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影响开发在滨水景观中的设计运用

2020-11-06赖韶玉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2期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滨水景观

赖韶玉

摘要:近年来在城市水环境的保护和开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建设理念,便是低影响理论,基于此,本文研究低影响开发在滨水景观中设计运用的相关内容,论述滨水景观的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研究低影响理论在滨水景观中的具体应用,从方案设计、雨洪管理、水陆植被带、汇流路径四方面入手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滨水景观;内容规划;水陆植被带

引言:滨水城市风景优美,所建立的滨水景观应延续该特质,可模拟自然水岸的环境,优化景观相互之间的生态效应,进行空间场地的规划,应对建筑、人流以及场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考虑,保证滨水景观的生物多样性,防止对自然栖息地造成不利影响。

一、滨水景观的开发理念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开发滨水区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热门项目,出发点是保证滨水区的景观品质和生态环境,同时也将文艺复兴作为开发重点。随着开发活动不断深入推进,战略层面也获得更新,上升到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高度上。在最近这几年的发展中,已经有很多城市把建设滨水区视为塑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机遇,坚持保护性开发,并对滨水区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应用多元化再开发的形式,包括生态环境修复型、城市空间整合型、城市旅游拓展型、水文化复兴型等。对整体的空间结构加以调整,整改市政基础设施,实现对生态河道的有效治理,加强对公共绿化的建设,在上述这些领域已经获得一些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理念正不断更新,业内人士以及社会大众对滨水区景观的开发和建设都有了新的认识[1]。对于城市生态基础建设而言,滨水空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期间应重视提升环境品质、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强调保护水环境、防洪排涝、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当前我国有很多地区都处于水资源缺乏的不良境地,所以很有必要建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滨水区的设施主要是以公共型和功能型为主,滨水景观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绿地和慢行步道,有着较强的空间连续性,水的径流量也比较适中。如图1 所示,为滨水景观的3D设计图。

二、运用低影响理论设计开发滨水景观

(一)方案设计和内容规划

低影响理论是从工程技术角度逐渐发展而来,能够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低影响场地规划流程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做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在规划管理体系的设计内容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确定场地的敏感保护区和一些集中的开发范围,判别雨洪生态过程和其中的关键点,确定合理的场地设计目标,制定滨水区规划场地的策略,布置出合理的低影响技术设施布局,在初步完成开发方案后,需要与开发前后的水文变化情况相结合,使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分析滨水景观所能创造出的社会效益,计算出建设以及后期维护所需要花费的资金,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进行评估,最终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并实施。

(二)实现对城市雨洪的有效管理

管理城市雨洪通常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滞留雨水,把雨水储存在附近,使得管道和池塘系统能够得到缓慢的释放。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土壤的下滲能力,进行就地处理,实现对暴雨水源头的控制。第三种方法是对场地进行规划,以实现对地表径流的有效控制。低能源设计策略和措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比如场地功能定位、地质情况、地形植被情况。采用低影响理论,设计滨水环境,需紧密结合场地的特殊情况,低影响技术体系与城市土地规划和设计有多层次的复合关系,应对这种关系引起重视,从多方面入手,主要有经济、政治、技术这三方面,实现对滨水区的有效管理和有利开发。在宏观层面上,应当以整体开发理念为依据,上下游场地建设区域市政、水域、规划这些部门相互之间应良好协调,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间的统筹规划引起重视,并加大管理力度。能实现对区域敏感性资源的有效保护,对水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修复和重塑的作用。积极优化滨水场地开发的模式,应用聚集式的发展手段,科学限制区域内不透水的面积大小,从而有效提升水域的综合功能。用宏观发展的眼光来处理适建区规划、开发控制指标、配套政策法规、后期管理措施的相关工作。

(三)建立完整的水陆植被带

为消除地表径流的面源污染,应构建较为完整的水陆植被带,比如某项目结合了林带、草带、湿地植物带,由此构成了三道防线。具备调蓄雨水的功能,另外还能起到渗透和过滤的良好效果,这种配置原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在某些地势比较高的区域中,通常降雨不会被储存在这个区域,所以该区域种植的植物有比较好的抗逆性、具备短暂的耐水性能,而且有很强的耐旱性。所种植的植物属深根性护坡植物,包括沙地柏、矮紫衫、玉带草、莎草、萱草、金光菊。就湿地植物带而言,特点是地势低,雨水最终会汇聚于此,一般情况下雨水不会在这个位置停留超过72小时的时间,而在雨季降雨持续时间比较长时,该区域的植物则会长时间被雨水所淹没,所以把一些根系发达的耐水型植物种植在这个区域中,主要是挺水型、浮水型以及沉水型植物,比如千屈菜、睡莲、荷花、水葱。

(四)延长汇流路径

在传输雨水的过程中,雨水会从源头被集中传输到排水系统的末端,或者是经过存储段之间的路径。会使用调蓄、渗透、滞留的处理措施,使得来源区域的地表水文活动发生改变,实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有效截留和处理,也能在一段时间内贮存雨水。适当延长汇流的路径,同时也延长传输的时间[2]。实现景观化设计,需与人工溪水和雨水沟渠相结合,以营造特色景观,这样就能在传输雨水的过程中,有效减缓径流速度。借助场地的纵向坡度,设置堰坝,形成阶梯式的排水过程,使得雨水滞留和流转的时间都能获得延长。

总结:综上所述,运用低影响理论设计开发滨水景观应做好方案设计和内容规划,实现对城市雨洪的有效管理,建立完整的水陆植被带,延长汇流路径,在开发滨水景观时,应重点做好植物的搭配,起到优化装饰景观的效果,愉悦游客情感。

参考文献:

[1]   郑强羽.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理及艺术形态——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J].水资源保护,2020,36(04):109.

[2]   周峻岭,吴尧.基于多目标视角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J].水利水电技术,2020,51(07):211.

猜你喜欢

低影响开发滨水景观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及其效益分析
佛山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探寻
临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研究
国外雨水花园污染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老城区滨水景观更新后评价研究
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探讨
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南通通吕运河市区段生态滨水景观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