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低年级科学课中应用游戏情境的策略

2020-11-06罗睿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游戏情境低年级小学科学

【摘要】本文论述一年级科学课融入游戏情境的教学策略,建议教师选择合适的游戏、设计整体情境、即时评价与调控等为课堂添趣;融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能力训练及社会情绪能力培养,提升小学科学课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低年级 小学科学 游戏情境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144-02

在小学低年级科学课教學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被游戏活动所吸引,但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不能长时间认真听课和学习;学生好奇多问,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他们思维的依赖性和对动作的模仿性强,独立、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他们喜欢动手操作,但缺乏操作能力。为此,笔者在低年级科学课教学中尝试将游戏引入课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将游戏与探究学习合二为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游戏情境为课堂添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玩游戏,生动、有趣的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将游戏引入科学课堂,利用游戏情境给科学课制造激趣效果,学生不仅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又能在趣味、愉悦的氛围中习得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技能、培养科学态度。

(一)选择合适的游戏

适宜的游戏内容与课程贴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受到学生喜欢。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游戏内容、形式,巧妙地将游戏融入科学课学习中,使科学探究抹上“玩”的色彩,突出趣味性。

在教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观察叶》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猜猜谁是榕树妈妈的叶子”的游戏,牢牢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叶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描述叶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起点和终点》一课时,学生当上了“跳远教练”,教(塑料)小青蛙跳远,先为“小青蛙”设置起点、标识终点,并测量跳远的距离,设立跳远标准;教学《发现物体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我说你猜”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物体的特征,并准确地进行描述。

(二)整体设计情境

要使学生整节课保持较高的探究热情,科学课需要有贯穿课堂始终的整体情境。整体情境是指放眼教学全局的设计,注重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或情感关联,并贯穿教学始终。教师设计整体情境需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并投入教学活动。在情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逐步加深,这种正向情感还会渗透到他们的内心,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融入其个性发展之中。

在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的教学中,教师以挑战游戏贯穿全程,将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变身为“揭秘神秘盒子”和“设计新的神秘盒子”游戏活动。学生在第一个游戏活动中,被挑战视频激起斗志,通过研究盒子里能装几个物体成功揭秘,收获成功的喜悦;第二个游戏活动再次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积极尝试各种方法,让盒子装得下更多的东西。教学贯穿游戏情境设计,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促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

(三)即时评价与调控

科学课堂需要一定的探究热度。热度不够,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不起来,探究动力也不足;热度过高,课堂难以调控,更谈不上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师要对游戏活动进行调控,通过即时鼓励与评价,有效调节课堂节奏,引导学生朝着教学预期目标迈进。在低年级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室黑板上设置专门的“奖励台”,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评价与反馈,对达到要求的学生个体或小组进行奖励,评价的内容涵盖个人学习情况、小组合作情况、执行指令情况等。游戏活动前,教师解释任务内容与要求,教给学生达成任务的方法与技能,使他们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奖励与评价并用,褒奖优点、指出不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关注着他们。

在教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一课中,学生对“逮空气”这一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常常把装满空气的薄薄的保鲜袋弄破。为此,教师在活动前提出要求:“在观察空气的活动中,我们要学会爱护塑料袋。活动结束时,袋子没有被弄破的小组将会得到奖励。”有了这一活动要求,大多数小组在观察空气的活动过程,都能顺利地完成观察任务,保证袋子不被弄破。

二、融入探究性元素使学生乐玩

要发挥科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应当立足科学探究的实质,将科学探究的相关元素融入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运用正确的探究方法思考、交流、合作学习。也就是说,科学课程的目标是游戏活动发展的方向和终点,教师应当利用游戏活动这一载体,当好指导者、帮助者、训练者,在科学课融入探究性元素,让学生自主探究。

(一)融入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单纯的游戏注重让学生动起来、乐起来,科学课堂中的游戏活动应成为探究问题的载体。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引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游戏,在游戏中观察、探究、发现与交流,并通过解决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建构科学概念。

在教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给物体分类》一课中,教师通过“给物体找家”的游戏活动,带领学生进行三次分类活动,且三次游戏都有不同的训练目的。第一次活动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家”,猜测哪些物体属于“家庭成员”,并思考问题:“给物体找家”的游戏是怎样设计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的方法:先确定建什么样的家,再确定分类标准,然后进行分类。第二次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设计“长短之家”,运用第一次活动中学到的方法一步步展开活动,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是成功进行分类活动的基础。第三次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运用分类方法设计小组分类游戏。三次游戏活动的设计要考虑技能与认知的梯度,虽然是重复分类活动,但每次活动难度不同,能给予学生新鲜感和挑战感,他们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建构起了分类的概念。

教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用手测量》一课时,教师以古代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出问题:为什么老师傅和小师傅都用“拃”给阿福量衣,却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生用手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虽然人类可以用身体作为测量工具,但是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测量的数据难免不准确。由此,学生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测量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时,会想到使用固定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等进行测量。

(二)融入探究能力训练

探究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记录、使用工具等能力。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探究的成效。在趣味性游戏活动的推动下,学生常常学习和反复操练探究技能,以便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为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课程要求,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训练,使他们掌握和熟练运用探究方法和技能。

教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观察一瓶水》一课时,学生都被藏在“暗袋”中的物体所吸引,急切地想知道暗袋中一红一蓝气球里,装的是不是他们猜测的水。利用学生被暗袋游戏激起的探究热情,教师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水、用鼻子闻水、用手触碰水,以便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水的特点。

又如教學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了》一课时,教师用“游泳教练教三个小伙伴游泳”的故事导入课堂,使学生纷纷猜测盐、红糖和小石子中谁游着游着就不见了,谁还留在游泳池中。知道要用杯子模拟泳池,学生都想一探究竟。教师教学生正确地使用搅拌棒,指导他们练习有规律地进行搅拌:每个物体轻轻放入水中后,每个人按顺序各搅拌5次。学生运用正确的搅拌方法轮流练习,依次往“泳池”加入盐、红糖和小石子,他们发现盐和红糖不见了,只有小石子留在“泳池”中。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建构“溶解”的概念。

(三)融入社会情绪能力培养

影响孩子一生的并不是IQ,而是社会情绪能力。社会情绪能力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的技能;创意地解决问题和做负责任的决定。小学科学课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土壤”。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课程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教会学生在活动中如何与人沟通、相处,认识和承担角色任务,形成团结、友爱、公平、谦让等社会交往技能。

针对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知道的动物》一课的设计,教师在“动物拼图”活动中,把汇报环节设计为由汇报小组的每个成员描述动物的其中一个特征,全班学生综合汇报小组成员的描述,猜出拼图中的动物。活动的要求是学生先倾听所有汇报小组成员的描述,再猜测,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出发,落实汇报各环节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变“只听不思”为“边听边思、再说”,转变片面的“听”为综合、全面地“听”。这样的设计,不仅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同时对其倾听能力、沟通能力等社会情绪能力进行有效地训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设计游戏情境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仅仅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教师只有遵循教学规律,采取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才能提升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罗睿(1974— ),女,壮族,广西宜州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游戏情境低年级小学科学
情境导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乐在读中
多元情境建构多彩英语课堂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