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忆录式体裁聚焦人文关怀

2020-11-06刘钰汶

新闻传播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新闻业武汉历史

刘钰汶

[摘要]蔡寄鸥编撰的《武汉新闻史》,在政局动荡与剧烈社会转型、思想论争中描绘了清末至民国近七十年间武汉地区新闻业的发展史。作为当时著名的报刊活动家,蔡寄鸥在本书中,以回忆式体裁聚焦真实,用多角度的研究视野进行章节编排,并关注了新闻从业者“人”的主体性。以丰富的史料事实,再现历史,助推了湖北地区新闻史研究。

[关键词]蔡寄鸥;《武汉新闻史》;地方新闻史

一、《武汉新闻史》的主要内容

《武汉新闻史》成书于1943年。蔡寄鸥以秋虫为笔名,从个人视角出发,讲述了自正式发行报纸以来,武汉地区近七十年来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变迁的历史。该书从多种角度讲述了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社会风貌、文化思潮的巨变给武汉地区新闻业带来的机遇与冲击,对武汉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新闻媒体进行了回顾。并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下,记叙了如詹大悲、何海鸣、胡石庵等众多武汉报人,以笔为武器,为争取新闻自由的英勇事迹;,肯定了一批日本报界人士为推动武汉新闻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武汉新闻史》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写作,其內容并非历史过程的堆砌或文献资料的机械积累,而是融合个人感受,以“史料的立体感”做到了文献与见解的有机结合,风格鲜明。

该书叙述的内容,触及了20世纪救亡、图存、革命、爱国、党争等核心命题,为后续新闻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武汉新闻史》的写作特点

(一)回忆录式的写作体裁情感真切

蔡寄鸥长期活跃在武汉新闻工作一线,他在〈武汉新闻史》的引言中提到:“我是一落伍的报馆记者,在武汉.地方办了三十多年的报。我的文章和我的名字,当然是天天和武汉人见面的。”"蔡寄鸥自1910年毕业后,开始向汉口《中西报》《公论报》等报纸投稿为生。结识了詹大悲,胡石庵等革命党人,辛亥革命后转为国民党党员。于1912年担任武昌《民心报》的编辑。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同时为《崇德公报》写小说连载。1915年参加讨袁运动,在汉口租界开始创办《汉口日报》,著有《瀛台梦》传奇。其撰写的政治小说《坠花楼》,被时人誉为“讥讽时事、正社会风气之佳作”。在湖北地区丰富的办报活动经历,培养了他作为新闻记者敢于针砭时弊的无畏精神。而推动其以第一人称撰写《武汉新闻史》的一个诱因,是他在读内田佐和吉《武汉的文化机关史》时发现,该书作者一直在书中感慨材料的缺乏。而蔡寄鸥认为自己有责任将所见所闻记叙下来,为内田先生和未来撰写武汉地区新闻史的人提供参考。

蔡寄鸥以第一人称写作手法撰写《武汉新闻史》时,以个人经历为线索,通过回忆串联起有关的报人和新闻事件,触及到武汉地区报刊、通讯社、广播机构的兴衰变化,语言平铺直叙、朴实无华。同时对部分重要人物、典型事件进行突出叙述,情感真切。给予他以第一人称写作(武汉新闻史》的底气与自信,正是来自“因为我是报人,要想写报的历史,必须现身说法,我深信我的遭际和概念,也就是新闻界同人的遭际和概念。”凹第一人称的写作,除了能较好地满足创作者的心理需求,也能更好地将个人真实体会同历史相结合,增强本书的亲切感、真实感。

(二)多角度研究视野不拘一格的章节编排

该书注重从多角度出发对武汉地区新闻史进行研究梳理,内容丰富。除开“引言”与“结论”外,全书共分为十期,分别为平章风月时期、鼓吹革命时期、党政斗争时期、新闻业衰退时期、中日记者连欢时期、新闻业发达时期、共产党控制时期、小报极盛时期、官报垄断时期、风鹤声中的租界生活。每期下各有篇数不一的章节,结构不拘一格,展现出武汉地区新闻业发展的多维时空。从小报的兴盛到官报的垄断,从鼓吹革命到风声鹤唳,灵活多变的章节编排引领读者从不同角度纵览武汉地区新闻业的兴衰多变。每章研究角度各有不同,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舆论等,反映出不同时期,武汉地区新闻业的发展状态。

例如,对于随着汉o通商而兴起的小报,作者在第一篇提出“那时候的报上作品,都是些平章风月的作品。”而随着市民文化空间的逐渐建构,小报为求取更大利润,逐渐向市民阶层倾斜,不仅栏目呈现多样化,内容开始往社会新闻方向发展,为吸引受众的内容与宣传技巧层出不穷。于是在第八篇“小报极盛时期”中便有“他们的手段敏捷是值得我们钦佩的……报人的用心,真可谓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用不拘一格的分篇方式,透过历史视角多层次展现小报从诞生、发展到兴盛直至衰亡的历史轨迹。

(三)人文关怀流于笔墨关注新闻从业者“人”的主

蔡寄鸥作为武汉的资深报人,曾直接加入到推翻帝制的前沿宣传阵地中。20世纪初,武汉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几乎都是革命党人主编或主笔的。美国学者麦金龙认为,“武汉的媒体与报人向来有大无畏的传统,在1911年辛亥革命和1927年大革命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武汉新闻史》关注了这批身处于军阀混战与民族危机中的“社会良心”的角色承担者。面对国弱民贫、封建落后的社会现实,民国报人怀抱着振兴中华的理想,通过报道中外新闻的方式传递信息,将报纸作为启蒙民众思想的载体。如经历癸丑报灾亡命海外后从“革命的言论者”转变为“革命的政治家”的詹大悲。《武汉新闻史》在评述詹大悲创办《大江报》时指出,其大力鼓吹革命,社论措辞激烈,据实直言,官场之人无不恨之入骨。1927年,蒋介石背叛国民革命,詹大悲利用自己的报人与社会活动家的身份,一面释放关押的共产党员,一面又在《汉口民国日报》《楚光日报》等报纸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开罪于蒋介石。同年12月,以“赤化分子阴谋暴动罪”被枪杀。《武汉新闻史》中注重展现传统报人分子自我身份意识的觉醒,无疑已构成媒介中人走向现代的重要节点。

三、《武汉新闻史》的研究价值

(一)丰富的史料支撑助推两湖地区新闻史研究

在我国的区域研究对象中,两湖地区自古以来在地理区域、行政区域、文化区域上都具备同一性或相似性,属于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对象。间《武汉新闻史》成书于日本作家内田佐和吉的《武汉的文化机关史》后,为武汉报人撰写的第一部武汉本地新闻史,每章内容丰富,把史料与评论融为一体,揭示了新闻报纸和政治、商业、社会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弥补了两湖地区新闻史料性研究成果少、缺乏一定水平新闻史专著的局面,丰富了两湖地区新闻史的研究成果。

(二)再现历史深化报刊业务与媒体环境研究

将民国时期新闻史上客观存在过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介及新闻活动等诸多“历史事实”进行再现历史。有利于使当今的研究者从当时的“历史真实”中了解、感受和认识当时的历史。用报馆的沉浮、报纸的兴衰侧面反映媒体环境的变化,回忆录式口吻为新闻史的叙述增添了新意,立体而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多彩与灰色交织的民国时期武汉新闻史。透过其话语的表述,可以窥见作者的人文关不,也让历史画面跃然纸上。

在笔者看来,“再现历史”既不属于对历史的重构,;也不是完全还原历史。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史料的缺夫、当事人的缺位、文献失传等多种原因,研究者很难完全“还原”历史一所有的历史都是历史学者个人心里的“历史”,是他们借助历史事件、人物和活动表达自己历史选择观的载体。当今的研究者可以对武汉地区特殊时代的媒体环境的变化和报刊业务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提供“超民族立场”的研究视角

自1890-1945年間有近30年的时间是日本以武力反对中国。周许多学者对日本的记忆都是彻底的反作用的、批判的,将20世纪日本视作纯粹的中国敌人。然而,蔡寄鸥却指出,武汉报馆的起源也多得力于日本报人的策动。蔡寄鸥所在的湖北,时论谓“湖北学生的东瀛者,其多如卿。”得益于航运与铁路运输的发展,中日间的交通变得极其便利,彼此国际关系和国民的私交关系,一天亲密一天。受此社会风气的影响,蔡寄鸥在撰述武汉新闻史时,极大肯定日本新闻业对于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助力。他站在新闻专业的视角出发,对近代日本新闻事业的种种进步给予赞赏与推崇。当时中8记者间来往及其频繁,情感及其融洽。

就研究成果而言,蔡寄鸥并未因为日本近年来侵略中国,就忽视日本新闻从业人员对武汉近代新闻业发展的助。而是秉承“超民族立场”的研究视角,显示了蔡寄鸥对地方新闻史学研究的理性与成熟,对今人重新审视日本之于武汉新闻业提供了全新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1]秋虫.武汉新闻史[M].湖北:武汉出版社,1943年版,第4页.

[2]秋虫.武汉新闻史[M].湖北:武汉出版社,1943年版,第6页.

[3]秋虫.武汉新闻史[M].湖北:武汉出版社,1943年版,第16页.

[4]秋虫.武汉新闻史[M].湖北:武汉出版社,1943年版,第76页.

[5]麦金龙.武汉,1938:战争、难民与现代中国的形成[M].湖北: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86-87页.

[6]江凌.两湖地区近代新闻史研究百年评述[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0(1):221-228.

[7]倪延年.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对象、目标、功能及态度诸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33-140.

[8]张振鹃.近代日中关系的特征,井上清及等:《中日战争与日中关系:卢沟桥事变50周年日中学术讨论会记录》P155-P157.

猜你喜欢

新闻业武汉历史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作为传播媒介的虚拟现实技术
技术拓展想象空间
新历史
从“莱维森调查”看英国协商民主的特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