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转变初三化学学困生的新路径
2020-11-06钟爱兵
钟爱兵
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学科.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同样出现了学困生,就是在化学认知与能力上暂时落后的学生.事实上,化学虽是一门新学科,却与数学、物理、生物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与语文的阅读能力也有关,因此化学能力也是在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关联学科基础不好对化学的影响也大.基于此,转变学困生就要从学困生自身的转变开始,要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升思维能力;让他们发现温暖,激发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发现优点,拾起学习的信心.
一、发现问题,让他们进入学习的状态
学困生大多是自身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比如他们在学习上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考多考少无所谓,听不听讲无所谓,作业做多做少无所谓.这样的学习状态会使他们在化学学习中始终处于游离状态,发现不了问题,也解决不了问题.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将精力投入到学习的具体情境的过程.发现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与具体的学习环节连接起来了,说明他们已经在考量自己对这个新的认知能领悟多少.为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先要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将自己认为不会的问题挑出来.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换问题,使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以“物质的溶解”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进行阅读,找出新的认知,也找出自己困惑的地方.这一步骤对学困生来说尤为重要,能给他们在思维上有喘息的机会.有学困生发现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共同特征,这说明他们已经进入预设的学习氛围中,已经开始思考两类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有了发现问题的机会,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教师要对学困生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上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的思维进一步进入到化学的探索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发现化学海洋里的奥妙.
二、发现温暖,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式
其实就初三化学学困生来说,他们之间也有很多的差别.有学生仅仅是计算能力差,导致化学成绩不理想;有的是抽象思维差,对分子、原子、化合价等抽象的概念理解不了;有的只是自控能力差.如果将这些学困生组合到某一个组别里,他们的每一个弱项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每一个细微的错误,都有人给予纠正.换言之,他们会在别人的关注下不断成长.如在一次的考试中,一个学生有一个方程式扣了全分,小组长仔细查看发现他写的高炉炼铁的化学方程式少了高温的条件.然后小组长提醒他检查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让这个学生先看看这两个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再看看方程式左右有没有配平,最后看看化学反应的条件有没有加上.小组长的提醒,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呵斥,有的只是平等的交流.同组的其他学生还调侃道“假如常温下CO和铁矿石就能反应,那么高炉炼铁就是零污染的工业化生产”.这样的调侃与提醒对学困生来说却是点滴的温暖,因为关键的思维卡壳处有了同伴的指点.这让他们学习的信心提升了,也让他们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态度.
三、发现优点,让他们生成学科素养
对学困生的转变采取最多的方式就是抓住他们的缺点不放,在不断地机械的训练中改变他们.诚然,这样的方式在短时间里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却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学困生的現状.化学课堂属于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教学中有些教师总会让优等生来回答问题,让中等生到前面参与实验.对学困生来说,他们参与的机会很少,回答问题没有他们,演示实验他们只是观众.其实教师也应该给学困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以下面这题为例:白石灰刷墙之后,墙上会出“汗”,这是为什么?教师首先不要急于让学生给出答案,让他们去想想从这道题中能得到哪些信息,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解答题目中.有学困生说,这个“汗”就是水.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推断,但对他来说,却是一次思维的展示.教师接着问,有哪些物质发生反应会产生“水”呢?另外一个学生说到“这一定与白石灰有关”.紧接着就有学生问“白石灰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呢”.这一次次的展示,学生的优点就都展示出来了,每个人也都在展示中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也能将优点转化为自己的素养.当课堂能给学困生更多优点展示的机会,他们也会渐渐地改变自己.
学困生的转变光靠教师是不行的,要让他们从发现自己开始,以内因去推动外在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创设机制,让学困生有更多“发现”的机会,进而有更多转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