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扶贫的减贫策略与对比分析

2020-11-06胡玉辉陈锡文曾红彪

关键词:脱贫产业扶贫减贫

胡玉辉 陈锡文 曾红彪

【摘  要】为了应对扶贫问题,我国在2014年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产业扶贫依托于“产业+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群体同时受到了“扶贫”与“发展”的双重目标约束,减贫到脱贫成为21世纪推动我国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重要课题。论文借鉴已有产业扶贫的方法、政策与稳定实施,将扶贫产业的“效益性”与“益贫性”目标应用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并结合已有的实证分析工具,论证产业扶贫存在的阻力与原因,探索新的产业扶贫路径。

【Abstract】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hina began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2014.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relies on the interest linkage mechanism of "industry + poor households", and the poor groups are constrained by the dual objectiv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Poverty reduction to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China's poor popul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Based on the existing methods, policies and stable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paper applies the goal of "benefit" and "benefit pover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into a unified analysis framework.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empirical analysis tool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resistance and reasons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xplores a new path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关键词】脱贫;减贫;精准扶贫;回归分析;产业扶贫

【Keywords】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reduc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9-0021-03

1 贫困与扶贫理论

1.1 贫困的基本理论

早期对贫困的界定,更多地集中在收入缺乏与生存困难上,贫困常常被理解为物质生活的困难,个人或者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社会当前定义的最低标准,这一类人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物资和服务。产业扶贫就是综合产业扶贫的主体、方式和运行机制,产业扶贫服从市场,重视经济效益,依托產业集聚,开发资源,对贫困地区的经济采取区域布局、工业生产、一体化运营、专门服务,获得利益共同体,通过产业链建设来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扶贫的方式[1]。产业扶贫的本质是金融扶贫的模式创新,产业扶贫的基础就是精准扶贫,将必要的金融资源、手段注入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从而实现产业、扶贫、财政、信贷的有力对接,提升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

1.2 致贫原因分析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基于资本进行市场分配的制度,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来说,致贫的动因就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在市场经济理论的框架中从资本缺乏、人力资源积累不足等视角来解释贫困,逐渐形成人力资本贫困论、贫困循环论等理论,致贫原因主要表现为如下的几个方面[2,3]:

第一,恶性循环理论。当贫困群体在缺乏外部资本时,衍生出低资本形成到低技术创新,低价值分工的低收入恶性循环由此产生,从而导致“穷国越穷”的极端现象。

第二,低水平平衡陷阱。当低收入水平高于增加的收入水平时,会存在一个较长的收入变化区间,存在“低水平均衡致贫陷阱”的可能。

第三,人力资本匮乏致贫。我国贫困人口的普遍特征是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缓解贫困的显著作用是技能型培训的增加,能够通过收入衍射效应,摆脱贫困的人口可持续增加。

第四,社会资本导致贫困。社会个体融入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附带于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的信任、规范、合作、契约也是决定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主要因素。

1.3 反贫与减贫理论

减贫是反贫困的前期阶段,也是反贫困的基础,现有贫困的表征就是物资和设施的落后或者匮乏,反贫困需要从减贫开始,当减贫到一定的程度时,反贫困的目标便逐步实现。

第一,最小努力理论。在经济学中考虑到人均收入的提高与宏观控制策略之间的关系,寻找最少人均收入点作为致贫临界点,描述发展中国家的赶超与反贫困实际情况,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在于投资率的增加,扩大生产的规模,保证长期收入的增长。

第二,二次元贫困经济体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阶段,经济结构体现为二元结构,即农业部门的低效与工业部门的高效并存导致贫困群体的大规模出现,可以缓解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过剩所带来的问题,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工资性收入的转换而进一步实现增收,工业部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助于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

第三,益贫式增长理论。将“益贫式经济增长”理论的观察维度从地市扩展到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甚至扩展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另外,“包容性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是经济增长惠及国家、惠及区域、惠及贫困群体,人人都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建立公平、公正、分配平均为主的社会收入保障体系,扫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逐步脱贫[4]。

2 产业扶贫策略研究

总结现有扶贫的手段,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慰问走访,也有一些政府机构提出了产业扶贫,但从表面形式最多就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给贫困人口安置住房,给贫困人员一定的低保、慰问金、生活用品,这不能根本解决贫困问题[5]。

2.1 扶贫模式与制度逻辑

现有扶贫模式有很多,但基本都是直接“以扶代帮”,以钱物代替产业,从而导致扶贫减贫效果差,短暂脱贫之后就是导致很多群体快速返贫,多年的扶贫经验显示:产业扶贫才最稳定可靠[6,7]。

第一,金融扶贫的路径及减贫实现研究:针对贫困团体的信用贷款,低偿不是必然,联合国在1973年制定了扶贫贷款资金,同时在59个国家进行小额贷款计划,结果显示贷款偿还比例高于预期,产业扶贫贷款偿还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且占绝对优势。

第二,财政扶贫。由救济金式的“输血式”扶贫到实现“造血式”扶贫,通过财政资金的供给可以加速贫困人口的再生产能力,恢复长期稳定增收渠道的形成,政府反贫应该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力资本服务网络的构建等,就业机会的创造上,财政资金向基础设施的建设、就业培训上的集中,具有更好的减贫效应。

2.2 利益联结体系模型设计

由于我国产业扶贫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是2011年,目前產业扶贫中扶贫产业发展的统计数据缺乏,因此,受限于数据的获得性,利益联结体的减贫效应在宏观角度上是难以进行的。中山大学研究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China Labor-Force Dynamics Survey CLDS)就包含了“农民合作社覆盖户数比例”和“本村是否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息,测度合作社的存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成为了可能,验证其是否对农户的增收提供动力,从而对产业扶贫的“组织+个人”基本制度的逻辑性提供初步的证据及经验。现已完成2012年、2014年与2016年、2018年4个调查年份的劳动力样本的跟踪调查。调查维度涵盖社区、村委会、家庭、个人,内容包括了就业、健康、基层组织、基础研究等信息,样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的29个省份,461个自然村,15500余家庭及28200余个体样本,本文构建如下减贫模型:POVep=00+01dfcep+eXet+uep,其中,POVep为被调查省份的年度贫困发生率,具体计算数据来源于CLDS调查数据库中的个体、单位、农村企业、家庭的人均收入与2014年的国家贫困标准对比获得。dfcep为利益联结存在概率变量,源自贫困区农村合作社覆盖合作比例,产业扶贫综合利益联结存在概率表征变量,?茁00为上3个周期贫困发生率平均值,?茁01为上个周期贫困发生率,?酌e为e区域脱贫系数,Xet为调研e区域农村贫困率发生率控制变量,其统计值一般小于0.5,uep为e区域的随机扰动值。变更调查对象为31个时,考虑解释变量X调整,引入邻接与距离权重矩阵,于是存在WY和WX依赖,参数ρ和θ需要误差修正,通过测度理论贫困发生率预测模型为:POVip=11+ρWY+jXjt+θWX+Aj。

3 参数估计与检验

3.1 贫困摆脱参数估计

贫困摆脱可能存在对产业扶贫与专项信贷投放量的反向因果关系,导致了贫困分析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8]。这种反向的因果存在的理由在于,国家政策供给与实施具有典型的“显性集聚效应”与“绩效导向偏好”,当某一政策在某个地区显现出较好的政策绩效时,地区的延续性政策资源将会进一步集中,呈现出显性集聚,影响自相关对参数估计精确性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3.2 产业扶贫的减贫效应分析

4个不显著变量存在于GLS估计中,引入应变量之后,使用估计参数后,大幅度减少不显著变量,模型的拟合度得到显著提升。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我国政策的“显性集聚”实施发现,县级区域摆脱贫困效果明显,扶贫资源进一步集中。从参数估计结果看,产业扶贫的专项信贷投放与贫困县人均收入显著正相关。

4 结论

“产业扶贫”可以培养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我国扶贫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为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的主要模式。

第一,本文基于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特征、类型以及致贫因素变迁的基础上,总结我国扶贫策略的演化进程。

第二,扶贫产业为对象的专项金融资本能够推动贫困人口向社会产业大循环迈进,拓展增收路径,获得更好的脱贫效果,但贫困减缓的作用存在典型的边际递减特征。

第三,政府过度注入扶贫资金,可以对产业主体的规模收入提供稳定的支撑,更多的产业主体快速进入新型产业扶贫体系中,构建新型“产业协同体”,拓展内生增收。

第四,“益贫”与“效率”兼具的产业扶贫可以提升扶贫产业的选择智慧、优化与创新产业扶贫的金融模式、强化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厘清政府定位,保证产业扶贫主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陈升,潘虹,陆静.精准扶贫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东中西部的安全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09):88-93.

【2】蔡防,王德文.经济增长成分变化与农民收入源泉[J].管理世界,2005(05):11-19.

【3】胡兵.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J].财政研究,2005(08):89-99.

【4】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阴[J].经济学家,2009(01):102-104.

【5】丹尼·罗德里克.一种经济学,多种药方:全球化、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6】侯锐.试论开发性金融的不可替代性[D].北京:外交学院,2015.

【7】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中国社会科学,2001(05):70-81.

【8】湖江辉.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的减贫效应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脱贫产业扶贫减贫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理解发展和减贫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发展方式转变与减贫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