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权的探析

2020-11-06龚芳芳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龚芳芳

【摘 要】叶圣陶先生倡导,“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他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发展,将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在事事物物中,随时随地能够发现问题。这样的人才是任何工作、任何事业最为需要的,我恳切期望老师们向这方面着力。”而要达到这种自能读书的境界,最终培养出适合潮流的创新人才,我们就必须认真审视一下知识迅速翻番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能读书;初中语文;学习自主权

一、对学习自主权的认识

自主,词典的解释是“自己作主”,落实到教学中是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扬学生主动精神,让其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学自理,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学习自主权的核心体现在学生个体自由且自主的学习行为方式,认为学习者是教育的真正主权者,他可以不受外界干扰、不受别人支配,通过自己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途径实现学习目标。“鞋好不好脚知道”,学习者自身的内在需求和求知欲望是他自主学习的助推器,可以促使他无需借助师长的监督和外力的催促,自觉自愿地完成学习过程,发展自我优势和特长。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实施上有突破性的体现,充分给予学生张弛有度的学习自主权,并使他们的这种弹性的、能动的权利得到长足的保障。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材料的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丰富的,学习材料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包括教材,还包括来自媒体、教师、同学、家长的各种课内外信息。我们在坚持整体优化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将预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我习得的书本外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组织安排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当前学习内容具有弹性的,是自己渴望得到的,从而获得先决认可,体验自主选择的愉悦。

其次,就教学观而言,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要使学生乐学、善学,恰当运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在发现知识中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在发现知识中提高自身学科观念和学科素质,在发现知识中落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当他们逐渐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时,教学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二、积极发展学生学习自主权

(一)确立自主意识

现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主导课堂的现象。朗读课文时,教师指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就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学习生字时,按音、形、义的程序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自主权,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教师框死。学生习惯于消化教师“咀嚼过的食物”以汲取营养,不会也不敢独立去找“食物”吃。如果突然放手让学生独自觅食,学生难免会对知识“生吞活剥”并“消化不良”。要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灵动起来,教师首先要以他们为主体,即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后,通过鼓励,调动内驱力等措施,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其开展生动的探究活动,释放潜藏于学生心中的学习自主权,使其个性潜能得到充分解放。

(二)激发学习欲望

在确立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之后,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实施自身学习自主权的欲望。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要着力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期望,引发“皮格马利翁”效应,不断激励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探究,使他们欲罢不能,从而使阅读教学成为充满活力的“知识海洋”,让学生乐于也敢于在其中畅游。

三、实践参与,体现学习自主权

21世纪的课堂是学生发挥潜能、自主学习的课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缺点的弥补,只有靠自己才能實现。过多的知识讲授,过多的机械训练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同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给他们发展自己学习自主权的机会、空间和舞台。在适当时机,教师可以退居“二线”,把“主阵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出谋划策、一展拳脚,教师则作好“参谋”“助手”,引导学生将这种学习自主权落实到位。

(一)围绕专题,课前收集信息

生活是最大的语文学习环境,所以说,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还应从生活出发,把生活和课堂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一些准备,让学生从书籍、电脑等媒体中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生活性的综合信息,这也是现代人所必备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卧薪尝胆》一文之前,教师可以请学生收集有关吴越之争的情况,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小故事。又如,在教学《雾凇》一文之前,教师可以激励学生收集介绍雾凇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来个先入为主。根据阅读内容提前进行知识的收集、整理和消化,这本身就是学习自主权得到落实的表现。学生习以为常后,对知识的吸纳就会自然进行,不待教师讲,就走在教学前。

(二)课内讨论交流,完善认知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收集的信息总是有限的,这时,教师要充分借助课堂这个平台,通过讨论交流使师生收集的资料之间来个相互切磋,最大程度地扩充、增加学生的知识信息量,不断完善彼此的认知结构,同时,也提高信息利用的有效程度。

为了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以一个涵盖全篇的中心话题贯穿全文,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中心话题是从学生直觉或文章中心思想出发设计的一个或一组统领全篇的问题。学生按中心话题去自学,从语言文字中寻找解答中心话题的依据,并对找出的依据进行分析,然后把收集的信息与书本知识融合在一起,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在全班交流。不管怎样“开沟引渠”,都要把中心话题落实到语言文字上。这样,学生就能在活而有序的教学中,自主地找出语言文字的依据,并讲出理由。

在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讲故事,可以做导游,可以说评书……孩子的自主性强,他们也清楚,要想画、演、讲,就必须深入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其他语言,如美术语言、形体语言等,用外化的表达促进内化的吸收。给学生发展学习自主权的机会,他们会异常活跃,学法也灵活多样,在你我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教学要求隐于形地落实到了点上。

(三)课后延伸,整合发展

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补充了有限的书本知识,使书本知识更为丰富。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后的探究延伸,必定能使专题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整合与发展。例如,教学完《孔子游春》一文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读读《论语》,了解孔子和弟子的言论,了解孔子的教育主张和生平,然后独立或与伙伴合作完成一份介绍古代名人聪明智慧的剪报。通过这一课后的延伸作业,学生对古代名人的聪明智慧就能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使这一专题知识得到更进一层的整合,同时学生的收集、整理和编排资料的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不是纯粹地为了获取知识,更不是为了应付某一次考试,而是为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必能促使他们的潜能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表达力得到充分开掘,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杨兴群.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表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

[2]陈朝蔚.语文学习之“用”的三维辩证[J].教育评论,2019(08).

[3]李玉萍.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8).

[4]高光华.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标下的自能读书[J].读与写(上,下旬),2017(28).

[5]王慧芳.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能读书[J].孩子天地,2016(16).

[6]孙春兰.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学,2013(36).

[7]张春艳.谈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标下的自能读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8).

[8]周政.浅议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自能读书[J].信息教研周刊,2012(14).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