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本与生活在课堂中“联姻”

2020-11-06陈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联姻山海经阅读教学

陈洁

[摘   要]被宋庆龄赞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让语文教育走到了关注学生生活意识的格局。教师应致力于开拓语文教学空间,着眼于用教材中学生关注的内容来打造富有生命力的新鲜课堂。文章重点分析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例子,并指出教师应深度挖掘文本的“生活味”,以精准戳中学生阅读的“敏感点”。

[关键词]生活;阅读教学;《阿长与〈山海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8-0020-02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日月星辰,花鸟鱼虫,人的喜怒哀乐、生死离别等。生活绚丽多姿,它蕴藏着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支撑点。没有生活便没有文学。文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师应探索出文本与生活的契合点,设置与之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以打破常规,激活课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一、借生活情境体味文本的语言风格

文艺学观点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是其生活经验的直观反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对童年“闲谈天”的追忆,因而体现出“闲话风”的语言魅力。品味与涵泳鲜明的语言需还原其历史发生现场,以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品味其“光彩”。具体实例如下。

师:作者是怎样表现阿长“切切察察”的?我们把这个情境演示一下:先竖起第二个手指头,然后上下摇动,或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再小声说些什么。请结合刚才的演示来分析文中的语言表述。

生1:“低声絮说”用得很准确。说闲话,不可能高声嚷嚷,所以声音“低”。这个“絮”写出了阿长说起闲话来没完没了的特点。

生2:“竖起第二个手指”中的“第二个手指”用得很准确。如果用大拇指就是赞赏人,用小拇指就是瞧不起人,只有通过食指的指指点点才能准确地表现出“切切察察”的特点。

生3:说闲话时,手指“点着对手或者自己的鼻尖”,十分生动地表现出“切切察察”的毛病。

《阿长与〈山海经〉》笔调轻松幽默,叙述活泼灵动,尤其是刻画长妈妈“切切察察”的片段。欲品出鲁迅语言的“精准生动”,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还原出阿长平日里的“切切察察”。“低声絮说”“第二个手指”“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是鲁迅的巧妙安排。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丛林里来回穿梭,感受鲁迅“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态度和表述的高度精准。只有借助情境,教师才能将抽象空洞的教学问题变得亲切易懂,进而解放学生的双手、头脑、嘴巴、眼睛、时间、空间,使学生逃离死读书的困境。此外,创设的教学情景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解读文本的叙事表征结构时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轨迹,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二、借生活资料感受文本的人物形象

吕叔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教师可借生活资料将人物形象的品析变得更丰富和立体。具体实例如下。

师:我们来探究一个问题。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对此,“我”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生1:她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大”字,“我”觉得无法可想。

生2:长妈妈让“我”在元旦说“恭喜”,吃福橘,“我”认为是磨难,觉得不耐烦。

生3:她告诉“我”许多古怪的仪式,让“我”觉得非常麻烦。

生4:长毛的故事让“我”对长妈妈产生了“空前的敬意”。

生5: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

师:结合你们的探究成果思考,你们敬佩“阿长”吗?大家来默读教材中的“长妈妈其人……”

生6:我并不讨厭她,甚至有点同情她。

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索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教师穿插了相应的生活资料,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知识量,又使课堂节奏起伏有致。在描写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前,文本所叙写的种种长妈妈的行为是在为表现最后“我”突变的内心感受做铺垫。鲁迅以中年人的姿态回首往事,在情意绵绵的叙述中渗透真挚浓郁的“人情美”。“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是鲁迅创作《朝花夕拾》的初衷。他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周作人有这样的评价:“鲁迅的这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

三、借生活经验把握文本的情感流变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潜藏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使学生能够向文本的深处漫溯。具体实例如下。

师:阿长买来《山海经》时,为什么“我”没有体会出其中的爱意呢?

生1:因为“我”那个时候还小,并不能理解得这么深刻。

师:你分析得很到位!大家齐读文章最后两段,鲁迅以成年人的口吻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2:怀念、感激、尊敬。

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看阿长的这些问题,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3:阿长不是故意把“我”挤到床的一角的,这只是她无法改变的生活习惯罢了。

生4:过年的种种规矩,不是迷信,而是习俗,寄寓着阿长对生活“顺顺溜溜”的期待。小孩子的心思不在此,所以才觉得是磨难。

生5:“吃福橘”是南方的一种习俗,主要是为了企盼来年幸福顺利。阿长让“我”吃福橘其实是希望“我”来年能够“顺溜”。

作者叙述视角的不同造成了文本情感的朦胧模糊,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开文本的情感密码再明智不过了。儿时的鲁迅由于视野的局限和认识的片面,对长妈妈“切切察察”的毛病、粗俗的睡态、“迷信”的行为的认知是表面的、肤浅的。成年的鲁迅却通过描写这些,刻画出可亲可敬的封建妇女形象“阿长”,表现出他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通过聚焦生活经验,畅想生活心得,学生能够厘清文本中“我”的情感变化。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学生能够从文本的表面走向文本的深处。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触摸、感受文字的温度,并因理解而感动。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感悟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四、借生活认知反差感知文本的艺术表现力

心理学观点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初次接触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与他们的生活认知有反差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扬”指褒扬、抬高,而“抑”指按下、贬低。对欲扬先抑手法这一语文知识的突破可借助学生的认知反差。具体实例如下。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1:纵观全文发现描写长妈妈不好的一面似乎更多呢!鲁迅想表达的究竟是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还是对长妈妈的调侃、鄙夷之情?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有个性,那么大家的想法呢?

生2:雖然描写了长妈妈的许多缺点,但鲁迅想要表达的的确是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师:就像我们对父母那样。或许父母自身有诸多缺点,但依然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爱。那些细枝末节都会被时间慢慢地诠释成一缕真情、一分感动。

生3:我妈妈虽然给我报了许多补习班,让我很有压力,但只要看到她操劳的背影我就会鼻头一酸。我能够理解妈妈的身不由己和不容易。我想鲁迅跟我想的是一样的。

生4:鲁迅这么写,能够更好地传递出其内心对长妈妈最真挚的情感以及最深切的怀念。

师:由此,你们想到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齐):欲扬先抑。

在梳理出有关阿长的诸多事件及其性格特征后,学生难免会陷入解读文本情感的难题中。这时,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认知反差、矛盾来激活他们的思维,以引导他们向文本内核进发。那个睡觉摆“大”字,毫不在乎身旁小鲁迅感受的长妈妈竟十分重视孩子的愿望,自掏腰包购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鲁迅这样评价长妈妈:“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到的事 ,她却能够做成功。”长妈妈给鲁迅买的这四本书,是鲁迅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书。阿长在无意间呵护了一个儿童的求知欲,建构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巧用生活认知反差剥丝抽茧,不仅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认识,还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实现了人格的自我完善。

联系生活审视文本,再将文本引向生活,这是教学该篇文章的策略。文本中包含的语文知识非常丰富,如结构、主题和文体等,教师可以有效联系生活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入生活这股“源头活水”,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认知。大教育家陶行知本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开启了生活教育的大门,语文教育的“生活味”便从此蔓延开来。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联姻山海经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山海经夫诸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山海经》中的奇兽
和实验联姻、显压轴本色
联姻理化生 共舞中考场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