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0-11-06冯新平
冯新平
摘 要 大学生有正确的生命观是所有学习、工作的基础。把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完全可行的,二者在教育理念、对教师的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共通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师资力量单薄、校园文化氛围较弱等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生命教育,达到二者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教学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70
A Study of Practical Educational Approaches to Involve Life Education
into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Legal Basis
FENG Xinping
(Changsh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is the basis of all study and work. It is completely feasible to integrate life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y have great commonalities in education concept,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nd teaching conten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such as the lack of teachers and the weak cultural atmosphere on campu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tter infiltrate life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life education;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Legal Basis; practice teaching; way
青年大學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面临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压力,需要大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是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生命教育概念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20 世纪 60 年代首次明确提出,而中国大陆引入生命教育开始与上世纪 90 年代。国务院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正式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首次被写入国家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为我国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颁发了“通行证”。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很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渗透生命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中,更应该强化学生的情境体验,深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1 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紧密联系的关系,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有完全可行的。
(1)教育理念一致,都要求充分以学生为本,对于“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一致。高校思政课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这有个基本前提就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定要正确。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并具有一定生存技能和注重生命质量。马克思曾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命教育是其他所有教育活动的基础,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有对生命充分敬畏的人才能更好地成长、进步。
(2)对教师的要求一致,是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关键。正所谓:“教师能走多远,就能带领学生走多远”。教师的格局对学生的高度能产生极大影响。如果较多地采用灌输式进行生命教育和思政课教育,从理论到理论,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有健全人格、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生命体,把教学过程变成传播正能量、激发创造力、形成正确生命观的过程。其次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精准“言传”的内容。梅贻琦校长早就告诫过我们“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应深谙专业知识,能与时俱进地与时代接轨、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最后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活泼,具有创新性。在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后,要真正地培养好人,就最终落到了教学中。只有有“生命力”的课堂才受学生欢迎,才能有抬头率和实效性。可见,在教师这一方面,生命教育和思政课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3)教育内容有共通性,能很好地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政课本身就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教育也会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人的生命不仅有自然生命,更有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体现在生命体的生命延续,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为此两个教育的内容中必然包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的部分。
2 高校生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从这些年以来高校出现的自杀和他杀的悲剧不断在提醒我们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刻不容缓。从2008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开始积极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但是至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从而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到目前为止高校生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师资力量稍显单薄。目前大部分高校是通过辅导员、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部)等部门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生命教育的渗透和实施。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各项事务,或者完成计划教学任务。赵海鹏等于2018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六所院校进行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研”,其中问及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生命教育素养,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时,有 70.35%的同学选择作用很大,表示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生命素养很关键。当问及学生“您了解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来自于何处?”时,有48.77%的同学认为是来源于课堂教学。这时大學生对生命教育的强烈需求和高校生命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出现了明显的矛盾。高校必须积极提高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素养,或者由专人主要从事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
(2)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上述调查中对于问题“您在大学的哪些课堂上听到过老师谈到生命教育?”的回答中显示,通过报告会、生命教育课、主题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班会课中有进行生命教育的比例分别为约10%、12%、15%、18%、20%,约20%的学生不记得有老师曾和他们谈及过生命教育的问题。如果再涉及所学习到的内容,大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可见高校校园文化中欠缺生命教育的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形成合力,生命教育内容零散化严重。大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理解比较欠缺。
3 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高校的生命教育能取得实际的效果,进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应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加强渗透生命教育。在“基础”课的每一个章节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中的生命体验教育。
教材的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主要探讨的问题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这章最能直接融入生命教育。教材内容中有一个内容直接讲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命可以是无限的。根据该章内容,针对此次发生在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可以安排学生写下自己在此次“抗疫”狙击战中的行为和感想,并选择优秀作品的作者在课堂上进行演讲。“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没有局外人。这场阻击战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与感悟,关于生命、关于勇敢、关于付出、关于担当、关于敬畏等。相信年轻的大学生们也一定深有感触。这其中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爱和感恩教育、规则意识教育等,自然也能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的脆弱。这种生命体验情境来自于学生的亲身经历,效果来得更深入而震撼,非常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教材的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中一个重点内容是要让学生明确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并凭借坚定的信念努力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价值。这一章融入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优秀校友访谈等多种实践活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等——以及眼前制约因素,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更重要的是要确定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的行动方向和行动方案。优秀校友访谈需要学生采访优秀留校任职的校友,或者能访问到的不在校的优秀校友,请他们结合自身实际给学弟学妹们提供有关于专业学习、大学生活、社会化转变、实现人生价值等建议和意见。两个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需要学生去跟老师、学长学姐们等进行交流、请教,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和展示。这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增强非常有帮助,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做出大学生活的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时光,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全面,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教材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融入生命教育进行的实践活动可以包括上面所提到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爱国人士和组织的先进事迹介绍,可以以演讲的方式或者课件讲解的方式进行。那些最美逆行者不惧生死,把肩上的责任、民族和国家的大义放在第一位,这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伟大的中国精神的体现。他们当中有很多非常年轻的面孔,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新时代青年的风采,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可以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学习。高校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基地,思政课教师可以选派优秀学生,或者同其他相关部门合作组织较大规模学生前往参观。通过对革命先辈的成长经历和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还原历史真相,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升华爱国主义情感。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和平年代是无数革命先辈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来的,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必须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弘扬中国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正确的义利观、生死观,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教材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讲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等内容。这其中融入生命教育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类似“怀孝心、践孝行”主题活动、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去福利院和养老院等地献爱心等活动。以“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熟悉、介绍、评价中华传统孝文化和现代孝道,要搜集材料并制作课件进行解说。婚恋观调查要求学生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进行讲解。《孝经 开宗明义章》中告诉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生命就不只是他(她)自己一个人的。他(她)是一个家庭成员,背负着家庭责任;他(她)是一个社会人,承载着社会和国家的使命。大学生们应当有家庭责任感、大局意识,懂得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与家庭的幸福美满、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
基金项目:学院教育研究课题(18JY010)
参考文献
[1] 梁金花.在高校思政课堂中融入生命价值观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2.
[2] 陈景翊,王旭.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10.
[3] 赵海鹏.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