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巧用探究
2020-11-06王娟
王娟
化学平衡原理是指化学物质在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的速度大致持平,从而使其中物质的浓度保持基本稳定的状态.涉及该原理的公式更是五花八门,逐一讲解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务必要以化学平衡的条件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分析解决问题.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1.教学深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的限制,许多高中没有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加之课堂时长的不足,教师的教学几乎完全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学流程也非常单一,照本宣科的讲解搭配大量习题也只会让课本内容变得更为晦涩难懂,极易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理论具象性和关联性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对化学理论的认识留于表层,从而出现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解题中的现象.
2.教学材料欠缺
目前采用的纸质版化学教材更新缓慢,且专业性较强、知识点分散,不但无法跟上现代信息更替的节奏,又容易让学生对化学产生疏离感,从而增加教学难度.另外,知识点实用性的缺乏不利于学生提升在生活中发现并使用化学理论的能力.加上学校资源有限,化学实验器材往往只够教师示范,学生对反应过程的观察往往会存在偏差,阻碍其对平衡原理的深入了解.
二、化学平衡原理的巧用策略
1.把握反应状态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化学平衡原理成立的标志是确保反应处于稳定状态.为此,测算和观察同时开展不失为比较保险的办法:一方面抓住平衡原理的概念,采用仪器分别测量反应物和生成物,或者准确记录反应物的投放剂量,然后经过精密的推算得到相应的数据;另一方面尽量选取有色物质投入实验,通过判断颜色特征变化与否来确认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有些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错误地将物理平衡与化学平衡相关联进行解释,但实质上两者的平衡对象截然不同,可能致使学生产生误解.另外,有些化学反应活泼性较强,些许气温、压强的改变就可能破坏反应原有的平稳.对待这些特殊反应时,实验教室的布置、承装器皿的选择等都要一丝不苟.
2.联系生活细节
课本只是提醒教师课程要点的辅助工具,教学的具体实施还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灵活变通,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喜好倾向.化学是对客观自然法则的总结,最终当然也要归于实际.这是设置高中化学课程的初衷.
如“硫的氧化物”章节中,在教授完相关的方程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汽车尾气含有的物质,其后鼓励其设想如何利用化学平衡原理消除废气污染,再以分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凭借已学的关于硫氧化物的反应提出创意.结果发现,类似将其转化为硫酸给化工厂供应原料等观点层出不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化学公式的记忆,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养成,还强调了平衡原理对环保减排的重大效用,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丰富教学手段
鉴于课程重点的分散性,学生总是学了后面忘记前面,因此教师应定期设计一堂专项复习课,对有关化学平衡的板块采取集中辅导,借由更具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将前后知识点串联形成一套完整的化学平衡理论体系.在化学反应发生时,不同的反应物之间由于外界环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告知学生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其能够了解实际情况与理论情况可能存在的差异,知道实验效果并非是理论内容的百分百展现,只有深入了解其内部发生机理,才能掌握准确的知识.
在实验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实验机会,带领其在亲身经历实验过程的同时学会分析技巧.在学习新物质时,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方程式,可先让学生推测哪两种物质能够反应生成这种新物质,亦或是它能和什么物质发生反应.在实验安全系数较高的前提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实验将自己的猜想付诸行动,在此过程中仔细记录并分享所得的实验结果.如果实验条件过于苛刻无法实现,或者操作不慎可能引起化学事故,多媒体的优势便显露无遗.相比教师示范而言,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在达成了理论形象化的同时也避免了视线遮挡及视觉偏差的可能性,给学生的观察提供了便利.
总之,化学平衡原理在高中化学学科中的应用极其广泛,教师务必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多样性,挖掘理论和现实的潜在联系,以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为目标,为其自主扩展化学理论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