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路径探究

2020-11-06杨妍旻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6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修养高职院校互联网+

摘 要: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育人工作产生了系列影响,对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剖析“互联网+”政策背景与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内涵,明晰“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困境及成因,从而深度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

育人者育心,树人者树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育人工作产生了系列影响。作为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如何有效提升辅导员,特别是青年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互联网+”政策背景与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内涵分析

(一)“互联网+”政策背景分析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思政”使当今高职院校在开展育人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愈加多元的同时,亦使得教育形式与内容愈加复杂。

基于此形势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性,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从事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道德修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技术能力、网络思政能力、学生日常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相较于一线经历丰富的高职院校资深辅导员,青年辅导员往往在把握学生特性、教育方式方法、思政理论与实践中有所欠缺。青年辅导员需从日常工作与实践中提升思想高度,加强思想与行为引导能力,完善自身理论与实践能力,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

(二)“互联网+”背景下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内涵分析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其教育教学等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用以调节教师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之间各种职业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1]。教育部于2017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中,明确了辅导员在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9个方面的工作职责。其中,在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的第六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出辅导员应“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由此看出,国家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辅导员创新工作路径、构建网络思政教育重要阵地工作职责的“新要求”,要求其从多维度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同时,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学生群体法治观念相对淡薄、学习能力与自控力相对来说较本科生低,开展育人工作难度更大。基于此,“互联网+”现状下,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职业道德修养,其中应囊括坚定的政治素质、先进的思想道德、与时俱进的工作学习能力与扎实肯干的实践精神,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引领、日常事务管理与创新工作路径上,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铁自身硬。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困境及成因

(一)“互联网+”时代下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困境

为深度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在剖析“互联网+”政策背景与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内涵基础上,需进一步明晰“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困境及成因。现阶段,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准入专业不完全对口,思政理论水平、实践力度不够深入。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辅导员,一般必要条件为中共党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且年龄为30岁以内。高职院校在辅导员招聘岗位所需专业上,普遍要求“思政类、法学类与教育学类等”,部分学校要求招聘与二级学院学科专业相关的特定专业。而往往在实际录用的专职辅导员中,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专业来源呈现多元化,而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大多停留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一方面思政理论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在学习接收思政理论知识上缺乏系统性学习的机会,且践行力度有待大幅提升。

二是“互联网+”现状下,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对自身職业认同感不强,综合能力素质不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境界要求不全面。“互联网+”背景下,需青年辅导员学习、掌握、创新的工作思路与路径涵盖范围更广泛与深入,对其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由于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入校时间不长、职业规划不明晰、对高职学生特性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部分青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累积挫败感,乃至缺失对自身的职业认同,职业道德修养的境界不够全面。

三是“互联网+”形势下,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日常事务繁重,工作时间较长,专业发展迟缓。相较于高职院校工作年限长且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而言,由于青年辅导员自身工作经验不足,一方面产生更长的工作时间;另一方面由于考虑不够全面,导致其实际工作中较少主动采用“互联网+”多维方式引导服务学生。此外,部分学校存在辅导员培养培训机制滞后,青年辅导员缺乏工作指导与帮扶,变向导致其专业发展路径迟缓。

(二)“互联网+”时代下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困境成因

从宏观角度分析“互联网+”时代下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困境成因。基于市场趋利风气下社会职业道德弱化的影响而言,在弱化乃至缺失的社会道德下,部分高校教师开始注重经济上的得失;忽视了自身职业的崇高性,在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降低了对自身道德修养境界的要求[2]。基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截止目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暂没有出台针对高职职业院校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相关政策及标准,缺乏从客观上约束其职业道德的标准与规定。

基于中观层面,“互联网+”时代下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困境成因。一方面,从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角度出发,高等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对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量化、准入、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导致其道德修养水平普遍不齐。另一方面,从青年辅导员自身出发,“互联网+”对青年辅导员网络思政、网络舆情控制与分析等多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青年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中,能力素质不够全面且自认为精力有限,继而导致其对职业道德修养的境界要求不够全面。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路径

(一)以政府制度建设为指引,引领高职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建设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构建针对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培训体系,进一步规范专职辅导员队伍培训制度,从岗前考核培训到在职过程培训,争取做到门类全覆盖、人员全覆盖,需格外重视青年辅导员基于“互联网+”工作内容、途径、方法的培养培训。针对“互联网+”新形势新要求,探索建立一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业务知识和能力,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整体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信息素养[3]。以政府配套制度建设为指引,规范、引领、深化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建设。

(二)以高职院校主力为抓手,大力加强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建设

高职院校应严格辅导员准入门槛,将职业道德作为青年辅导员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考核要素,根据院校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及学生特性,进一步优化、细化青年辅导员准入要求与招聘流程。“互联网+”形势下,高职院校应直击实际工作痛点及难点,组织系列培訓与竞赛,特别是针对“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思政”的相关主题培训与竞赛,引导促进青年辅导员掌握创新工作方法。此外,高职院校及各二级学院应健全青年辅导员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辅导员老带新、手把手教业务等针对青年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相关活动,同时合力量化职业道德修养、信息素养等相关指标,并将其纳入过程性考核评价标准,合理引导青年辅导员向品德高尚、业务突出的专业化辅导员发展道路迈进。

(三)以高职青年辅导员主动为核心,夯实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从教师道德修养的角度出发,道德修养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公民道德目标的层次上,教师还应该有更高的道德追求[4]。“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应主动深化认识,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创新工作路径,提升育人水平,夯实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其一,高质完成辅导员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党团建设等9个方面的工作职责。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育人工作,尤其注重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其二,厘清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流程,主动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教师职业素养、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科学研究水平等多方素质。其三,定计划、明条理,青年辅导员应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反思、主动思考、深化交流,不断优化个人职业发展道路。

(四)以社会各方合力为辅助,营造“互联网+”良好社会氛围

介于“劳心者优于劳力者”传统认识等相关因素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地位普遍较本科院校低。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影响下,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思想层出不穷。部分青年辅导员思想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其没有设身处地地意识到其自身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政府、高等院校、主流媒体等主体,应形成有效合力,积极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青年辅导员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7.

[2] 兰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22.

[3] 刘子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5):74.

[4] 徐海红.论新时期高校师德修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2):79.

作者简介:杨妍旻(1989- ),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师资、职业教育政策。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修养高职院校互联网+
试论高校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修养问题研究
高校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