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学生心理正确引导追星

2020-11-06张瑞鑫

新班主任 2020年10期
关键词:爱豆追星偶像

张瑞鑫

青少年偶像崇拜受到人们的关注是近二十年的事情,但偶像崇拜是一种生于人类远古并延及现代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而且关于它的“误解与冲突”从古至今都未曾消停。我們应该更多关注青少年的需求,而不是偶像对应的具体人物。

形形色色、大同小异的偶像

孩子们喜欢的偶像一般是社会名人、影视明星、歌坛明星、体育巨星,甚至还有二次元虚拟人物。但总的来看,这些偶像往往是个体或群体自我选择和认同,并受到极度尊敬、钦佩或让人极其欣赏、喜欢和向往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

心理学者们也对此有过大量的解释,有学者把偶像崇拜分为社会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也有学者将其分为“表层型偶像崇拜”和“实质性偶像崇拜”。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将偶像崇拜理解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性冲动转移。青少年为弥补因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将其欲望冲动指向父母以外类似于明星一类的较远人物。此外,也有对周边异性的崇拜,很容易形成校园内的“早恋”现象。

青少年在青春期走出自我角色冲突、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其实是在自我否定期中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对此解释,个人更倾向一位学者提出的“认同式依恋”与“浪漫式依恋”这两种心理需求。

“认同式依恋”与“浪漫式依恋”形成原因与现状

1. “认同式依恋”

“认同式依恋”,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与深化的重要载体,代表青少年的“理想自我”——“我希望自己像他一样优秀,因此我要更加努力。”我们必须承认,这类偶像心理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最强大的助力。缺乏“认同式依恋”的孩子可能目标性不强,因为其没有强烈的内在自我成就动力,很容易陷入“浪漫式依恋”的圈子。

2. “浪漫式依恋”

“浪漫式依恋”的偶像是孩子青春期合理的“完美”幻想,且大多偶像是公司包装的“产品”——有将近完美的属性。但青春期的孩子对此并不了解也不在乎。作为“过来人”的长辈认为这种崇拜是浪费时光,甚至粗暴否定孩子的喜好。青少年此时正逐渐脱离对父母的心理需求,反而更容易抓住最后的心理慰藉,对这类偶像的喜爱更加忠贞不贰。

“认同式依恋”的形成往往需要更多的机缘巧合,它可能受成长环境的熏陶,也可能是某件重大事件中的“英雄”,感其心而明其志。而这类同学往往不会将偶像广泛推荐,仅将其当成指引自己内心方向的“北极星”。

而“浪漫式依恋”常常会伴随着一些圈子,缺乏内心归属感的同学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很容易融入周边同学的圈子里。

其实,偶像也可以是为国家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这就不得不谈及媒体与互联网推送的导向问题了,社会整体对娱乐圈的关注度远高于其他领域,再加上网络信息爆炸,青少年认知尚未成熟,其影响就相当之广了。

尊重并合理引导青少年的选择

如果可以,我们当然希望孩子们能借助“认同式依恋”树立榜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同式依恋”也不一定起正面作用。倘若孩子接触的成长环境不太友善,让他对一些不法分子的行为认同根深蒂固,这种偶像心理带来的危害比其他的偶像心理带来的危害要严重得多。有时,我们满怀期许地给孩子确定偶像,却对孩子与这位偶像之间的潜在联系只字不提,孩子可能认为我们对他很失望。

而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非常轻易地将“浪漫式依恋”心理贴上盲目追星的标签。正是这样的刻板印象,我们在面对孩子的追星行为时,容易占据道德制高点,不由分说地指指点点。可这位偶像在孩子的心目中已经被理想化、绝对化、浪漫化,任何对他的偶像的质疑就是对他的直接伤害,反而会让他反应过激。

如果我们少一份自负,谦虚地向孩子询问关于偶像的事情,从他们所描述的偶像事件中归纳出积极正向的东西引导孩子,同样也能起到好的作用。

我制作了“爱豆”(偶像英文idol谐音)曾教过一名女生,她的卡片放在桌角,我没直接没收,先听她辩解:“老师,我也觉得在桌上贴明星的照片是不对的,所以才制作了卡片。我知道你们都不太支持追星,我自己也清楚这件事不是很理智。只是,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能看到我喜欢的‘爱豆的照片,我就会变得开心一些,能让自己更快地调整心态,希望你不要没收它好不好?”

其实学生已经很理性了,我又怎么好意思批评她呢?

“这么有魔力呀?能给我介绍下你的爱豆不?”

“噢,原来是他的阳光、积极、坚持不懈的精神给你鼓舞,那你也要加油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不够优秀的人是不配喜欢这么优秀的‘爱豆的。”我有意强调她喜欢的偶像身上的优点,虽然后面俏皮的调侃不太符合“严师”的人设,但我记得很清楚,那名同学听了以后,笑得很甜。

讲好故事,正确利用偶像效应

皮亚杰将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解为青少年思维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性表现,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必然结果。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与批判性思维成长最迅速的阶段。在学业繁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帮他们挑选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帮助他们定义是非观;在《哈佛大学公开课》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学会思辨与批判;《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抑或中美贸易战、华为孟晚舟事件、北斗三号发射成功的重要意义等,既有爱国主义教育,又赋予他们责任意识。当学生视野开阔了,偶像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大打折扣。

学校可以建设“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偶像心理,并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处理方法。学校可以结合时事热点或孩子们的关注点做好宣传工作,讲好模范人物故事。

今年的疫情期间,出了一位“网红”——张文宏医生,恰好是我校校友。我们学校就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鼓励同学们今后也成为一位“敢担当,有智慧,能做事”的人。

前段时间,一位语文老师吃饭闲聊时告诉我,她在改作文时,发现有一名同学的文章中写道:“张某某老师曾经说过……”听了甚是感动,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理科老师的日常闲碎竟然也有幸成了学生心中的名人名言。

很多时候,需要被“教育”的对象应该是环境,而不是学生。给学生一片肥沃的土壤,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地生长,他们或光辉璀璨,或孤芳自赏,我们都应为他们鼓掌。而这土壤中的养分,正是我们这一群被赋予了使命的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愿我们能在某一刻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当好一本行走的教科书。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中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爱豆追星偶像
虚拟偶像爆红全球:我的爱豆不是人
大众偶像
你激励爱豆的样子, 像极了你的妈妈
Task 4
让追星不疯狂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编辑部追星日常
ellechina.com扎染逆袭2019!
爱豆的签名,就问你看得懂吗
追星不如追艺术 赶上看展览的漫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