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明园罹难160周年的思考

2020-11-06黄述斌

文史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咸丰联军圆明园

黄述斌

北京圆明园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曾经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瑰宝;惜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毁于一旦。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大耻辱。所有中华儿女对此无不感到悲愤。上世纪80年代,愚去京办事之余,曾两次凭吊踏访圆明园遗址。1858年5月,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大沽炮台,并扬言要进攻津、京。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赴津议和。6月,清廷分别同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各国公使驻京、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商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进出长江各口岸。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双方约定,第二年(1859年)6月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以完成法定程序。[1]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感到失去不少权利,心情失落不安,但公开毁约不可为,且又忧心换约时联军再节外生枝提要求,于是便打算在换约时要教训洋鬼子一番。他给清军主帅僧格林沁下达密旨:在一定条件下,可让官兵假扮乡勇,“悄悄袭击”联军。1859年6月,联军如期而至。早已作好袭击联军准备的清军,在僧格林沁指挥下,趁联军未按清廷指定的路线进京,且直奔大沽炮台之机,从几面猛烈开炮袭击,击沉联军兵舰四艘、打坏兵舰六艘。联军余下三艘挂白旗逃离,遭伤亡三百多人,其中一舰队长受重伤。清军偷袭成功,联军惨败,咸丰皇帝出了口恶气。但这短暂取胜所带来的严重军事危机,咸丰帝当时并未多想,遑论去作预案了。这是他对情势的判断和对策的第一误。

联军遇袭惨败,令英国首相巴麦尊、法兰西皇帝拿破伦三世颇感震惊。英国对华全权专使卜鲁斯放言:“不彻底击溃敌视我们的这一派,不给中国一个教训,让中国知道背信弃义、不守信用必会招来重惩,我们的未来关系不可能有稳固基础。”[2]英、法两国很快就再组联军打击清朝达成一致。英、法两国从英国、印度与法国调集船舰组成庞大舰队,共有四十一艘军舰,一百四十三艘运输舰,一千多匹战马,两千五百多头阉牛、骡和矮种马。官兵达两万四千多。在额尔金勋爵(英)和葛罗男爵(法)两人率领下,于1860年4月出发,直奔天津大沽而去。[3]1860年8月,联军抵达北塘,几乎未遇清军抗击就占领了北塘炮台。激烈交火发生在大沽炮台。清军官兵于此誓死抵抗,浴血奋战,终因火器落后、军力悬殊,一千多名官兵全部阵亡。大沽炮台也落入联军之手。其他几座炮台守军见前无去路,后无援兵(被联军截断),大势已去,遂向联军投降。此役联军亦付出伤亡三百多官兵的代价。联军攻战北塘、大沽后,便剑指天津。联军扎营在津城外,諸国公使在天津城内等清廷代表前来谈判。在此大军压迫的危急时刻,清廷为阻止联军进兵北京,竟玩笑式地派出两名低级别官员去同联军谈判。清朝政府这两名代表对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要求批准他们所提的条件,要求让外国使节长驻北京,并赔赏英法各八百万银两(赔赏英法各将近三百万英镑)”等没有异议,均签字接受。“但几天后巴夏礼要他们拿出授权谈判证明,却发现他们身份不实,根本无权代表皇帝签约。”[4]联军统帅额尔金感到受骗,极度不满,放出恶言:只有兵临北京城下才能逼清廷批准条约,“那些愚蠢的中国人喜欢玩把戏,正给了我向北京进兵的绝佳借口。”伦敦《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则期盼联军“好好教训那批主导这个帝国的政策且无能而不守信用的官员。”[5]所以说,这是咸丰皇帝对情势的判断和对策的第二误。

联军以强力速度向北京推进,几天之内抵达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咸丰皇帝这才急急提高谈判人员资格,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谈判全权代表去通州,与联军议和谈判。可是同时他又重施故伎,给僧格林沁再下密旨,要他在额尔金、葛罗一行人前来签约时予以击杀。通州清军赶紧构筑工事,隐蔽炮火阵地,将军队隐藏在道旁小米地里,准备额尔金、葛罗等人抵五里处突袭杀之。大家知道,无论古代、近代交战,双方都不能伤害谈判代表,即所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咸丰皇帝却无视这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军事外交法则。当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一行26人(按:一说39人)前往通州张家湾清军营地谈判途中,被僧格林沁率领军队半路截获,全部扣押作人质,押送至北京关进大牢(后关押在圆明园),严刑拷问。关押期间,有15人(按:一说20人)被折磨而死……尸体遭严重毁损,填上生石灰,因而遗体送回联军营地处时,只能靠身上衣物辨别身份。记者鲍尔比死后手腕处长出蛆,尸体被绑在一根横梁上,丢在墙外喂狗和猪。“人质遭折磨与丧命的消息传遍联军,恶毒的怒火滋生壮大”[6],官兵强烈要求报仇,于是长驱直逼北京城。这是咸丰皇帝对情势的判断和对策的第三误。

咸丰皇帝得悉京城将被联军所破,即于1860年9月21日傍晚急忙离开圆明园而进入紫禁城,再慌忙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同联军议和。他自己则弃京城不顾,带着后妃、儿子、嫔妃和一批王公大臣从紫禁城后门连夜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避难,对外没有任何消息发布。当晚宫中戏楼一如往常演戏,似乎什么事也未发生。第二天,皇帝离京消息终于流出,朝中满汉官员个个惊慌失措,急忙回家将贵重家当装上马车逃出了城。没车的赶紧租车逃走,租车价格竟至暴涨若干倍。立时朝廷瘫痪,官员弃离职守。城中有钱的居民几乎全部走光。大清国的京城立马成为一座空城。额尔金在联军进京时气焰嚣张地宣称:“要让清廷为劫持巴夏礼一行人、为杀害鲍尔比等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英国的惩罚完全由满清皇帝本人承担,而不会波及已在受苦的京城居民。”[7]额尔金知道圆明圆是咸丰皇帝的出生地、成长地。他的大半生基本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也几乎是他唯一认识的世界。联军进入北京后就直奔圆明园而去,以为在那里可以找到皇帝,好当面给他个难堪。可是圆明园内仅有技勇太监20余名接仗。他们英勇抗击,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联军将园内所有宝物洗劫一空之后,额尔金下令彻底烧毁圆明园。

圆明园被毁,是英、法等侵略者在继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联合发动的新的侵略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明火执仗造成的。1861年11月25日,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致友人巴特莱上尉的信中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无庸讳言,帝国主义的掠夺本性是造成圆明园被毁的最根本最本质原因,这是历史的结论。不过,具体而言,从清朝统治者的应对策略的层面上看,这又与其没有审时度势,对情势判断失误、措置失当有着直接关联。而这也是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颟顸行事所结出的苦果。

应该说,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最终目的是霸占中國更广大市场、掠夺中国人民的更多财富。当时的中国国力孱弱,就像待宰的羔羊。与此形成对比者,咸丰皇帝却是个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缺少智慧、缺少谋略、缺少治理朝政能力的人。其一心只图享乐,保自家皇位。当《北京条约》正式签订,英、法联军退出北京城,廷臣奏请回銮之际,咸丰帝却乐不思蜀,仍住热河耽乐,不顾社稷安危,至次年31岁时病逝。他身边“当时主持中枢的都是些智识不足,软弱无力,甚至毫无所知之人。喜唱高调而于事实茫然无所知的人,不能为皇上谋划良策。”[8]咸丰皇帝几次对情势判断和对策失误,加深侵略者对清廷、尤其是对咸丰皇帝本人的报复心理,数次歇斯底里叫嚣要拔除咸丰皇帝老窝圆明园,在精神上对咸丰帝以最严厉的打击,从而显示侵略者淫威,胁迫咸丰帝就范,以便在中国更顺利地攫取最大利益。如果咸丰帝没有前述的措置失当,或许圆明园被毁之难可以避免。事实上在圆明园东南约6公里处的紫禁城,其时毫发无损。史料表明,在北京城内中心区域内,联军并无对其他宫殿、王府和民宅烧杀洗劫的行为。当然,这并不说明帝国主义有多善良——因为其侵略、掠夺弱国、弱小民族的狼性是不会因为对方的折冲樽俎、有理有节而有所改变的。笔者这里想说的是:虽说“弱国无外交”,但弱国统治者倘能审时度势,有大局观,有广阔的视野,有足够的智慧,能看菜吃饭、实事求是,有一些恶果不是不可避免的。这正如成都武侯祠“攻心”联所示:“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1988年1月,圆明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所建成的遗址公园试开放。园内被毁遗址得到很好保护。广阔园区内大部分土地建成绿化地带,10多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被毁留下的建筑基址尚可找到,并竖立有标牌和文字说明,还配上原貌图片,供凭吊者和游人观览。最为著名的西洋楼、海宴堂被毁后的楼阁框架和具有中西建筑风格的石雕,作为劫后遗址标志,肃然醒目立在原址,既昭告它的过去,更警示着未来。

注释:

[1]参见吴泽顺:《中华上下五千年》,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2][3][4][5][6][7](美)裴士锋著、黄中宪译《天国之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6页,95页,113页,113页,119页,119页。

[8]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474页。

作者: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公安文协理事

猜你喜欢

咸丰联军圆明园
梦回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十里荷香赏荷归来
咸丰妙解写错字
科学谋划 精准扶贫——“咸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履职尽责铸造咸丰“人社品牌”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