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基地课程体系研究

2020-11-06谷振旺李长江倪昂赵毅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校外教育功能定位课程体系

谷振旺 李长江 倪昂 赵毅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在对综合实践基地现行功能定位、活动体系、服务产出量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综合实践基地新的功能定位,确定“三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遵循的5个原则,最终确定综合实践基地三级课程体系由国防教育、社会实践、自然教育、生存体验、运动健康、文化体验、主题活动8个一级课程模块,25个二级课程模块以及122种具体活动课程组成。最后,提出重新定位;规范课程开发,完善评价机制;完善综合实践教师培养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3点建议,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供理论参考、实现路径。

【关键词】校外教育 综合实践基地 功能定位 课程体系

1999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及教育部多次下文要求各地多渠道筹建资金,用于学生校外劳动和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2016年9月13日,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描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根据“十三五”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校外教育要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以学科教学为主的普通中小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教育公平将不仅仅体现为优质学校的均衡发展,还将体现为优质校外综合实践的均衡发展。然而,校外教育机构相关活动的开展一直未能形成课程体系,大量的研究集中于如何开发课程、管理基地等宏观层面研究,如胡平从本乡本土的教育资源中挖掘素材,如何设计符合学生未来成长的特色实践课程,《辽宁省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也是从管理角度研究如何建设,都仅针对地域资源,将其融入活动体系内,未系统全面地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真正对课程体系的直接研究甚少。在我国教育改革新时期,亟需探索更科学的综合实践基地课程体系,推进其健康发展,增强其教育功能。

不同地域、经济水平、重视程度、发展理念和方向,使得校外教育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本文要研究的综合实践基地特指按照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面向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开设《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必修课程的校外中小学综合实践、素质教育基地、中心、学校。研究本地域本类型校外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剖析原因,重新定位功能,重构课程体系,提高本区域实践基地教育质量的同时也为其他同类单位提供经验和借鉴,以满足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综合实践基地课程体系。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检索中国知网文献总库为主,参阅校外教育、功能定位、课程体系、综合实践基地四个方面已有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理论基础。

1.2.2個案分析法

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为基础,结合13个青少年营地活动体系,分析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地位,深入研究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活动课程体系。

1.2.3访谈法

利用体育教育工作人力资源优势,分别与所在教育中心及青少年营地专家、管理者、一线实践教师、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代表进行面对面和电话访谈,访谈内容围绕教育基地的课程设置、管理服务水平的意见与建议展开。课题组访谈了22位活动营的专家,汇总形成2万字的访谈记录,为建构科学性和适宜性的活动体系提供实证依据,并请与访谈者对总框架进行修改完善、研究落实的方式方法。

1.2.4问卷调查法

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综合实践基地类型校外机构的认识,参与度、遇到的问题以及期望等,5位专家分析问卷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均为83.3%,表明问卷结构和内容设计具有有效性。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87份,回收率为96.75%,有效问卷354份,有效率为91.47%。

2分析与讨论

2.1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原活动体系

步入“十三五”时期,校外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下文简称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开展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科技创新教育新模式,活动内容包括拓展生存、户外活动、国防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农耕文化、科技环保6大系列、13个类别、40余种具体活动(表1),并根据营员对象调整学习强度与难度、开设不同的主题营。

2.2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原体系剖析

2.2.1活动内容与课堂内容联系不紧密

学生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活动内容与课堂所学内容有很大的联系、有一点联系、完全没有联系的比例分别为11%、83.9%、5.1%。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实践活动的内容设置上更多充分结合校内教育所教授知识,这需要教师学习多学科知识,多角度研究挖掘一个实践活动背后多学科知识的联系,给学生一个真正的综合实践课。

2.2.2实践活动中个体差异考虑不足

调查数据表明,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方面“做得非常好”“还可以”“没有做到”所占比例分别为19.2%、37.6%、43.2%,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应更加注意因材施教,前期充分了解授课群体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自身的个体发展需求。

2.2.3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目标不明确

实践基地活动时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够明确目标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总占比仅37.01%,“无所谓完成不完成,感觉就是出来游玩”的学生占比47.17%(见表2)。访谈参加活动的学校教师,剖析三个方面原因:活动前期,学校没有明确活动性质及其教育功能;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知不够,忽略书本以外的知识、不珍惜锻炼的机会;活动基地对于宣传其功能或其自身在功能定位方面存在很大疑惑。

2.2.4活动体系系统性连续性欠缺

访谈发现,活动体系零散,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学生都是一次性参与同一个活动,对不同人群、同一人群不同阶段应该设置不同的活动目标及形式,以保证活动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2.2.5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大部分实践活动采取口头表述的方式进行考核与评价,学生参加完活动后没有一个明确的参与情况、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另外,实践基地自身也缺乏对授课教师的课程评价体系。

2.3综合实践教育中心课程体系再构建

2.3.1明确课程体系功能定位

核心素养框架以培养全面的人为核心,是对我国素质教育基因的传承。

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对标对表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明确功能定位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3.2明确课程目标体系

通过对国内3个老牌营地与中国营地教育联盟(CCEA)中的10个营地〈13个营地分别为山东省青少年活动基地(山青世界)、东方绿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北京国际青年营、启行营地教育IDEAS、青青部落、天使和坚果派、UWC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万科教育营地(北京)、未来训练营(DIFFERENT EXPERIENCE)、新东方国际游学、亿通营地教育(丽江)、优卡创意学院YOOK、游美体验营(STATESIDE ADVENTURES)〉培养目标进行归纳,其中“责任、三观、实践、协作、团队、领导力、生存能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等目标出现的频率较多,分别对应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六大素养中的不同要点。营地教育者们尤其对青少年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的早期培养,以及在自然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具备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小组深入研讨、访谈相关专家,最终将综合实践教育中心课程体系目标归纳为能力结构、三观结构、知识结构三个维度(如表3)。

2.3.3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提升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充分运用体验式教育手段,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发展实践创新能力;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开放性设置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提高体验质量;科学系统,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系统性主题活动,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活动主题序列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突出发展导向、做好写实记录、建立档案袋、开展科学评价等,遵循此5个原则构建新课程体系。

2.3.4教育中心活动体系再构建

围绕完善体系的5个原则,紧扣“能力结构、三观结构、知识结构”三个维度培养目标,设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敢于创新,确立营地核心与辅助课程。在确定活动体系总框架及具体内容后,正式征求了中心以及服务学校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教师的意见、调研营地一线教育实践专家意见,最终确定综合实践教育中心课程体系由国防教育、社会实践、自然教育、生存体验、运动健康、文化体验、主题活动8个一级模块,25个二级课程模块,以及120余种具体活动课程所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如表4)。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综合实践基地功能定位为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通过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综合实践基地现行活动体系存在活动内容与课堂内容联系不紧密;实践活动中个体差异考虑不足;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体系欠缺系统性连续性;未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5个方面问题。

(3)紧扣基地“三观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三个维度目标,设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最终确定综合实践基地三级课程体系由国防教育、社会实践、自然教育、生存体验、运动健康、文化体验、主题活动8个一级课程模块,25个二级课程模块,以及122种具体活动课程所组成。

(4)新构建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自主性选择;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充分运用体验式教育手段;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开放性设置课程体系;活动课程科学系统,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5个特点。

3.2建议

(1)重新定位,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的独特教育功能。

综合实践基地以独特的体验式教育形式为主,应重新认识其教育功能,在“做”中“学”,有效地让更多学生在综合实践基地教育的背景下健康成长。

(2)规范课程开发,完善评价机制,将综合实践纳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围绕综合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立足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创新课程,完善评价体系,将综合实践纳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体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完善综合实践教师培养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全员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其次,配备专职教研员加强校本教研,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实施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平.构建校外实践基地特色课程的探索[J].科学大众,2018,(06) :36.

[2]实践创新  特色发展——辽宁省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09) :2+65.

[3]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践活动指导纲要[EB/OL].

[4]王玮.中美学生核心素养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5]王德庆.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6,(11) :52.

[6]任翠英.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7]林俊杰.有效实施扎实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J].教师,2015,(18) :59.

[8]陈勇.浅析培育校外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 :13.

[9]何友全,彭小玲,张飞.产学研结合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 :148.

[10]高德毅.科学构建校外教育体系的路径[J].中国德育,2012,7(02) :28-30.

[11]趙琼.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12) :33.

[12]林克明,张向阳.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建设好学生实践基地——平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7) :65.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滚动课题。

猜你喜欢

校外教育功能定位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外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中美比较视角下的美国校外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机制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