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茱萸花、果之辨
2020-11-06陈怡君
陈怡君
摘 要:对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茱萸”一物,学界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茱萸花,有人认为是茱萸果。不过,从“萸房”的释义、茱萸开花结果时间以及古诗词中“萸实”“萸子”的记载,可以证明重阳插的是茱萸果;而诗词中出现重阳和茱萸花并提,则是为配合声律需要。
关键词:茱萸;萸房;茱萸果;重阳
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流传至今;插茱萸作为古代重阳节的节俗,在诗词作品中也常见,如:耿湋《九日》:“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权德裕《酬九日》:“他时头似雪,还对插茱萸。”但茱萸形态如何,现存在两说:一说插茱萸花,如李晖《唐代茱萸风俗考略》中以“伞形花序”给人美感作为重阳插茱萸的原因之一;[1]谢培凤、马家驹《再考“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认为插茱萸花。[2]一说插茱萸果,如雷晓妍、高林广《宋词“簪花”意象之民俗文化考察》认为插的是花房,“也就是果实”;[3]钟开超《重阳话茱萸》认为是山茱萸果;[4]陈晓冬《重阳节所插“茱萸”究竟为何物》认为是茱萸果。[5]更多的学者并不明说重阳插花还是果,只说“茱萸”或“萸房”。受古代簪花习俗的影响,许多人会习惯性地认为插茱萸插的是茱萸花;但笔者查阅古籍,综合考证,认为重阳插的是茱萸果。
一、“萸房”是茱萸果
插茱萸的节俗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6]文中不言花、果,而用“房”字。有学者认为“房”是“花房”:李晖(1997年)认为插茱萸是插茱萸的“花房”,即茱萸花。雷晓妍、高林广(2008年)同样认为是插“花房”,是茱萸的果实。笔者认为,“花房”一词因受前字影响,而具有花朵义,单言“房”字,应是指植物的果实:
1.“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中的。”晋郭璞注云:“莲,谓房也。的,莲中子也。(《尔雅·释木》)
2.椰,二月花色仍连着,实房相连累,三十或二十七八子。(《齐民要术·五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
3.“槟榔无柯。”李善注曰:“槟榔树高六七丈,正直无枝,叶从心生,大如楯,其实作房,从心中出一房数百实,实如鸡子,皆有壳肉。”(《文选》卷五《吴都赋》)
从引例可见,莲房指莲蓬,椰房指椰子,槟榔是果实集合成房。同理,“萸房”应指萸子。
4.“椒,榝,丑莍。”晋郭璞注曰:“莍,萸子聚生成房貌。”(《尔雅·释木》)
萸子个小,数量多,且生長较密,正如郭璞注中所言,其团聚的形态似房。因此,《风土记》中所言“茱萸房”应是指萸子聚集的形态。
二、重阳时茱萸结果
从茱萸开花结果的时间看,重阳之际,正是茱萸果实成熟的季节。植物学上,茱萸种类繁多,在重阳茱萸问题上存有争议的主要是吴茱萸、食茱萸、山茱萸三种茱萸。据《中国植物志》,吴茱萸花期在4-6月,果期是8-11月;山茱萸的花期在3-4月,果期是9-10月;食茱萸花期8-9月,果期10-12月。[7]虽然在重阳茱萸的种类问题上学界还存有一定争议,但茱萸种类问题不影响花、果的结论。吴茱萸、山茱萸花期在3-6月,食茱萸花期8-9月,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一般在公历10月,是三种茱萸的果期。因而在重阳之际,不论哪种茱萸都是结果的时候。[8]
即便古代气候与今天的气候存在差异,但茱萸结果的时间大致相同。在传统中医中,吴茱萸以果实入药。梁陶弘景集《名医别录》载吴茱萸:“九月九日采,阴干。”[9]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采药时节”载:“吴茱萸,九月九日采,阴。”[10]明李时珍编《本草纲目》将吴茱萸从本经的“木部”移入“果部”。[11]中医里的吴茱萸,九月九日采下嫩果,再经炮制晾干后入药。
可见,茱萸在重阳之际是结果之时,插茱萸应插的是茱萸果。
三、唐宋诗词中的茱萸
唐宋时期有很多描写重阳节的诗词,这些诗词中,可见“萸房”:
1.应节萸房满,初寒菊圃新。(唐·孙佺《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2.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唐·崔善为《九月九日》)
3.萸房菊蕊定相怜,酩酊误蕉叶。(宋·洪适《好事近》)
也常见“萸实”“萸子”,如:
4.强向衰丛见芳意,茱萸红实似繁花。(唐·司空曙《秋园》)
5.正逢萸实满,还对菊花丛。(唐·李迥秀《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风字》)
6.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萸子更宜人。(宋·韩琦《重九会光化二园》)
同时,可见茱萸呈现出鲜艳的红、紫色,如:
7.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唐·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8.遥知九日平山会,笑插茱萸满鬓红。(宋·周必大《送邓漕根移帅扬州》)
9.簪嫩菊,插红萸,相对年年好。(宋·曹冠《蓦山溪·九日》)
“萸实”“萸子”当指茱萸果无疑,引例1“应节萸房满”,例5“正逢萸实满”,“房”“实”处在相同语境中,应指一物。“萸房”应为茱萸果。
古代九是阳数,重九即为至阳之数,盛极必衰。值天气由暖转寒,人体易患病,古人认为是因邪气过盛,视为不吉。而此时茱萸结果,颜色红艳,气味浓烈,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抵御寒气。正如例7“丹萸辟旧邪”所说,最初佩茱萸是为辟邪。后来,如例4“茱萸红实似繁花”所言,萸子个小,生长密集,加上其鲜艳的色彩,具有花团锦簇的视觉效果,插在头上可同时满足审美的需要。总之,插茱萸作为重阳节俗在古代流传甚广。
四、诗词中重阳与茱萸花并提的原因
唐宋诗词中,不见重阳与茱萸花并提,但后世诗词中写重阳节或秋季时却出现了茱萸花,这是否意味着重阳插茱萸花呢?古籍中出现“萸花”总十二例,其中涉及重阳或秋季的仅五例:
1.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横塘迤逦通茶磨,石湖荡漾绕楞伽。(明·申时行《吴山行》)
2.桂树长临镜,萸花待举杯。齐纨将弃置,皦皦似新裁。(清·毛奇龄《益都夫子赐示闰中秋诗属和依韵二首》)
3.频年撰杖石巢秋,插帽萸花作酒筹。(清·程颂万《次韵鲁髯见怀二首》)
4.志士多苦辛,达人常逸豫。渉世骋功名,祗取百忧聚。何如率我真,深得酒中趣。托迹戎马间,旷然见清素。俯仰高山巅,逍遥有余歩。凉风西北来,吹帽落何处。形骸本不关,冠屦又安附。手折茱萸花,衔杯自箕踞。任尔座客嘲,去矣终不顾。(清·尤侗《孟万年嘉登高》)
5.登临忆得仲宣楼,异地相思尽敝裘。霜落雁鸿鸣北干,月明歌吹满扬州。高堂菽水双蓬鬓,万里风烟一蒯缑。见说隋堤风景好,茱萸花发念同游。(清·单隆周《九日得王文叔信因忆文叔旧有见里之作率尔赋答时王客维扬》)
这些诗中出现茱萸花多是为诗律要求,非实写。例1引文韵脚分别为“嘉”“夸”“麻”“花”“伽”,押平声麻韵。例2、3为近体诗,其中的“花”字处于声律要求严格的二、四字,用平声“花”字应是诗律的需要。例4据“凉风西北来”判断诗作于秋季,“花”字处于奇数句末,该诗押仄声韵,奇数句末字均为平声;若用“果”字,有违诗律。例5从题目看是作于九日,但据诗境认为诗人怀念非当下,而是与友人在茱萸花开时候的同游。这些例子从数量上看,不足以证明重阳插茱萸花;从创作时代看,都出现在明清时期,此时重阳插茱萸的节俗已经没落,茱萸更像是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
还有的茱萸花出现在“枕”“帐”等闺房场景的描写中。如:
6.吴刀剪破机头锦,茱萸花坠相思枕。(唐·刘瑶《古意曲》)
7.茱萸花绕明光帐,菡蓞香随宛转炉。(清·傅眉《洞房》)
8.茱萸花坠枕,翡翠羽装牺。(清·王士祯《带经堂集》)
这些场景中的茱萸花也非实物,而是绣在枕头或帐子上的图式,不是重阳的茱萸。
茱萸在重阳之际是结果之时,古今都有记载,无可争议。从唐宋诗词中的“萸实”“萸子”“萸房”也可见茱萸的形态。古籍中虽有插茱萸花的记载,但例少且多为配合平仄的需要。因此,古代重阳节俗中的插茱萸应当是插茱萸果。
注釋:
[1]李晖:《唐代茱萸风俗考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谢培凤、马家驹:《再考“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中药材》2008年第11期。
[3]雷晓妍、高林广:《宋词“簪花”意象之民俗文化考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4]钟开超:《重阳话茱萸》,《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6年第10期。
[5]陈晓冬:《重阳节所插“茱萸”究竟为何物》,《首都医药》2009年第23期。
[6](宋)李昉:《太平御览》(第1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3页。
[7]引自《中国植物志》全文电子版:http://frps.iplant.cn/frps?Id.
[8]山茱萸没有椒属的香气;食茱萸茎上有短刺,不宜插戴,因此学界基本认为是吴茱萸,如陈晓冬《重阳节所插“茱萸”究竟为何物》,谢培凤、马家驹《再考“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李晖《唐代茱萸风俗考略》等。古籍中,一般也将重阳插茱萸放在吴茱萸条下。
[9](南朝·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10](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影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版,第2页。
[1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点校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版,第1861页。