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观教育

2020-11-06王雨婷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6期
关键词:新冠生命疫情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观教育凸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完善高校的生命观教育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生命观教育现状的需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为创新高校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切入点,从生命的深层次内涵,融入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思考,创新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悟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涵盖方面众多,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在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高校的生命观教育并不完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疫情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生命教育课,可以为我们进行生命观教育提供鲜活生动的素材。因此,生命观教育应当结合此次疫情和大学生实际,根据当前的教育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创新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一、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逐渐成为中国大陆关注的热点议题,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标志着生命教育正式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今年两会人大代表提出新增单列“生命健康”课程,包涵生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生命观教育日趋重要。在疫情这一重大背景下,根据形势变化,利用这一良好契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生命观教育现状的需要

首先,我国独立的生命观教育课程尚未开设,对生命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生命观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而且大部分只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涉及,没有把生命观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较少涉及到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只在讲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内容时有所涉及,

其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观念仍占主导地位,生命观教育大多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生命观教育实践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大学生无法应对实际问题,对于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永恒的价值、生命发展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漠视生命、轻视生命的事件屡屡发生。

二、与时俱进,创新生命观教育的内容

(一)增强生命保护意识,提高生命保护能力

在自然生命层面上,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救能力,学会生存之道。高校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要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生物属性。首先,从疫情本身来看,要让大学生清楚新冠病毒的特征、科普疫情知识,引导大学生尊重医学规律,懂得自我防护,使大学生更好地预防疫情,保护自己的生命。在此基础上,还要以疫情为契机,普及疫情防护知识,组织疫情防范训练,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防疫能力,提高大学生保护生命的能力与素养。其次,从自然与人类生命的关系来看,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是众多生命彼此共存的生命网络,与人类的命運息息相关。要让大学生明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产生是人类食用野生动物、破坏自然、不尊重自然生命的恶果,从而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懂得尊重自然界中存在的其他生物的生命。

(二)培养社会责任,加强大爱教育

在社会生命的层面上,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活着不只是一个自然的存在,还需要担当社会人的角色,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高校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要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导大学生对生命的社会属性有明确的认识。首先,要让大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社会属性。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最美逆行者明知前方危险却毅然选择逆向前行,军人、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默默付出、倾心守护等等......疫情期间人们相互尊重、互相扶持,这种生命状态不仅局限于生命的生物属性,而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社会属性的生命形态。其次,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责任教育,要让大学生对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有明确认知。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要结合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生动事例,大力宣传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用平凡人的抗疫故事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能力,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教育,使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逐渐增强。

(三)感悟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

在精神生命的层面上,要引导大学生追求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发展和升华。高校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要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大学生认识生命的精神属性。首先,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本身的价值。结合抗疫过程中,救治生命的白衣天使、人民警察等“最美逆行者”的大爱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以及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创造的奇迹等生动事例,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使他们懂得责任、担当和奉献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其次,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共同体的价值。任何生命都与社会中其他生命个体紧密相关,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且微弱的,集体的、大众的力量才是体现社会生命价值最普遍且最有效的方式。当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制定有效措施,共同抗击疫情。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要结合中国与世界携手抗疫的生动案例,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感悟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三、高校开展生命观教育的有效形式

(一)多学科渗透式进行生命观教育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独有的优势。多学科渗透式教育是指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在多种学科中渗透生命的观点,以不同的视角来对生命进行阐释的教育。首先,融入显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观教育。当前我国尚未开设独立的生命观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仍然是进行生命观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要将生命观教育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目前我国的思政课生命观教育只在“三观”教育的内容中有所涉及,但比例较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进行生命观教育时,不仅要加强“三观”教育,增大生命观教育内容的比例,强化相关内容的教育,而且要结合大学生发展情况,因材施教。其次,融入隐性课程,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生命观教育。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其他学科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观教育的内容,要深入探究各学科的内容,将各学科与生命观教育相联系,将生命话题贯穿到各学科教学当中,并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在无形中将生命观点与学科教学的内容相结合。

(二)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能力

大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获得价值认同和价值弘扬。而且此次疫情防控,大学生是全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有着切实的实践基础和价值判断,这就为实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的生命观教育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大学生提升生命能力。首先,开展校内活动。结合此次抗疫活动,高校可以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特殊节日、纪念日、大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载体,以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将与疫情有关的生命教育充分展现出来。比如:通过手绘、动漫、视频等方式创作反映战“疫”相关的文艺作品,在创作中强化价值思考。其次,开展校外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要将高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悟。高校可以围绕“为生命护航”的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走进社会,在集体活动中领略祖国的伟大成就,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注重情感效应,促使大学生更加珍爱与敬畏生命

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生命观教育时,还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情感效应,不仅要用理论对大学生“晓之以理”,而且要发挥情感效应对大学生“动之以情”。首先,要“以情育情”,即弘扬社会正能量,以高尚的生命人格来触动和感化大学生,使大学生在榜样人物的示范下受到情感上的陶冶,充分感受生命的内涵和意义。结合此次疫情,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可以引导大学生关注抗疫期间涌现的英雄人物,以英雄的高尚人格来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深刻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次,“以境育情”,即抓住合适恰当的时机和环境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使大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获取相关生命知识,通过移情,使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树立生命意义感和生命责任感。高校要把握疫情这一社会重大事件产生的感应场,从抽象理论中激发出具体化、生动化的情境来开展生命观教育,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抓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良好契机,结合抗击疫情的生动案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开展生命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深层内涵,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感知、认识和理解,使大学生感恩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自己的生命质量得到提升,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王雨婷:山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新冠生命疫情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