充。而“大财政”导向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可理解为将全县统筹一盘棋,共建“划清边界、厘清事权、做好‘蛋糕、集中财力办大事”理财、管财新思路,不断深化财政体质改革,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二、倚“大财政”,行“大格局”,护航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有赖县域财政的支持,而在当下其更需要响应时代号召,响应“大财政”的理念,积极拓展、不断进步,为地方经济护航、保驾。

(一)树立“大财政”理念,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各部门必须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关部门联合行动,整合资源,深入研究国家的方针政策,深入谋划对接中央、省、市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才有可能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争取更多的资金政策优势;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主要任务,充分发挥本级财政的杠杆作用,把握时间节点,合理调配资金,突出“大财政”的基本理念,确保资金筹措到位。

(二)强化管理、加强开源节流

因此,县域各部门、尤其是财政部门必须认清形势,认真思考,多行并举,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合力做好“开源节流”,在管理上不断下工夫。一是将增加财政收入作为第一要务来抓,不断扩宽收入来源渠道,通过招商引资、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等方式积极挖潜增收,二是要在财政税收方面做工作,除却应收尽收外,还要注意保护和涵养税源、以期不断扩大税源;三是正视当前地方财政收入放缓问题,不断整合资源、盘活资产,优化财政支出,严控预算追加,政府需要提高支出效率,削减不必要的支出。只有坚持做好增收、节支、提效,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和“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城市”的目标。

(三)依托大数据,全面提升县域财务管理水平

“大财政”的运行依托于“大数据”,作为县域区域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大财政的领头羊,财政及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推动制度建立、管理能力的提升。要积极开展对“大数据”的应用,强调财政网信工作从最初的以流程为标准,过渡到以数据为核心。一是建立“财政地图服务平台”,整合县域财政所涉及的相关服务地理信息,生成大数据沉淀,并以GIS地图搭配各种柱状图、折线图,彰显不同经济对象、单位的发展情况和走向趋势。二是建立“企业经济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展现全县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情况,进而为经济预警和绩效考评做出一定的参考和指示。

(四)多措并举,深化财政绩效管理

财政绩效管理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增强公共支出效果的关键手段。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就要求对所有政府财政性资金开展全面绩效管理,既要对项目、政策落实开展绩效管理,也要对政府、部门整体开展绩效管理,覆盖全过程、多层次。因此目前绩效管理亟待加强,要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机制,确保将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制定绩效管理方面的一揽子规范性文件,并结合预算支出管理实际,加强各主要环节的制度约束。二是丰富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手段。进一步扩大和强化人大绩效评价职能,逐步将绩效评价主体由财政部门转变为人大。就财政支出而言,相比财政部门人大拥有天然的独立性,在绩效评价中才能更好的秉持公正、公共的行为原则。同时积极培育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有力支撑。在实践中,可沿用广东省试点的由人大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开展评价的方式,将人大的独立性和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性有机结合。三是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的成果。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财政预算分配或调整因素的关联机制,奖惩并行,将评价结果最终反馈到财政管理过程中,对预算单位形成硬约束和软激励。

(五)推进现代预算制度,做细做实资金管理

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各预算单位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虚假列支、随意超支,因此必须树立先预算后支出的意识,实施精细、精准的财政预算制度,避免预算盲区,同时这种扎紧“钱袋子”的制度,为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奠定基础。一是根据历年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按照与本地财力状况、科目要求等要素相匹配的原则,建立健全预算支出定额和标准体系,并形成动态调整的预算编制机理。二是打破现存的人头固定经费编制,依据各预算单位的人员规模、工作内容、上级资金等合理推断编制预算,使预算编制从追求“数量和规模”向“质量和效益”转变。三是突出重点,分类保障。优先保运转、保民生,加大对教育、社保以及公共服务投入,着力保障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支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撬动产业发展。四是坚持依规依法,规范编制。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监督力度,从严从紧、从实从细安排和使用财政资金,大力压缩“三公”经费,进一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五是强化“大财政”监管理念,盘活用好财政资金,节约政府预算资源。财政监督管理应与预算安排资金流向同步,并全程动态监控,这就要求各业务处室在日常预算资金审批拨付过程中,及时了解管理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清理确认不需要支出的财政资金,收回总预算统筹安排。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手段,不断提高县级经济发展水平,秉承“大财政”和现代预算制度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大数据等的应用,在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同时,为护航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筹码与资本。当然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经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还需要在经验累积和针对性方案实施方面做出调整和争取进步,以期能够收获更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艳珠.我国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

[2]苗巧麗.现代财政制度下预算绩效管理[J].审计与理财,2019.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
郑州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外向型县域经济的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对进贤县地税收入的影响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