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若干思考
2020-11-06刘珩
新冠疫情爆发,社会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也给整个教育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疫情期间高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倡议,高校共青团也在利用“云”平台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但随着防控力度加大,疫情形势发展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高校开学在即,如何做好高校学生返校后共青团工作是需要院校重点研究的。文章从后疫情时代角度,从内容、模式上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再思考。
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社会一度停摆,全国各地的高校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寒假过后疫情仍处于防控之中,同时又由于高校具有人员密集、流动性强、学生人均空间较小等特点,更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防范场所,高校在短时间内无法应对,因此春季学期高校不得不延期开学。但学生的教育不能等,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各高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倡议,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组织教师和学生依托在线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和学习。各高校共青团也纷纷利用“云”上平台,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学习防疫知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90后”党员回信精神、坚定制度自信等主题教育活动。
疫情爆发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的努力下,截止目前为止,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笔者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通报数据作了简要整理后如下图:
如图显示自2020年1月20日公布统计数据以来,3月达到最高峰值,随后逐月递减,慢慢趋于平稳状态。虽偶有地方出现疫情,但都已及时有效控制,未出现大規模爆发情况。由此可见,我国已逐步进入后疫情时代。
但所谓“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中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高校各校工作的开展同样受到很大影响,例如各高校已经在开始探索后疫情时代教学的基本走向,力求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化重建,走向多方面的深度融合。高校共青团工作亦是如此。
二、内容上:深化全面教育
通过这次疫情,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除了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外,在今后的共青团工作中我们还能向青年学生传递哪些有价值的理念?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科学教育强调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科学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的关系,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注重发展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理性思维,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做到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从人文教育来说,注重的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后疫情时代,共青团工作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内在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但与此同时还要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获得一定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上自我完善,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信念和价值追求扎根于内心,从而实现实现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高度统一。
(二)生命教育
一场疫情,让很多人对生命有了重新的思考,在病毒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不堪一击。而究其原因,正由于人类肆意掠杀和食用野生动物被感染并导致疫情爆发。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因进一步强化“生命教育”,关注健康成长,让青年学生学会尊重自然,懂得敬畏生命。
(三)道德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而无德,行之不远”。疫情期间,无数的医生护士写下请战书“不计报酬,无论生死”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告诉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以最快速度去到武汉。还有基层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交通警察、环卫工人……他们不顾生命安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使命与担当。后疫情时代,高校共青团应当以此次防控疫情过程中的案例为鲜活教育素材,强化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厚植家国情怀,做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人。
(四)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青年学生在面对困难压力、面对未知时,能够及时的应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然而在疫情期间。疫情期间,不少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都反应,部分学生在面对新冠肺炎时表现出恐慌、不安等情绪,面对疫情盲目悲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以往的挫折教育实施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还应强化挫折教育,培养提升学生的抗挫力能。
(五)劳动教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疫情之下,青年学生们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有的在家帮忙下地干农活种土豆、有的帮忙田里笼龙虾、有的去到父母早餐店帮忙、有的还学会了下厨……。后疫情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劳动的好习惯,做到从内心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
三、模式上:线上线下双融合
2020年4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对学生返校前、返校过程中、返校后需要落实的全方位防控技术措施提出要求。方案中明确指出:“学生返校后不召开聚集性会议……鼓励开展网络教育课程或线上展示交流活动;确需开展现场活动的,需按规定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截止7月,疫情已趋于平稳,但开学后学生活动开展仍需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来,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模式也应打破常规,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保持传统线下工作优势的基础上,探索线上线下双融合的后疫情时期新格局。
(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团学工作开展模式
团学工作通过线上开展并不意味着抛弃线下,尤其是在团学活动开展中,应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将线上线下进行有几结合,针对不同的活动,采取不同的方式,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更好地推进团学工作开展。
线上相较于线下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能随时随地分享一些教育资源给学生。然而并非所有的活动都可以通过线上开展,如一些实验性、专业性较强的活动便不适合采取线上的模式。因此,在现有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活动不同特点与内容,推进线上线下工作双融合,已达到效果最大化。
(二)创新打造“互联网+共青团”格局
《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指出“大力实施网上共青团工程,形成‘互联网+共青团格局,实现团网深度融合、团青充分互动、线上线下一体运行”。后疫情时代,做好“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更是刻不容缓。
(1)提升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的引领力
思想政治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任务,是共青团在高校开展活动的“生命线”。“互联网+”可以为高校共青团把握青年需求提供手段,为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依据,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更需要用“网言网语”来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如持续深化青年大学习行动,运用好网上团课,加强科学理论的青年化体系化阐发,推动青年政治学习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实施“青马工程”,可探索网上授课模式,建设“青马工程”培养网上资源库,提升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养等等,以项目化、扁平化的方式推动破解“抽象”的宣传工作,形成广覆盖、强影响的传播矩阵。
(2)提升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
疫情期间高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倡议,高校共青团也在利用“云”平台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武汉某高校二级学院分团委为例,在疫情期间学院通过“学习强国”视频会议、微信视频、或腾讯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了线上主题团日,及向抗“疫”志愿者致敬,“宅家这么久,你长进了吗?”等活动。但从参与人数及参与后的反馈来看,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要从如何提升吸引力上下功夫。一是创新内容。实时了解青年学生的关注点、行为特点,从他们所关心的内容入手,寻求与思想引领相契合的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内容相结合,把一味的说教变得生动。同时关注学生所学的专业,设定与专业相关的固定专栏,让学生更容易参与进来。二是拓宽形式。以武汉某高校二级学院分团委为例,据了解目前该学院网络平台主要集中在微信、QQ,利用微博的频率很低,更是还没有进入短视频如抖音、快手等领域,因此在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吸引力上还应拓宽传播形式,通过调查学生相关APP使用频率,增加网络平台传播途径,增强青年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三是改进平台建设。平台功能的单一以及平台界面、发布信息、发送推送等布局的不美观,同样会降低吸引力。这也就需要团学工作者在平台建设上不断改进。
四、结语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应重新思考在重大疫情出現后学生教育工作该如何“随机应变”。从内容上出发、从模式上出发,在疫情防控要求之下将高校共青团工作推向深入,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刘珩: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