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入与应用研究

2020-11-06王春霞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感知美术教学传统文化

王春霞

【摘要】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作品或灵动或婉转,或飘逸或精湛,风格迥异的绘画作品为我国传统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挖掘绘画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感知我国传统文化中绘画艺术的风格、绘画作品中美的内涵,将之传承并发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 美术教学 感知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更有充足的审美鉴赏空间,将之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借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艺术美感和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本文就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应用展开了论述,总结了几点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和应用措施。

一、在艺术作品中感知人们对美的追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些艺术作品上既是印刻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添加了人们对美的元素。讓一些艺术作品装点生活,这是人们对生活美追求的象征,或质朴、或华丽,都凝结了创作者的匠人精神,都反映了时代背景之下的人们的心向和愿望。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作品资源,包括瓷器、木雕、纺织、建筑作品等,从中挖掘美的元素、释放艺术作品的魅力与精彩。例如,在《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从我国古代的陶瓷文化中的精品,帮助学生感知鉴赏。例如,为啥引入新石器时代的白陶瓷、南朝的青瓷莲花尊、北宋时期的汝窑粉青莲花式碗、新时期时代的黑陶蛋壳高柄杯等,让学生从我国绚烂的陶瓷文化的赏析中感知其中的美的元素,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代入到作品所对应的时代中,去感知和想象作品中所富含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在引导学生对陶瓷艺术赏析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外形上、纹饰上和釉色上进行赏析。以新时期时代的白陶鬶为例,教师呈现大量白陶鬶的外形,并向学生说明这种器皿的用途。实际上,这种器皿常应用于烧水、盛酒等。由于当时人们更加崇尚鸟图腾,所以这种器皿的外形也往往设计成鸟的形状,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陶瓷作品的美感也就集中于其外形美上。再比如,在引导学生赏析纹饰美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的代表作——青花瓷,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青花瓷瓶中的纹饰,从青花瓷的纹理到青花瓷器中的一些梅花、石竹花等纹饰,帮助学生感知青花瓷工艺的精湛,体验青花瓷中的纹饰魅力。此外,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陶瓷的釉色美时,还可以向学生展示经典作品,如祭红梅瓶、黄釉罐、孔雀绿釉碗等,帮助学生从这绚丽纯净的色彩中,体验这些陶瓷容器中的艺术美感。通过如上艺术作品的呈现,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并赏析我国传统文化作品的精湛工艺和人们对美好朴素的追求。伴随着学生理解和赏析能力的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也将随之增强。

二、在书法作品中体验飞舞笔墨的魅力

书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书法作品或遒劲或挺拔、或舒展或精巧,在欣赏时都会给人以良好的审美体验,优质的书法作品更给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以影响。对此,教师也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文化,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乃至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影响。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也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精湛的书法作品,并引导学生赏析、临摹,从中感知书法的魅力。在书法作品的赏析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隶属到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等书法风格进行赏析,让学生感知隶书的扁平精巧、一波三折的特点;感知楷书字形方正工整的特点;感知行书的灵动放纵的特点;体验草书的豪放奔逸的特点。从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中,体验字体和字形以及书法作品的神韵给人带来的审美体验,感知书法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古代书法家的精神与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字如其人的说法,所以书法文化中既包括美的元素,更是将书写人的精神、涵养、脾气秉性等融入其中,以帮助学生学会在书写汉字时,要坚守我国汉字的特点,坚持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并将之奉之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坚信并恪守。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临摹书写,从临摹和书写中,感知汉字的神韵,体验汉字文化的魅力。如上教学过程中,赏析汉字是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临摹和书写的过程则是帮助学生模仿美和创作美的过程,书法教学的应用,让学生体验飞舞笔墨的魅力,感知传统文化中书法文化的精彩。

三、在绘画作品中品味绘画作品的神韵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作品或灵动或婉转,或飘逸或精湛,风格迥异的绘画作品为我国传统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挖掘绘画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感知我国传统文化中绘画艺术的风格、绘画作品中美的内涵,将之传承并发扬,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绘画作品的精彩。例如,在《诗情画意》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是将我国的古诗文化和绘画文化结合起来,让绘画作品辅助学生赏析感知古诗词的意境,进而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在杜牧的《清明》这一首古诗中,教师便可以选用合适的配图和我国的水墨画,让注重神韵的中国画向学生传递古诗中所渲染的氛围,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知我国传统文化的厚重魅力。在这一首古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境表达出诗人的孤单、凄凉,清明时节的小雨更是为这种凄凉的氛围增添了更多的感伤的情愫。为了帮助学生体验这种意境,辅助学生从这种感怀和悲伤的情绪中透过时空界限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为之选用配图的方式引导学生鉴赏美、赏析美,将水墨画中人物的伤感与低沉,将意境中的萧索和悲凉体现在神韵丰富的中国画中,让二者融合、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美的体验。在以上教学方式中,将水墨画和我国的古诗词融合起来,帮助学生体验画作中的神韵美、感知诗词中的意境美,将二者融合后体验情感美和思想美,才能让古诗词和水墨画相得益彰,给人以更加丰富、更加深切的美的感受。

四、在传统节日中体验节日文化热情

节日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人们在世代相传之间,为纪念、为祈愿、为祝祷而在世代相传中保存下来的重要传统文化。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通过挖掘节日文化资源,应用节日文化中携有美的元素的物品帮助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体验美。例如,在春节这一节日文化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从春节中的窗花、对联、年画等艺术作品中,感知传统文化中向学生传达的文化热情和人们对新一年来临时的美好向往。以窗花为例,人们剪裁设计,将本年的生肖、美丽的花鸟鱼虫等裁剪到窗花作品中,以装点生活,寄托美好愿望;再比如,在对联文化中,对仗的字词、对来年的美好祝福以及遒劲的书法,都给人以一种良好的审美体验。在以丰富的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挖掘并应用节日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发扬。

五、总结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传统文化资源,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流传的艺术作品中美的元素更是给人以心灵的陶冶。对此,教师应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中的书法文化、陶瓷文化、绘画文化和节日文化等发掘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参考文献:

[1]李羽卉.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教育新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 :164.

[2]吴增森.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9,(18) :155.

猜你喜欢

感知美术教学传统文化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